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中,继承传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四王”的绘画深入挖掘传统,丰富了传统的技法,沿袭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为近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架起了一座通往元明,追溯古人的桥梁,他们同石涛一样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肩负着发展中国画大业的当代人,重新对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认识,还是可以汲取到很多营养的。
关键词:四王 挖掘传统 创新 发展 价值
明末清初的“四王”由于注重摹古,一直以来,他们的艺术被人批判,长期形成了“石涛高,四王低”的观念。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问题,再一次将“四王”同石涛的山水画进行比较会使我们从中对他们的价值有新的认识。石涛是在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注重创新的。他的绘画,他的理论都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四王”深入挖掘和完善传统绘画,将传统绘画理念沿袭下来,他们同石涛一样,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完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价值应该被重新认识。
“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现如今,读过一些画论的人,一看到这四个名字就自然联想到保守、没有创新意识和程式化。将他们视为中国画发展的阻碍力量。但在当时他们的画却被认为是正统的山水画。“四王”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和士绅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和“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而石涛为“四僧”之一,他为明代宗室,其作品书写身世之感,托亡国之痛,其画虽不放弃传统,但不限于临摹,不拘古法,以师法自然为主。他的山水画不宗一家,想象力丰富,构图新颖自然,充满激情。
实际上,单就石涛与“四王”的山水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比较,是两种风格,给人不同感受,很难讲谁高谁底。石涛的画有激情,有个性。“四王”的画秀润,清朗,有一种平和、闲雅大气的风范,况承元、明两带,笔墨上应更成熟一些。
石涛的绘画成就,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褒奖。最主要的原因是石涛注重创新。他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前人法度的束缚,属于那种“野文人画”,有新意,有个性,能够反映出他自己的心声。这一点恰好契合了当代人们渴望对中国画进行创新的心理。于是,石涛善创新的优点被放大了,其实,石涛有很大一部分作品能够反映出他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他之所以早年就热衷于游历山川,师法自然,与他对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原”等理论的深切感悟是分不开的。
纵观石涛的绘画理论,我们会发现石涛一点没有否定“过去”之意,反倒叹息“下古之画……渐渐薄”“元代则……恐无复佳美”一派今不如昔的口气。如此看来,石涛还是非常重视和抬高古人的。过去我们提倡要有创新意识,我们可以从那个角度去看这位画家,然而在创新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感觉到了忽略了传统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更加全面的更多角度的认识他呢?
对石涛的绘画成就我们要有新的认识。相比之下,对“四王”的成就及价值就更应该重新认识了。
首先,“四王”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还是创造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法。尽管他们一直把摹仿逼肖的程度作为艺术准则去评论当时的画家,同时也视为自己的方向,但他们也追求脱去畦径。王时敏曾题“子久画专师董巨,必出新意,秀润绝伦,故为元四大家之冠。”所以他们不断在宋元画中“伐毛洗髓”,以求“脱尽向时畦径。”由于“四王”能精心钻研书画中共通的一面,看中笔墨,在临摹的艺术实践中注意总结前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这一画法的艺术表现力,使审美情趣趋于精致。“四王”中的王原祁笔墨最为精细,取得了“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笔墨成就。这都是对前人笔墨的发展。这种对原本就以很纯粹很精华的东西再次升华,往往比创新更难,需极其艰辛的磨练。而这种成就,也就更为对后世有价值。
再有,“四王”是传统绘画理论及技法的传播者。他们的绘画深入挖掘传统,沿袭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为近代中国山水画家架起了一座通往元明,可追溯古人的桥梁。
综合上述,“四王”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着两千年发展史的中国画,在近代以前,几乎一直是在以临摹古人画作,挖掘传统为主要渠道的方式中进行创新发展的。所以“四王”在那个时代被誉为正宗。当今画坛,人们意识在转变,发现、写生与交流取代了摹古成为发展创新的主要渠道。“四王”也就自然而然被抛开了。然而当我们认识到寻根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是否又变的非常有价值。画家们已逝,他们的画、他们的事、他们的思想都还在。作为当代人,可以将他们都视为一种客体,从各个角度去审视他们,从我们的主观上灵活地看待他们,重新认识“四王”与石涛的绘画成就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继续发展我们今天的中国画,使它能够展现我们自己的思想与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陈平安.遗民情结下的石涛与朱耷绘画风格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四王 挖掘传统 创新 发展 价值
