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课程改革,教师的许多观念要发生改变,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从秦到清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理和归纳,在内在逻辑上形成总体思路,创造性地使用与整合教材,形成知识链条和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线索;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61-02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专题一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也是本专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以皇权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关君主专制发展演进的内容散落在本专题的几课中,并且有的地方表述不明了。为了让大家对此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握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走向,同时也更加体现专题的特点,笔者从中央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两个角度对君主专制的演进、发展进行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对老师们备课有所启发。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司法、军事等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丞相之下还有很多重要的官职,合称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汉初丞相的权力很大,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由此一来相权更加分散,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这样就把过去“事无不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一身的弊端。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长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后来军机处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上内容是从中央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两个方面阐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演进,只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一些表现,除此之外从秦到清的历代统治者在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也是处心积虑努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地方官僚体制、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等等无不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按每课的顺序来讲,也可以打乱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把秦到清君主专制演进的内容集中起来讲、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的有关内容集中起来讲等等,如果按自然课的顺序授课,老师应在进行完本专题教学后进行相关小结,让学生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演变几项重点内容的发展脉络,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整体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树立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线索;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61-02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专题一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也是本专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以皇权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关君主专制发展演进的内容散落在本专题的几课中,并且有的地方表述不明了。为了让大家对此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握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走向,同时也更加体现专题的特点,笔者从中央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两个角度对君主专制的演进、发展进行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对老师们备课有所启发。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司法、军事等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丞相之下还有很多重要的官职,合称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汉初丞相的权力很大,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由此一来相权更加分散,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这样就把过去“事无不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一身的弊端。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长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后来军机处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上内容是从中央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两个方面阐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演进,只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一些表现,除此之外从秦到清的历代统治者在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也是处心积虑努力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地方官僚体制、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等等无不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按每课的顺序来讲,也可以打乱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把秦到清君主专制演进的内容集中起来讲、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的有关内容集中起来讲等等,如果按自然课的顺序授课,老师应在进行完本专题教学后进行相关小结,让学生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演变几项重点内容的发展脉络,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整体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树立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