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下同)出版的化学①、化学②是我省高一学生的必修教材,而实验报告册化学①、化学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唯一配套用书,在实验教学中功不可没。但我在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两册实验内容的编排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提出来与编者进行商榷。
一、实验内容不要重复设置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下同)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的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中的制取氧化铜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初中学习的过滤与蒸发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当然也考虑某些贫困地区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材没有此类学习内容和有关实验了。而《苏教版》化学①专题的第二单元专门研究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7—18),并且配合教材,在实验册化①中安排了实验三。我认为实验册化①中的实验一与实验三属于重复设置,而实验一中的O2的制取在初三也已经安排了学生实验,所以,该册中的实验一我觉得应该删去。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噴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②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②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②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①的实验五与《人教版》第一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①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最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五、适用新形势,不要雾里看花
按照惯例,每学期各学科新授课时皆安排在16周左右,高一化学课时绝大多数学校安排每周3节次,也就是说,每学期只有48个学时。化学①、化学②教材内容皆为4个专题12个单元,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课时建议皆为36个课时,这样一来,单元过关是没有时间了。那么每个专题总要小结和测评一下吧,按每次用去2个学时,又去掉8个学时,这样算来,还剩下几个学时可供使用?《人教版》高一全学年共安排8个学生实验(5个选做实验),而《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9个实验(探究性实验:化学①7个,化学②4个),也就是说《苏教版》一个学期安排的实验比《人教版》一个学年还要多。当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时由谁提供?更何况江苏省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理、化、生自动降为次要学科,学生很少愿意在实验上多下功夫。与其虚设这么多的实验课题,不如面对现实,每学期实实在在安排3—5个学生实验方为上策,至于探究性实验如何安排,更需要慎重探讨而研究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唐突与欠妥之处,还请见谅并予斧正。
一、实验内容不要重复设置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下同)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的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中的制取氧化铜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初中学习的过滤与蒸发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当然也考虑某些贫困地区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材没有此类学习内容和有关实验了。而《苏教版》化学①专题的第二单元专门研究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7—18),并且配合教材,在实验册化①中安排了实验三。我认为实验册化①中的实验一与实验三属于重复设置,而实验一中的O2的制取在初三也已经安排了学生实验,所以,该册中的实验一我觉得应该删去。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噴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②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②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②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①的实验五与《人教版》第一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①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最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五、适用新形势,不要雾里看花
按照惯例,每学期各学科新授课时皆安排在16周左右,高一化学课时绝大多数学校安排每周3节次,也就是说,每学期只有48个学时。化学①、化学②教材内容皆为4个专题12个单元,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课时建议皆为36个课时,这样一来,单元过关是没有时间了。那么每个专题总要小结和测评一下吧,按每次用去2个学时,又去掉8个学时,这样算来,还剩下几个学时可供使用?《人教版》高一全学年共安排8个学生实验(5个选做实验),而《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9个实验(探究性实验:化学①7个,化学②4个),也就是说《苏教版》一个学期安排的实验比《人教版》一个学年还要多。当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时由谁提供?更何况江苏省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理、化、生自动降为次要学科,学生很少愿意在实验上多下功夫。与其虚设这么多的实验课题,不如面对现实,每学期实实在在安排3—5个学生实验方为上策,至于探究性实验如何安排,更需要慎重探讨而研究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唐突与欠妥之处,还请见谅并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