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浪街道现存的古村落较多,经过对5个代表性古村落的传统民俗文化调查,发现各村落的民俗文化项目的资源相似度比较大,与饮食类相关的传统民俗,至今保存较好。大浪街道开展了不少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相关活动,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人员的经费投入不足、保护难度大三方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现状调查;问题
大浪街道是深圳市古村落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最早的村落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据清代初年的《新安县志》记载,辖区内大部分自然村落在清初已经出现,并延续至今。辖区内20个自然村落,其中18个客家村落,2个广府村落。几百年来,客家人和广府人在大浪生活、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民俗文化。
一、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资源分布
二、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留存状态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主要有三种留存状态:一是在民众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文献资料之中,比如哭嫁歌。二是已基本消亡,但仍活在人们记忆当中,或者在当下人们生活中偶有显现,正在淡出日常生活,比如客家婚俗。三是当下广大民众传承、使用的活态民俗文化,比如圆笼粄、客家黄酒。
三、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空间现状
大浪街道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相似度比较大,5个自然村落均为客家村落,其民风民俗都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二是以饮食类相关的传统民俗,因饮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保护工作仍处于早期的基础建设阶段,相关的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如下:
四、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存在问题
大浪街道对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正在有序开展,以大船坑麒麟舞为例,有向内的文化梳理和文化建设,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麒麟博物馆。有向外的文化传播和推广,创办麒麟文化节,推动麒麟文化入校园。举办羊台山实景山歌大赛,将麒麟文化和山歌融入活动中,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本土山歌调,创作《好久唔曾相会过》《羊台山放歌》等原创音乐作品。但在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傳承和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一是发展不均衡。地方标志性文化项目得到比较好的保护,相关资源的梳理做得比较好,配套的文化空间建设很有特色,比如麒麟博物馆、虔贞女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还处在原生态的状态,比如客家婚俗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而龙华墟已经废弃,传统客家小吃又因为司空见惯没有进行文化的挖掘整理。
二是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激发民间力量支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挖掘、项目活化、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等工作均需要长期投入大量和人力和物力,但在街道这样一个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和经费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村民又把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对传统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年轻人又没兴趣传承,造成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问题。
三是保护难度大。大浪街道正处在城市建设的新阶段,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发生改变,而依附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空间正迅速消失。城市更新将打破各村传统的聚居方式,自然村将变成商品小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老民宅、老建筑将被拆掉,传统节日的民俗项目也将越来越少人参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依存的土壤和开展的空间即将面临消失,保护和传承的工作难度就变得更大了。
五、保障机制的建立
为做好辖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大浪街道文化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提供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各项保障。
(一)管理机制保障
建立大浪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小组,拟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熟悉大浪街道传统文化的民俗专家、人类学专家、旅游开发专家等对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建设保障
对从事传统民俗文化的工作人员实施短期培训计划和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交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形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所在地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学校生根发芽。
(三)资金投入保障
大浪街道及各社区应将建立专项活动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历史人物故事的的整理和征集、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人员培训、宣传展示活动等。
(四)数据库建设保障
开展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搜集到的相关实物、文献、代表性作品等进行文字、图片、影像的记录,建档保存,建立本土传统民俗文化项目数据库。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现状调查;问题
大浪街道是深圳市古村落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最早的村落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据清代初年的《新安县志》记载,辖区内大部分自然村落在清初已经出现,并延续至今。辖区内20个自然村落,其中18个客家村落,2个广府村落。几百年来,客家人和广府人在大浪生活、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民俗文化。
一、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资源分布
二、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留存状态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主要有三种留存状态:一是在民众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文献资料之中,比如哭嫁歌。二是已基本消亡,但仍活在人们记忆当中,或者在当下人们生活中偶有显现,正在淡出日常生活,比如客家婚俗。三是当下广大民众传承、使用的活态民俗文化,比如圆笼粄、客家黄酒。
三、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空间现状
大浪街道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相似度比较大,5个自然村落均为客家村落,其民风民俗都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二是以饮食类相关的传统民俗,因饮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保护工作仍处于早期的基础建设阶段,相关的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如下:
四、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存在问题
大浪街道对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正在有序开展,以大船坑麒麟舞为例,有向内的文化梳理和文化建设,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麒麟博物馆。有向外的文化传播和推广,创办麒麟文化节,推动麒麟文化入校园。举办羊台山实景山歌大赛,将麒麟文化和山歌融入活动中,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本土山歌调,创作《好久唔曾相会过》《羊台山放歌》等原创音乐作品。但在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傳承和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一是发展不均衡。地方标志性文化项目得到比较好的保护,相关资源的梳理做得比较好,配套的文化空间建设很有特色,比如麒麟博物馆、虔贞女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还处在原生态的状态,比如客家婚俗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而龙华墟已经废弃,传统客家小吃又因为司空见惯没有进行文化的挖掘整理。
二是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激发民间力量支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挖掘、项目活化、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等工作均需要长期投入大量和人力和物力,但在街道这样一个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和经费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村民又把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对传统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年轻人又没兴趣传承,造成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问题。
三是保护难度大。大浪街道正处在城市建设的新阶段,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发生改变,而依附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空间正迅速消失。城市更新将打破各村传统的聚居方式,自然村将变成商品小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老民宅、老建筑将被拆掉,传统节日的民俗项目也将越来越少人参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依存的土壤和开展的空间即将面临消失,保护和传承的工作难度就变得更大了。
五、保障机制的建立
为做好辖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大浪街道文化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提供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各项保障。
(一)管理机制保障
建立大浪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小组,拟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熟悉大浪街道传统文化的民俗专家、人类学专家、旅游开发专家等对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建设保障
对从事传统民俗文化的工作人员实施短期培训计划和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交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形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所在地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学校生根发芽。
(三)资金投入保障
大浪街道及各社区应将建立专项活动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历史人物故事的的整理和征集、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人员培训、宣传展示活动等。
(四)数据库建设保障
开展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搜集到的相关实物、文献、代表性作品等进行文字、图片、影像的记录,建档保存,建立本土传统民俗文化项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