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人”的知人之明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her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去青岛,造访了康有为故居,也翻阅了南海先生的著述。言道,康南海瞧不起刘邦,也对于汉初萧何、曹参那一班功臣完全不屑。我笑着说,这是自然;若非如此,康做事就不会如此操切,戊戌变法也不会“诏书日下”那样地荒腔走板了。
  康有为才极高、气极大,因此有办法引领一时风骚,也影响得了一代青年。正因有这等本事,他的书法才能不斤斤于笔墨点画,“游龙翔舞于天”,一迳地雄阔开张。可是,康有为终究才太高、气太大,不免被才情所缚、意气所困,遂毕生焦躁急迫、眼高于顶,最终流于狂妄悖乱、目中无人,徒留个傲岸虚矫的名声罢了。
  从某个时代开始,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但凡才高气大,很容易就犯这样的毛病。他们总是诸般不屑,谁人都要瞧不起。或许,孟子当年瞧不起管仲,可算是箇中嚆矢,到了后代,有一群才高气大的读书人却把理想越标越高,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大,面对刘邦这帮“没文化”、不高谈理想、更从不以道自任的“无学”之人,一直就心存轻蔑。结果,满怀理想、一腔热血的他们,尽管成日天下国家,可真做起事来,却多半一如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无济苍生。
  一些动辄把事情搞砸的书生,事后要不把问题归咎于“小人当道”,要不就说成是“时不我予”;总之,他们自觉委屈,觉得上天独薄于他。他们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心中只有一个空头的“圣贤之道”,没有现实感,老把空想说成是“理想”;他们活在一个妄自尊大的唯我世界,不知深浅,也看不见别人的好处,他们竟日读书,却怎么样也读不出刘邦这帮“没文化”的人的卓然可佩。
  真要说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史上,如两汉长达四百年的国祚绵长且大半时间都还强大殷实的盛况,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样的国运兴旺,箇中关键,如果不是刘邦、萧何、曹参等一帮开国君臣,那么,还会是谁?观历史,可以端出高姿态说三道四、大言夸夸的人不少,但有能耐帮整个天下奠下如此长治久安的基础的人确实不多。
  即使不说治国平天下,读书人竟日孜孜矻矻求学问道,常自诩智慧高深,可一旦面对刘、萧、曹这群“粗人”,其实也很难说到底谁的智慧真比谁高了。《论语》里头,樊迟问知(智慧),孔子曰,“知人”。说起这“知人”之明,当年刘邦病危,吕后问以萧何之后的相国人选,刘邦首先点了曹参,接着又列出一份名单,汉初群相,几乎就照着这样的安排一一就位;就是这群人,不仅日后化解了诸吕乱政这样的政治危机,更养足了汉朝四百年的深厚底气。
  有趣的是,当年刘邦打天下时,萧何与曹参,一相一将,一文一武,不知因何缘故,两人有了芥蒂,一向谁也不服谁。等刘邦死后两年,萧何病重,惠帝亲临探视,问以“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相国老成持重,不掀底牌,只说了一句,“知臣莫若主”。惠帝被如此反问,心知萧、曹素来不合,可在这节骨眼,也只能照着刘邦的遗言不无忐忑地问道,“曹参何如?”岂料,萧何闻听此言,立即拖着沉重病体,勉强起身,顿首拜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不久,萧何病逝,时任齐相的曹参,闻知萧相国死讯,只淡淡地吩咐手下,开始打包行李,“吾将入相”。底下的执事多半狐疑,但也只能照办。隔一阵子,朝廷使臣来齐,果然征召曹参入朝拜相。就这样,刘邦最后的安排、萧何临终的遗愿、曹参远在齐地的知人之明(知刘邦,也知萧何),竟像是事先商量过,忽地都兜在了一起。他们仨,一个向来被鄙夷为无赖,另两个则彼此有着嫌隙,可一到关键,三人所展现的知人的生命高度,又岂是那些咄咄空言之徒所能望其项背的呢!
