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有关中国企业家的悲剧纷纷上演,唐万新的全面溃败,黄宏生的身陷囹圄,陈久霖惊人的亏损,倪润峰莫名其妙的被骗,以及顾雏军的正式批捕等等。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总结这些企业家败走麦城的深层次原因,大众的怒火被这些悲剧的浅表性要素点燃,他们把愤怒的口水吐在这些具体的企业家身上,道德的审判完全掩盖了对体制的思索。
而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并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层面,《局限》一书的作者苏小和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们面临的窘境,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个体命运的苦难。他在《局限》一书的前言中为之辩护道:“显然,民众的愤怒主要来源于转轨期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一条模糊的分界线将社会隔绝成为两个营垒——弱势与强势阶层。强势阶层的标志之一,就是有能力调配资源为己所用,用各种合法不合法、合法不合理、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将社会资源纳入囊中。唐万新、顾雏军这样的企业家调动资源的能量有目共睹,在其一系列的经济行动中,他们得到了从政府、经济学家、主流媒体、地方政府到资本市场各方的支持,这使他们似乎成为官僚资本的代表人物。但很少有人冷静地想想,不管是唐万新,还是顾雏军,他们的身份背景并非官方,这正是他们的脆弱之处。他们要持续成功,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能否得到政府和社会制度始终如一的保护;二是是否具有成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两者缺一不可。他们的商业帝国的倒塌,只不过证明了这些人一度拥有的保护其实非常脆弱。他们表面上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借用。稍微有点产权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风光的企业家,对其名下的财产并不拥有真正的产权。在这样的意义上,唐万新、顾雏军这样的企业家,与那些满腔愤怒的人们一样,都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对中国而言,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特殊。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业史上是少见的,并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实践行为造成一种局限。在这本名为《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一书中,苏小和以尖锐、怀疑、批判和互动的新闻写作风格,从不同角度对嘉利来、民营石油企业、金健米业、湖南电广、德隆、顺驰、红豆、奥康、百度等中国本土企业的现实进行了深度剖析,纷乱的事实、诡异的方法以及可预见的结局,揭示了一个主题: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他们之中极少有人能最终成为大器,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将成为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又多难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的过程中必须的实验品。
苏小和一直在当前的本土企业走势和中国思想史流变之间找到某种结合点,构建起一种评论性的泛经济写作风格,在财经人物、公司战略的专业调查与写作方面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大量的事实和实证的方法,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做了相当翔实的档案性记录,并在其中适度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其作品《谁可以影响张征宇》被北京大学评选为“2002年中国商业经典案例”;《谁来重组德隆》被《中国商业评论》列为“2005年中国典藏案例”;《湖南有色的国际化路径》列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案例。
看过本书的经济学家梁小民说,本书直面中国本土企业现实,具有不错的案例价值;赵晓认为本书既有对现实事件的理性发现,又包含着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价值判断;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更是对本书赞美有加,他认为本书一如既往地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是才情和专业的双重体现。
而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并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层面,《局限》一书的作者苏小和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们面临的窘境,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个体命运的苦难。他在《局限》一书的前言中为之辩护道:“显然,民众的愤怒主要来源于转轨期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一条模糊的分界线将社会隔绝成为两个营垒——弱势与强势阶层。强势阶层的标志之一,就是有能力调配资源为己所用,用各种合法不合法、合法不合理、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将社会资源纳入囊中。唐万新、顾雏军这样的企业家调动资源的能量有目共睹,在其一系列的经济行动中,他们得到了从政府、经济学家、主流媒体、地方政府到资本市场各方的支持,这使他们似乎成为官僚资本的代表人物。但很少有人冷静地想想,不管是唐万新,还是顾雏军,他们的身份背景并非官方,这正是他们的脆弱之处。他们要持续成功,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能否得到政府和社会制度始终如一的保护;二是是否具有成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两者缺一不可。他们的商业帝国的倒塌,只不过证明了这些人一度拥有的保护其实非常脆弱。他们表面上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借用。稍微有点产权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风光的企业家,对其名下的财产并不拥有真正的产权。在这样的意义上,唐万新、顾雏军这样的企业家,与那些满腔愤怒的人们一样,都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对中国而言,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特殊。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业史上是少见的,并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实践行为造成一种局限。在这本名为《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一书中,苏小和以尖锐、怀疑、批判和互动的新闻写作风格,从不同角度对嘉利来、民营石油企业、金健米业、湖南电广、德隆、顺驰、红豆、奥康、百度等中国本土企业的现实进行了深度剖析,纷乱的事实、诡异的方法以及可预见的结局,揭示了一个主题:中国目前的企业家群体只是“用于实验的一代人”,他们之中极少有人能最终成为大器,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将成为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又多难的国家在通向自由经济的过程中必须的实验品。
苏小和一直在当前的本土企业走势和中国思想史流变之间找到某种结合点,构建起一种评论性的泛经济写作风格,在财经人物、公司战略的专业调查与写作方面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大量的事实和实证的方法,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做了相当翔实的档案性记录,并在其中适度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其作品《谁可以影响张征宇》被北京大学评选为“2002年中国商业经典案例”;《谁来重组德隆》被《中国商业评论》列为“2005年中国典藏案例”;《湖南有色的国际化路径》列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案例。
看过本书的经济学家梁小民说,本书直面中国本土企业现实,具有不错的案例价值;赵晓认为本书既有对现实事件的理性发现,又包含着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价值判断;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更是对本书赞美有加,他认为本书一如既往地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是才情和专业的双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