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新春伊始,我龙安区教体局就紧锣密鼓的组织全区教师实施“四环节”教学法。“四环节”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创设情景、质疑自探—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训练—检测反馈、拓展运用”。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在我区教体局对“四环节”教学的强力推进下,在我校领导和教研处对“四环节”教学的大力督导下,我积极思索,认真实践,授课后和同仁们展开激烈的交流讨论,不断反思,努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历史课堂“四环节”教学法。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四环节”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具体授课流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景,为的是导入新课,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方法是忆旧导新,这也是一些老师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历史课主要讲的是历史事件,着重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前一课和后一课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因而使用忆旧导新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温习旧知。但是如果讲每一节课都用这一种方法,学生一定会厌烦,其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还有一点就是忆旧导新的方法不易创设出一定的情景。李爱斌校长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多媒体出示与丝绸有关的四幅图片后,问学生:看着这四幅图片,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个问题一提出,“联想”一词一说出,学生的积极思维就被调动了起来。我在要讲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直思索不知如何创设情景时,传来了一个令我们安阳人为之骄傲的消息,中国文字博物馆于12月16日在安阳隆重开馆。真是馆助我也,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就拿这一好消息来创设情景。一上课,我模拟播音员的口吻播送这一消息,学生的爱乡之情即刻被调动了起来,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什么建在我们安阳吗?学生答:因为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于安阳。那么我们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和书写材料的变化如何呢?你能说说这些书写材料都有哪些不便吗?这些不便是怎样解决的?是被谁解决的?我们一起走进16课的学习。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们不妨先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简单回顾一下司母戊鼎的有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展开比赛:看谁说出的带“鼎”字的成语多?一提比赛,学生争强好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口气能说出好多,如: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人声鼎沸、拔山举鼎、春秋鼎盛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足而立、革故鼎新、问鼎中原、三国鼎立等。评选出优胜者之后,以“你想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故事吗?”导入新课。
2.学生读书,质疑自探。质疑环节,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难度要小。在刚开始使用“四环节”教学法时,最好由教师先提一些问题给学生做 一下示范。然后慢慢地放开,让学生自己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探:
(1)今天的哪些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作西域?(2)你能否简练概括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和意义?(3)西域都护设立于哪一年?它的职责是什么?它的成立标志着什么?(4)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个朝代?请你分别设计它的陆上和海上路线示意图。 李爱斌校长在讲到这一课时,他的学生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问题:丝绸之路是怎样产生的?谁走出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哪里通到哪里?谁通了西域?西域具体指哪些地方?等。如有重点问题学生没有提到,教师在分组学习环节要明确提出。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有难度的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应把它放在分组学习环节来解决。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探。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交流。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在预习和自探环节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勇于表达主见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共同提高。具体做法可设计如下:
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重点讨论自探中未解决和不确定的问题。
2.如有小组内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
3.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和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如:如何正确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如何看待一场变革的成与败?张骞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与创造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什么贡献?等。
三、学生展示,精讲点拨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展示再探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精讲点拨。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运用做题方式展示,也可通过书面材料、作品展示,还可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等展示。教师讲授点拨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体系中关联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自学、反馈中出现的新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李爱斌校长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他的学生没有探究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他是如此点拨的:“你们不明白意义,那你们就说说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吧。”“收获”好找啊,课本上写的很清楚。“我们把收获简练概括一下就是意义。”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在讲到“中国造纸术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时,我是这样点拨的:(1)纸是文字的载体,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2)多媒体出示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的地区和时间。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检测反馈。课堂小结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化的过程,是回顾本节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的得失,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的过程。课堂小结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一些历史课用一个表格就能把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概括了,面对这样的课,我们可用表格进行课堂小结。如:七年级上册的一二四课和文化课等。出示表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填写或制作,学生的填写制作其实也是一种检测反馈。这样还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堂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任务堂堂清的重要手段。反馈要根据所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检测时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能力迁移,拓展运用。为照顾到不同学业能力的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望,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和关注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设计一两道拓展训练题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拓展题: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使我国在世界上永保科技领先地位,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向我国领导人提出?填写《三国实力比较表》,推测一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能一直存在下去?等。
