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与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1983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形结合带给教学以蓬勃之生命,赋予教学以持续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学的策略更丰富,更清晰。
  关键词:数与形;小学数学;运用
  一、以童真唤起兴趣,营造乐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中,好的动画片和童话书总会给人一种最美好的印象,那种感觉挥之不去,抹之不灭。新课改教材里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各种平移、旋转、对称的美丽图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学生互相问好后,笔者设计了“分数乐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卡通画面,可是“智慧大门”却关闭着。生动形象的动画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斗志。学生猜对后,引出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分数乐园里智勇闯三关”的游戏,使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二、看图说话,鼓励多提问;先学后导,作图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没将题目读懂时,他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没读题效果一样。只有钻研之后,才会生出“看似绝壁,却辟小径”之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部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1/2的写法和读法。
  三、数形结合,不忘操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了“折一折”这个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纸,来突破难点,完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转化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纸游戏,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笔者还设置了“快乐猜猜猜”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由平均分实物导出,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折出它的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疑难。通过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能够完整叙述1/2的含义,提高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让他们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源于我们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检查所学习的新知识,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紧接着,顺势引导:你能继续折出这个图形的1/4吗?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层深入的诱导新知。交流汇报意义后,课件引出长方形的4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强烈,解决了疑难问题,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
  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让孩子们乘胜追击,继续研究各种几分之一。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通过变换板书的数字,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6份、100份呢?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輯思维能力。
  四、“形→数→形”分阶段把握数形结合知识难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低段学生及图形建构差的学生适宜“形→数”的直观思维,其教学大多以观察、操作等活动开始,在感知和积累了大量空间图形的具体形象及抽象化图形后,自然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图形学习。高段的学生适宜“数→形”、“数→数”的抽象思维,因其数形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几何直观图形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题目后,对于简单的图,不一定每次都要画出来。数量关系式、图形能用“脑图”表现出来再好不过,“脑图”才是我们最美好的追求。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数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视其情况,降低层次,回溯到相应的基础上再予以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初学数学的最基本的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理性精神得以很好的锻炼。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也要求小学数学课程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感知较小,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较差,长时间的投入到数学课程中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也因为枯燥的数学课堂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今
摘 要:由于语文习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上习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集中和连贯的思维,因而学生对于语文习作这门课程的抵触现象也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在习作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就必然会导致语文习作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趣味化教学。本文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策略做出探究,旨在提升教学质
摘 要: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催化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本文主要探究了目前教师课堂提问中的误区以及应该怎样设计问题,科学提问,促进学生产生语文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学提问;主动性;高效课堂  提问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平时的经验对提问与教学的关联进行判断,从提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们开展综合素养及全面发展的教学,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及品德修养属于综合素质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们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个人修养及语文素养。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笔者针对美育在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阅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求知一种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的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的學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若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就不再是一种负但,而是执着的追求,勤奋的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