明末清初的“四王”由于注重摹古,一直以来,他们的艺术被人批判,长期形成了“石涛高,四王低”的观念。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问题,再一次将“四王”同石涛的山水画进行比较会使我们从中对他们的价值有新的认识。石涛是在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注重创新的。他的绘画,他的理论都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四王”深入挖掘和完善传统绘画,将传统绘画理念沿袭下来,他们同石涛一样,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完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价值应该被重新认识。
“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现如今,读过一些画论的人,一看到这四个名字就自然联想到保守、没有创新意识和程式化。将他们视为中国画发展的阻碍力量。但在当时他们的画却被认为是正统的山水画。“四王”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和士绅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和“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而石涛为“四僧”之一,他为明代宗室,其作品书写身世之感,托亡国之痛,其画虽不放弃传统,但不限于临摹,不拘古法,以师法自然为主。他的山水画不宗一家,想象力丰富,构图新颖自然,充满激情。
实际上,单就石涛与“四王”的山水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比较,是两种风格,给人不同感受,很难讲谁高谁底。石涛的画有激情,有个性。“四王”的画秀润,清朗,有一种平和、闲雅大气的风范,况承元、明两带,笔墨上应更成熟一些。
石涛的绘画成就,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褒奖。最主要的原因是石涛注重创新。他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前人法度的束缚,属于那种“野文人画”,有新意,有个性,能够反映出他自己的心声。这一点恰好契合了当代人们渴望对中国画进行创新的心理。于是,石涛善创新的优点被放大了,其实,石涛有很大一部分作品能够反映出他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他之所以早年就热衷于游历山川,师法自然,与他对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原”等理论的深切感悟是分不开的。
纵观石涛的绘画理论,我们会发现石涛一点没有否定“过去”之意,反倒叹息“下古之画……渐渐薄”“元代则……恐无复佳美”一派今不如昔的口气。如此看来,石涛还是非常重视和抬高古人的。过去我们提倡要有创新意识,我们可以从那个角度去看这位画家,然而在创新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感觉到了忽略了传统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更加全面的更多角度的认识他呢?
对石涛的绘画成就我们要有新的认识。相比之下,对“四王”的成就及价值就更应该重新认识了。
首先,“四王”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还是创造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法。尽管他们一直把摹仿逼肖的程度作为艺术准则去评论当时的画家,同时也视为自己的方向,但他们也追求脱去畦径。王时敏曾题“子久画专师董巨,必出新意,秀润绝伦,故为元四大家之冠。”所以他们不断在宋元画中“伐毛洗髓”,以求“脱尽向时畦径。”由于“四王”能精心钻研书画中共通的一面,看中笔墨,在临摹的艺术实践中注意总结前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这一画法的艺术表现力,使审美情趣趋于精致。“四王”中的王原祁笔墨最为精细,取得了“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笔墨成就。这都是对前人笔墨的发展。这种对原本就以很纯粹很精华的东西再次升华,往往比创新更难,需极其艰辛的磨练。而这种成就,也就更为对后世有价值。
再有,“四王”是传统绘画理论及技法的传播者。他们的绘画深入挖掘传统,沿袭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为近代中国山水画家架起了一座通往元明,可追溯古人的桥梁。
综合上述,“四王”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着两千年发展史的中国画,在近代以前,几乎一直是在以临摹古人画作,挖掘传统为主要渠道的方式中进行创新发展的。所以“四王”在那个时代被誉为正宗。当今画坛,人们意识在转变,发现、写生与交流取代了摹古成为发展创新的主要渠道。“四王”也就自然而然被抛开了。然而当我们认识到寻根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是否又变的非常有价值。画家们已逝,他们的画、他们的事、他们的思想都还在。作为当代人,可以将他们都视为一种客体,从各个角度去审视他们,从我们的主观上灵活地看待他们,重新认识“四王”与石涛的绘画成就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继续发展我们今天的中国画,使它能够展现我们自己的思想与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陈平安.遗民情结下的石涛与朱耷绘画风格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