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薛亚东今年7 月份毕业,近半年来,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网上查找招聘信息,投寄应聘简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人才交流中的应用,这几年, 网络招聘呈几何级数增长,像小薛这样在网上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共建立人才网站近1700 个,仅去年就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近1800 场,人才网站访问量达到30 亿人次。与传统场地招聘相比,网上人才市场不必像有形的人才市场那样,供需双方要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多项优点。因此,网上招聘受到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青睐。
网上招聘以其范围广、无区域和时间限制,快捷、高效、省时省力、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受到不少求职者的青睐。但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对人才、职业中介机构(组织)的日常监管、执法不到位,特别是对那些未经审批的“黑中介”及其从事的非法招聘活动查处与打击不力,网上求职、招聘在体现特有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设置种种网上招聘的陷阱,致使不少求职者受到经济乃至名誉上的损失。
一是通过收取押金、培训费等骗取钱财。刚从学校毕业的小马在一家人才网站发布了个人求职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给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一家在网上招聘的公司很快就给了答复,说他的条件很合适到该公司工作,但需要对他进行职业培训,要他购买公司的培训教材。小马随即寄去300 元,但随后这家公司就音讯全无了。女大学生林某的经历更是令人心悸,她通过网络将个人资料发出后,不仅被骗走了近300 元的“档案费”,自己的私人资料和照片还被发在色情网站上,整天有陌生人打来骚扰电话。
二是利用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违法活动。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递上详细的个人资料,然后利用这些个人资料进行非法活动。曾有媒体报道,一些骗子盯上了网上的求职信,他们通过招聘网站获取求职者的信息后,假冒学校老师或求职者的同学,打电话或到应聘者家中骗取财物。还有的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或者编制其他骗局。
三是提供过期虚假的职位信息。在一些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过期未更新的职位有很多。有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信息量,从其他网站上拷贝一些即将过期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延长信息的发布时间;还有的企业职位只招聘一人,或已经招满了却仍在网上到处发布招聘信息。其实这都是企业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和形象宣传的方式,企业希望通过有意无意地拉长时间,让更多的人才投放简历,以此来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不过这样一来,职位发布的时间就会看起来像“老皇历”。
四是招聘设计人员,骗取其设计作品或方案。搞广告设计的小周在网上应聘某广告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对方要小周完成几份广告创意,并表示如果设计令公司满意,即可录用。没料到,小周挖空心思完成广告策划试题并寄回该公司后,再发电子邮件对方不再回复,打电话询问,公司以人已招满为由拒绝了小周。后来,小周得知,其实这些公司根本不想网罗人才,只是想网罗创意而已。
亟待加强五方面监管
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网上人才市场也不应该与此相背离。
一要加强人才网站审批登记管理。各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申请准入条件,对未取得服务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非法从事就业招聘等职业介绍活动的网站组织和个人,坚决予以查处取缔。
二要加强网上招聘信息发布的管理。各级政府应建立权威的供求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劳务招聘广告刊发备案制度。凡各类人才、职业中介招聘广告须经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方可到网络发布。对在网上发布虚假违法招聘信息、向求职者违规收取费用、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求职者权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组织),依法及时予以查处。
三要提升网上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建立从业资格准入和行业服务标准制度。研究制定具有较高约束力的网上人才市场服务行业标准,探索建立行业信用制度。通过建立岗前培训机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为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要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公共信息网和人事、劳动保障信息网等媒介,公布合法的网上中介机构、经审批的网上招聘会名称、咨询与举报投诉电话等,建立部门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开展揭露和打击网上“黑中介”与非法招聘活动的宣传,提高求职者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五要加强执法监管工作。要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要求,加强对网上人才市场的执法监管。各级政府都要设立和明确专门的网上人才市场监管机构,配备专门的监管队伍与执法监督人员,对网上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开展有效监管与经常性的监督巡查,严厉打击网上人才市场服务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共建立人才网站近1700 个,仅去年就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近1800 场,人才网站访问量达到30 亿人次。与传统场地招聘相比,网上人才市场不必像有形的人才市场那样,供需双方要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多项优点。因此,网上招聘受到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青睐。
网上招聘以其范围广、无区域和时间限制,快捷、高效、省时省力、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受到不少求职者的青睐。但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对人才、职业中介机构(组织)的日常监管、执法不到位,特别是对那些未经审批的“黑中介”及其从事的非法招聘活动查处与打击不力,网上求职、招聘在体现特有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设置种种网上招聘的陷阱,致使不少求职者受到经济乃至名誉上的损失。
一是通过收取押金、培训费等骗取钱财。刚从学校毕业的小马在一家人才网站发布了个人求职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给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一家在网上招聘的公司很快就给了答复,说他的条件很合适到该公司工作,但需要对他进行职业培训,要他购买公司的培训教材。小马随即寄去300 元,但随后这家公司就音讯全无了。女大学生林某的经历更是令人心悸,她通过网络将个人资料发出后,不仅被骗走了近300 元的“档案费”,自己的私人资料和照片还被发在色情网站上,整天有陌生人打来骚扰电话。
二是利用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违法活动。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递上详细的个人资料,然后利用这些个人资料进行非法活动。曾有媒体报道,一些骗子盯上了网上的求职信,他们通过招聘网站获取求职者的信息后,假冒学校老师或求职者的同学,打电话或到应聘者家中骗取财物。还有的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或者编制其他骗局。
三是提供过期虚假的职位信息。在一些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过期未更新的职位有很多。有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信息量,从其他网站上拷贝一些即将过期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延长信息的发布时间;还有的企业职位只招聘一人,或已经招满了却仍在网上到处发布招聘信息。其实这都是企业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和形象宣传的方式,企业希望通过有意无意地拉长时间,让更多的人才投放简历,以此来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不过这样一来,职位发布的时间就会看起来像“老皇历”。
四是招聘设计人员,骗取其设计作品或方案。搞广告设计的小周在网上应聘某广告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对方要小周完成几份广告创意,并表示如果设计令公司满意,即可录用。没料到,小周挖空心思完成广告策划试题并寄回该公司后,再发电子邮件对方不再回复,打电话询问,公司以人已招满为由拒绝了小周。后来,小周得知,其实这些公司根本不想网罗人才,只是想网罗创意而已。
亟待加强五方面监管
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网上人才市场也不应该与此相背离。
一要加强人才网站审批登记管理。各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申请准入条件,对未取得服务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非法从事就业招聘等职业介绍活动的网站组织和个人,坚决予以查处取缔。
二要加强网上招聘信息发布的管理。各级政府应建立权威的供求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劳务招聘广告刊发备案制度。凡各类人才、职业中介招聘广告须经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方可到网络发布。对在网上发布虚假违法招聘信息、向求职者违规收取费用、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求职者权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组织),依法及时予以查处。
三要提升网上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建立从业资格准入和行业服务标准制度。研究制定具有较高约束力的网上人才市场服务行业标准,探索建立行业信用制度。通过建立岗前培训机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为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要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公共信息网和人事、劳动保障信息网等媒介,公布合法的网上中介机构、经审批的网上招聘会名称、咨询与举报投诉电话等,建立部门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开展揭露和打击网上“黑中介”与非法招聘活动的宣传,提高求职者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五要加强执法监管工作。要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要求,加强对网上人才市场的执法监管。各级政府都要设立和明确专门的网上人才市场监管机构,配备专门的监管队伍与执法监督人员,对网上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开展有效监管与经常性的监督巡查,严厉打击网上人才市场服务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