我区领导和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已经在我校催生了一片研讨“四环节”教学的沃土。我坚信,通过我校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辛勤实践,“四环节”教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充实。
在我区教体局对“四环节”教学的强力推进下,在我校领导和教研处对“四环节”教学的大力督导下,我积极思索,认真实践,授课后和同仁们展开激烈的交流讨论,不断反思,努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历史课堂“四环节”教学法。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四环节”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具体授课流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景,为的是导入新课,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方法是忆旧导新,这也是一些老师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历史课主要讲的是历史事件,着重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前一课和后一课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因而使用忆旧导新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温习旧知。但是如果讲每一节课都用这一种方法,学生一定会厌烦,其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还有一点就是忆旧导新的方法不易创设出一定的情景。李爱斌校长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多媒体出示与丝绸有关的四幅图片后,问学生:看着这四幅图片,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个问题一提出,“联想”一词一说出,学生的积极思维就被调动了起来。我在要讲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直思索不知如何创设情景时,传来了一个令我们安阳人为之骄傲的消息,中国文字博物馆于12月16日在安阳隆重开馆。真是馆助我也,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就拿这一好消息来创设情景。一上课,我模拟播音员的口吻播送这一消息,学生的爱乡之情即刻被调动了起来,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什么建在我们安阳吗?学生答:因为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于安阳。那么我们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和书写材料的变化如何呢?你能说说这些书写材料都有哪些不便吗?这些不便是怎样解决的?是被谁解决的?我们一起走进16课的学习。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们不妨先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简单回顾一下司母戊鼎的有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展开比赛:看谁说出的带“鼎”字的成语多?一提比赛,学生争强好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口气能说出好多,如: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人声鼎沸、拔山举鼎、春秋鼎盛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足而立、革故鼎新、问鼎中原、三国鼎立等。评选出优胜者之后,以“你想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故事吗?”导入新课。
2.学生读书,质疑自探。质疑环节,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难度要小。在刚开始使用“四环节”教学法时,最好由教师先提一些问题给学生做 一下示范。然后慢慢地放开,让学生自己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例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探:
(1)今天的哪些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作西域?(2)你能否简练概括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和意义?(3)西域都护设立于哪一年?它的职责是什么?它的成立标志着什么?(4)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个朝代?请你分别设计它的陆上和海上路线示意图。 李爱斌校长在讲到这一课时,他的学生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问题:丝绸之路是怎样产生的?谁走出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哪里通到哪里?谁通了西域?西域具体指哪些地方?等。如有重点问题学生没有提到,教师在分组学习环节要明确提出。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有难度的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应把它放在分组学习环节来解决。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探。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交流。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在预习和自探环节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勇于表达主见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共同提高。具体做法可设计如下:
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重点讨论自探中未解决和不确定的问题。
2.如有小组内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
3.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和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如:如何正确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如何看待一场变革的成与败?张骞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与创造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什么贡献?等。
三、学生展示,精讲点拨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展示再探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精讲点拨。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运用做题方式展示,也可通过书面材料、作品展示,还可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等展示。教师讲授点拨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体系中关联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自学、反馈中出现的新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李爱斌校长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他的学生没有探究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他是如此点拨的:“你们不明白意义,那你们就说说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吧。”“收获”好找啊,课本上写的很清楚。“我们把收获简练概括一下就是意义。”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在讲到“中国造纸术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时,我是这样点拨的:(1)纸是文字的载体,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2)多媒体出示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的地区和时间。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检测反馈。课堂小结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化的过程,是回顾本节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的得失,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的过程。课堂小结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一些历史课用一个表格就能把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概括了,面对这样的课,我们可用表格进行课堂小结。如:七年级上册的一二四课和文化课等。出示表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填写或制作,学生的填写制作其实也是一种检测反馈。这样还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堂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任务堂堂清的重要手段。反馈要根据所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检测时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能力迁移,拓展运用。为照顾到不同学业能力的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望,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和关注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设计一两道拓展训练题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拓展题: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使我国在世界上永保科技领先地位,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向我国领导人提出?填写《三国实力比较表》,推测一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能一直存在下去?等。
我区领导和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已经在我校催生了一片研讨“四环节”教学的沃土。我坚信,通过我校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辛勤实践,“四环节”教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