其他文献
1928年,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的盛七小姐,将兄长及侄子告上法庭,要求获得同等的财产继承权,是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桩妇女维权案。在这段历史中,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时代的影像逐渐清晰。所谓“一门望族,映照一个时代的起承转合”,的确如此。  盛爱颐,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企业家、旧上海最有名的娱乐场所百乐门的创始人,她出身的家庭被称为 “近代上海的第一豪门”,她本人被称为“盛七小姐”。1928年,盛
期刊
在1938年,在侵华日军气焰正嚣张之时,有一小部分中国人的抗日情绪一度陷入低迷。“投降?屈服?”中国人绝不!5月19日晚,夜空几乎连月光都看不到,两架由中国人驾驶的轰炸机悄然起飞,突破各种防线,飞向目的地日本。20日凌晨,飞机抵达长崎上空,首次”空袭“日本本土,不过这次空袭投下竟不是炸弹,而是比炸弹威力还大的“纸片”。  此次行动首次打破了当时日本从未有外国飞机进入其本土空间的“神话”,使得日本全
期刊
一说起伦敦,人们通常都会联想到泰晤士河,知道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之畔有雄伟的西敏寺、古老的大本钟以及现代化地标伦敦眼。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威斯敏斯特区的北部也有一条河流,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传统与未来。它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被称为黄金水路的大联合运河(GrandUnionCanal)。在这条运河附近还居住过马克思、恩格斯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多世纪前,他们在
期刊
古希腊历史上有一次载入史册的跑步。公元前490年雅典与波斯在马拉松海边进行了一场战役,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取胜后,一位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被派回雅典传递胜利的消息。他一路奔跑回到雅典,将胜利的消息告诉了雅典人,却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了。在1896年希腊举行首届现代奥运会时,为了纪念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这一比赛项目,跑步就这样被写入竞技比赛的历史。在出土的古希腊文物中,有多幅人们在跑步的图案。古
期刊
纵观伍廷芳一生,几乎可以串联起大半部中国近代法律史。他少年志学,敢发新声;他青年别家,留洋习律;他壮年北上,襄办洋务;他老年革命,奠基共和;他暮年护法,长图法治。他精通西律,学贯中西,创造了无数个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第一”,他促使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封建法制的瓦解,促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的开启。  公元1922年6月23日子时,时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兼财政部长的伍廷芳溘然长逝,享年
期刊
亚瑟·韦尔斯利(ArthurWellesley),即惠灵顿公爵(DukeofWellington,1769~1852年)是莫宁顿伯爵(EarlofMornington)的小儿子,出生于都柏林,是盎格鲁–爱尔兰后裔。不过惠灵顿常常否认他是爱尔兰人:“先生,一个人并不会因为在马厩里出生就成为一匹马。”  缄默节制的将领  惠灵顿在伊顿公学上学,但毫不起眼。他从未说过“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的操场上打赢的”
期刊
清顺治初年,远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号苍水,1620-1664年)写了一首名为《建夷宫词》的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慈宁宫成了太后大婚的新房,礼部尚书制订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典礼非常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非常之多,把门槛都给踩烂了。诗文所记,即是清初著名的历史谜案之一“太后下嫁”——皇太极遗孀孝庄太后“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
期刊
在战争需求中催生出的“战壕风衣”,从风靡军营到走向民间,成为独行侠、硬汉、社会精英的必备衣着,一步一步从时尚走向经典。  如今,人们几乎不会将风衣与战壕联系在一起,但风衣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的时尚遗产。在一战时,风衣是英国军官衣橱里的必备物品。风衣既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也是战争时代的标志。它是科学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结果,它的历史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故事。  风衣前史  早期的风衣在
期刊
北京有个收藏了许多军用飞机的博物馆,即位于北航校园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藏品不少,飞机有三十余架,其中最夺人眼球者是一架绰号为“黑寡妇”的战斗机。通体黑色、个头巨大的它,常与“全球仅存两架”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异常珍贵,乃是北航镇馆之宝。  另一架仅存的“黑寡妇”在美国俄亥俄州空军国家博物馆,同样是属于镇馆级别的宝物。  战机“黑寡妇”从哪儿来,曾到哪儿去?为何最终仅余两架,有一架留在了中国?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的《汾州府志》描述:“(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然而,正因为“人多耕织少”,却意外地促成了平遥乃至整个山西的转型。平遥人仅仅以颜料、干果、茶叶、丝绸等杂货便敢行走各地,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走西口”。这让山西商贩遍布全国各地,而“晋商”的名头也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得益于朝廷实行的“开中制”与“开中折色”这一经济政策,晋商迅速崛起,成为明清商人中的重要势力。平遥也因此受益匪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