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土保持工作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本文以青海省大通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措施,并总结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对策
1 区域概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湟水以北,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294.9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海拔2280-4622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水土保持工作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截止2013年底,共治理小流域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水利普查数据),其中:完成水保造林70.52平方公里,种草7.39平方公里,围栏封育147.46平方公里,梯田191.15平方公里,建成治沟骨干工程28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136座,土(石)谷坊1065座,沟头防护185座。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 我县把加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把项目建设纳入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各类水保项目为支撑,强力推进全县生态治理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全县生态发展环境。
2.2 以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主,强化各方资金整合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先后重点治理了胡基沟、景阳沟、寺沟、洪水沟、良教沟、塔尔沟等24条小流域,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为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近年来,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加强对农、林、水、发改、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草及道路交通等项目集中向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倾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目前,我县胡基沟流域通过清洁型流域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等水保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流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人居舒适、道路通畅、自然和谐、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
2.3 强化监督及项目管理 我们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强化监督管理,全社会水保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减少。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加强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编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依法处理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4 强化宣传教育 我们紧紧围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为契机,大力宣传新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保进学校、进社区的宣传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保意识,切实营造好良好舆论氛围,推进我县生态建设顺利有序实施。
2.5 严格推行“七项制度”,确保流域治理质量及成果 在工程建设中,强化监督,加强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认真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工投劳承诺制、资金报帐制、项目质量责任制”等七项制度,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管理运行中,实行承包和行政监督管理相结合,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护制度,有效的保护了建设成果。
2.6 高科技相继引进,水土保持科技支撑增强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积极推广应用FA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在旱作造林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形成万亩以上的梯田7片,浅山地区的8个乡镇基本梯田化,实现了机械化的耕作,提高了生产率。
3 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建设淤地坝工程,有效的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拦泥淤地、发展生产、改善了山区交通,坡耕地改梯田、营造水保林(草)地等坡面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小流域形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省、市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投入项目及资金不足,治理进展缓慢。虽然我县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但还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78.38平方公里,加上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严峻。二是大通县是青海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作为西宁市的“水塔”,承担着西宁市75%以上的供水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水资源安全。三是部分乡镇林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幼林地、封山育林区的放牧现象无法完全禁止。四是项目投资中没有后期管护维修费用,工程后期的管护和维修难度大,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及一些水土保持设施遭到破坏而无法及时恢复,严重制约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5 对策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一是以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突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继续加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黑林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河东小流域坝系建设。二是我县耕地总面积为69.27万亩,其中坡耕地19.2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82%,坡耕地宜修建成梯田面积有7.6万亩,大多数为浅山坡耕地。为进一步加快坡改梯工作,还需将我县《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通县专项建设》及剩余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列入计划,以便加快我县坡改梯治理进程,充分发挥梯田蓄水保墒,防治水土流失,尽快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结合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西宁市重要的水源基地,今后承担的供水任务比重会进一步增加,我县将切实加强宝库河流域黑泉水库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水源涵养基地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四是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巩固提高建设成果,打造“山青地绿水净”生态文明
环境。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对策
1 区域概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湟水以北,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294.9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海拔2280-4622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水土保持工作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截止2013年底,共治理小流域2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水利普查数据),其中:完成水保造林70.52平方公里,种草7.39平方公里,围栏封育147.46平方公里,梯田191.15平方公里,建成治沟骨干工程28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136座,土(石)谷坊1065座,沟头防护185座。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 我县把加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把项目建设纳入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各类水保项目为支撑,强力推进全县生态治理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全县生态发展环境。
2.2 以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主,强化各方资金整合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先后重点治理了胡基沟、景阳沟、寺沟、洪水沟、良教沟、塔尔沟等24条小流域,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为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近年来,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加强对农、林、水、发改、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草及道路交通等项目集中向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倾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目前,我县胡基沟流域通过清洁型流域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等水保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流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人居舒适、道路通畅、自然和谐、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
2.3 强化监督及项目管理 我们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强化监督管理,全社会水保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减少。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加强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编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依法处理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4 强化宣传教育 我们紧紧围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为契机,大力宣传新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保进学校、进社区的宣传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保意识,切实营造好良好舆论氛围,推进我县生态建设顺利有序实施。
2.5 严格推行“七项制度”,确保流域治理质量及成果 在工程建设中,强化监督,加强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认真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工投劳承诺制、资金报帐制、项目质量责任制”等七项制度,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管理运行中,实行承包和行政监督管理相结合,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护制度,有效的保护了建设成果。
2.6 高科技相继引进,水土保持科技支撑增强 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积极推广应用FA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在旱作造林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形成万亩以上的梯田7片,浅山地区的8个乡镇基本梯田化,实现了机械化的耕作,提高了生产率。
3 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建设淤地坝工程,有效的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拦泥淤地、发展生产、改善了山区交通,坡耕地改梯田、营造水保林(草)地等坡面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小流域形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省、市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投入项目及资金不足,治理进展缓慢。虽然我县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52平方公里,但还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78.38平方公里,加上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严峻。二是大通县是青海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作为西宁市的“水塔”,承担着西宁市75%以上的供水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水资源安全。三是部分乡镇林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幼林地、封山育林区的放牧现象无法完全禁止。四是项目投资中没有后期管护维修费用,工程后期的管护和维修难度大,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及一些水土保持设施遭到破坏而无法及时恢复,严重制约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5 对策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一是以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突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继续加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黑林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河东小流域坝系建设。二是我县耕地总面积为69.27万亩,其中坡耕地19.2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82%,坡耕地宜修建成梯田面积有7.6万亩,大多数为浅山坡耕地。为进一步加快坡改梯工作,还需将我县《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通县专项建设》及剩余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列入计划,以便加快我县坡改梯治理进程,充分发挥梯田蓄水保墒,防治水土流失,尽快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结合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西宁市重要的水源基地,今后承担的供水任务比重会进一步增加,我县将切实加强宝库河流域黑泉水库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水源涵养基地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四是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巩固提高建设成果,打造“山青地绿水净”生态文明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