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文化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及规划,蕴含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我们不仅要展现绿色文化的时代特色,还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绿色精华,推动绿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 绿色文化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多需求,不但对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对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大重要价值取向,人们对绿色环保、绿色食品、绿色生态的关注度也逐日攀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像对待生命那样保护环境,让绿色文化在每个国民心中生根,浸润每个人的思想灵魂,让绿色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绿色文化的兴起展现出人们主动关注生态、生命、环保的自觉意识,说明人与自然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而绿色文化也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
首先,绿色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赋予的,在具备充裕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创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次,绿色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在较为落后的社会阶段,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们的生产方式往往是粗放的,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索取资源、维持生存的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问题让人们开始密切关注环境保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文化由此得到了传播与重视。
最后,绿色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生态智慧。绿色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开启了社会文明新风尚。人们开始从绿色生态理念中汲取更多的生活智慧,以实际行动自觉将绿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绿色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绿色文化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国语·里革断罟匡君》中就详细记载了大臣里革“割网护鱼”的故事,同时也提到鸟兽繁育季节应禁止捕杀鸟兽,不采摘新生草木、不砍伐新生枝条,以保护万物的繁育生长。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竭泽而渔,破坏生态平衡。
如今,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取得了瞩目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些问题。由于在改革发展初期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要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生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这一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以绿色旅游为主的产业经济,利用生态资源、生态美景创造绿色产业价值。在生产中,我们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关停污染企业,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生活中,我们应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态、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生产方式是主流,由此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国土,但真正人均可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文化。因此,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秉承绿色文化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才能有效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文化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密不可分,蕴含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绿色文化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抹亮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文化体现了当代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这种变化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益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绿色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正面引导作用。以绿色文化指导经济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的新型产业模式代替浪费资源的传统产业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没有绿色生态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广泛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
教育和宣传是普及绿色文化的主要渠道,我们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渠道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绿色文化的普及。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绿色生态理念,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有价值的绿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提升文化素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生态保护之道,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当前,绿色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引导,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将绿色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得以彰显,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生态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绿色发展 绿色文化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多需求,不但对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对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大重要价值取向,人们对绿色环保、绿色食品、绿色生态的关注度也逐日攀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像对待生命那样保护环境,让绿色文化在每个国民心中生根,浸润每个人的思想灵魂,让绿色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绿色文化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
绿色文化的兴起展现出人们主动关注生态、生命、环保的自觉意识,说明人与自然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而绿色文化也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
首先,绿色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赋予的,在具备充裕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创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次,绿色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在较为落后的社会阶段,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们的生产方式往往是粗放的,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索取资源、维持生存的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问题让人们开始密切关注环境保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文化由此得到了传播与重视。
最后,绿色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生态智慧。绿色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开启了社会文明新风尚。人们开始从绿色生态理念中汲取更多的生活智慧,以实际行动自觉将绿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绿色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绿色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绿色文化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国语·里革断罟匡君》中就详细记载了大臣里革“割网护鱼”的故事,同时也提到鸟兽繁育季节应禁止捕杀鸟兽,不采摘新生草木、不砍伐新生枝条,以保护万物的繁育生长。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竭泽而渔,破坏生态平衡。
如今,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取得了瞩目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些问题。由于在改革发展初期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要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生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这一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以绿色旅游为主的产业经济,利用生态资源、生态美景创造绿色产业价值。在生产中,我们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关停污染企业,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生活中,我们应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态、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成为主流。
展现绿色文化的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生产方式是主流,由此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国土,但真正人均可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文化。因此,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秉承绿色文化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才能有效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文化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密不可分,蕴含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绿色文化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抹亮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文化体现了当代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这种变化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益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绿色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正面引导作用。以绿色文化指导经济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的新型产业模式代替浪费资源的传统产业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没有绿色生态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广泛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
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促进绿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教育和宣传是普及绿色文化的主要渠道,我们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渠道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绿色文化的普及。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绿色生态理念,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有价值的绿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提升文化素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生态保护之道,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当前,绿色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引导,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将绿色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得以彰显,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生态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共同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