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把握好这种差异,从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给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尝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差异组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次布置了任务,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开始时都比较认真,几分钟后,这种局面就开始改变了:一部分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偷偷摸摸地玩起了游戏、或上网、或聊天;一部分仍然在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还有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甚至束手无策,到下课时也常常无法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手无事可做,低手手忙脚乱”现象呢?根源就是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学生有哪些差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他们能迅速接受新知识,这一点和他们的以前学
习经历是不无关系的。这些学生因为有基础,能够触类旁通,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且知识保持得很长久,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他们表现为学习很快,对技术的提升很快理解,而且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技术。而有些学生则没有基础,便表现为不自信,导致接受速度非常慢。
二是技能差异。与其它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的技能性较强,操作环节多,因此学生的差异性直接表现为技能差异。如讲解《因特网资源的查找》时,平日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需要讲解就已经掌握了很多,只需要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而大部分从未上过网的学生,凭空的理论讲解对于他们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当然这也跟学生自身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三是兴趣差异。因兴趣的不同,学习动机和方式就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认真听,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很随便,老师讲课时他们心不在焉。
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和把握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做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的、宽容的,是善于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兴趣和勇气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具有亲和力,能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平时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悟性高,敢于尝试,大胆提问,求知欲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怕做错,不敢做,即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为举手提问的学生做出解答,善于发现有问题而不敢举手的学生,还要帮助那些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的学生,营造让“优生”敢于质疑,“差生”敢于提问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学有所获,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二、应用伙伴教学,加强课堂内教学的互助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伙伴教学”的形式可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在平时上课时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操作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技术过硬,就可以挑选这些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同时,将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伙伴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让一位“伙伴教师”带2-3名“伙伴学生”,并在上机座位安排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或讲授后,在自己的伙伴在学习内容跟不上、有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有时可能是一些微小的错误,如在复制文本时没有选中对象,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程序代码中错了一个字符,但自己又发现不了,如果没有人指点,就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使其丧失学习积极性。这时“伙伴教师”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提高课堂上机效率。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能大大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在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同一探究任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探究,确定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不同层次:
1.基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
2.进阶任务(面向大部分学生)。
3.挑战任务(面向少数学生)。
例如笔者在设计“Excel数据处理”这课时,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设计任务进行了分层:基本任务——数据的输入;进阶任务——数据修改、保存及行高与列宽设置;挑战任务——修饰工作表,如设置表格边框,背景等。这样就解决了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完成不同的任务,提高操作技能。
四、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方面。具体说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好的不好的都要点评。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对于使用较好方法和简便操作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生应当众讲解纠正;对于完成任务慢的、甚至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常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让操作较快、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他们演示一下。到了最后作品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互评、自评,小组推荐,教师再通过总结性评价,树立榜样,对优秀的网页制作作品在本班和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在生长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成人关心、引导的青少年。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的影响和他们自身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起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或者排斥各种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甚至要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资源,从这些差异中寻找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和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差异教学.西陵教育信息网.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差异组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次布置了任务,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开始时都比较认真,几分钟后,这种局面就开始改变了:一部分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偷偷摸摸地玩起了游戏、或上网、或聊天;一部分仍然在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还有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甚至束手无策,到下课时也常常无法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手无事可做,低手手忙脚乱”现象呢?根源就是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学生有哪些差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他们能迅速接受新知识,这一点和他们的以前学
习经历是不无关系的。这些学生因为有基础,能够触类旁通,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且知识保持得很长久,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他们表现为学习很快,对技术的提升很快理解,而且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技术。而有些学生则没有基础,便表现为不自信,导致接受速度非常慢。
二是技能差异。与其它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的技能性较强,操作环节多,因此学生的差异性直接表现为技能差异。如讲解《因特网资源的查找》时,平日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需要讲解就已经掌握了很多,只需要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而大部分从未上过网的学生,凭空的理论讲解对于他们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当然这也跟学生自身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三是兴趣差异。因兴趣的不同,学习动机和方式就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认真听,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很随便,老师讲课时他们心不在焉。
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和把握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做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的、宽容的,是善于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兴趣和勇气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具有亲和力,能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平时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悟性高,敢于尝试,大胆提问,求知欲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怕做错,不敢做,即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为举手提问的学生做出解答,善于发现有问题而不敢举手的学生,还要帮助那些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的学生,营造让“优生”敢于质疑,“差生”敢于提问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学有所获,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二、应用伙伴教学,加强课堂内教学的互助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伙伴教学”的形式可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在平时上课时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操作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技术过硬,就可以挑选这些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同时,将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伙伴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让一位“伙伴教师”带2-3名“伙伴学生”,并在上机座位安排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或讲授后,在自己的伙伴在学习内容跟不上、有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有时可能是一些微小的错误,如在复制文本时没有选中对象,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程序代码中错了一个字符,但自己又发现不了,如果没有人指点,就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使其丧失学习积极性。这时“伙伴教师”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提高课堂上机效率。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能大大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在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同一探究任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探究,确定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不同层次:
1.基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
2.进阶任务(面向大部分学生)。
3.挑战任务(面向少数学生)。
例如笔者在设计“Excel数据处理”这课时,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设计任务进行了分层:基本任务——数据的输入;进阶任务——数据修改、保存及行高与列宽设置;挑战任务——修饰工作表,如设置表格边框,背景等。这样就解决了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完成不同的任务,提高操作技能。
四、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应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方面。具体说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好的不好的都要点评。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对于使用较好方法和简便操作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生应当众讲解纠正;对于完成任务慢的、甚至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常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让操作较快、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他们演示一下。到了最后作品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互评、自评,小组推荐,教师再通过总结性评价,树立榜样,对优秀的网页制作作品在本班和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在生长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成人关心、引导的青少年。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的影响和他们自身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起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或者排斥各种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甚至要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资源,从这些差异中寻找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和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差异教学.西陵教育信息网.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