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南阳市某变电站工程设计的具体条件,对110kV配电装置布置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根据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LCC)原则加以定量分析,推荐了经济、紧凑、清晰、协调且适合于本工程实际情况的配电装置型式。同时在保证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理念,对配电装置布置进一步优化,使围墙内占地面积与可研相比减少了2110㎡,压缩了近48%,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成本;配电装置;布置优化;经济分析
作者简介:刘文阁(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0-0123-02
配电装置的布置是变电站设计的重要部分,对于变电站在占地、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型式应结合接线方式、设备型式及变电站的总体布置综合考虑,并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简称LCC)比较和论证后分析确定。本文将根据国家相关规程规范,“两型一化”及“三通一标”设计要求,结合某变电站工程实际对全站配电装置进行选型和优化布置。
一、工程概述及配电装置选型
该工程110kV远景主变进线3回,出线4回,采用改进型单母线分段母线接线;本期主变进线1回,出线1回。配电装置采用户外敞开式设备,35kV、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开关柜。适合本工程110kV配电装置考虑采用软母双列(断路器)布置、管母双列(断路器)布置两个方案。这两个方案在节约占地、运行维护、安装检修、节约钢材方面各有优缺点,我们通过对这两个方案进行LCC的详细分析、比较,发现采用软母双列方案在一次投资成本(IC)、运行成本(OC)上都要低于管母双列方案。综合比较,本期采用软母双列方案的LCC比采用管母双列方案少16.24万元,最终确定推荐屋外敞开式软母双列布置方案。
二、110kV配电装置布置的优化
在推荐方案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详尽的计算校核(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满足配电装置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110kV配电装置的间隔宽度、间隔数量、纵向尺寸进行了优化。
1.间隔宽度的优化
国网及省网典型设计中,110kV配电装置间隔宽度多为8m。《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曾有工程采用V型隔离开关,将间隔宽度压缩到7.5m。V型隔离开关在结构上存在缺陷,本体动稳定较差,传动机构在操作时经常出现卡死引发故障,国内新建工程已逐步淘汰此类产品。本工程拟选用双柱水平旋转式(GW4)隔离开关,间隔宽度压缩至7.5m。通用8m和本工程7.5m间隔宽度,各主要尺寸如表1。
表1 110kV配电装置相间及相对地距离
间隔宽度 设备距离(m) 进出线距离(m)
相间 相对地 相间 相对地
8 2.0 2.0 2.2 1.8
7.5 2.0 1.75 2.2 1.55
由上表可以看出,设备和进出线相间距离按2.0m和2.2m,与《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和典设相同,不需要校验。需要校验的是设备和进出线相对地距离。
对于设备相对地距离1.75m是否满足要求,应主要校验隔离开关带电部分的对地距离。本工程隔离开关选用GW4型,收集国内多个厂家隔离开关外形尺寸,经校验边相触头、触指在分闸过程中距离架构最小净距1050mm,满足规程要求的900mm安全距离。
至于进出线相对地距离是否满足要求,主要是校验跳线或引下线的对地距离。该工程设计风速按30m/s,跨线弧垂和跳线弧垂均取1.0m时,在大气过电压、风偏条件,内部过电压、风偏条件,最大工作电压、短路摇摆、风偏条件下,校验导线风偏。110kV配电装置出线采用同塔双回路,终端塔设在两个相邻出线间隔中间,偏角小于5°,按5°进行校验,要求出线边相至架构柱子中心线最小距离1360mm,本工程1550mm,可以满足要求。主变进线偏角较大,经计算要求边相导线至架构柱子中心线最小距离1630mm,因此主变进线架构仍采用常规的8m,边线至架构柱子中心线距离1800mm。
2.间隔数量的优化
该工程110kV配电装置采用单母分段接线,1号、3号主变压器分别接入I段、II段母线,2号主变既可接入I段母线,又可接入II段母线。在河南省农网典设HNNW110-5方案中和可研设计中,110kV配电装置采用双列布置,共占用6个间隔位置,横向长度49m,其布置如图1所示。
本设计方案将2号主变进线侧2组隔离开关升高,布置在分段隔离开关上方,2号主变进线间隔可以和分段间隔合用一个间隔位置。110kV配电装置共占用5个间隔位置,横向长度39.5m,比典设缩短了9.5m,比可研缩短了12.5m。总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3.纵向尺寸优化
结合设备选型对110kV配电装置纵向尺寸优化进行了下列优化,较典设节约了纵向尺寸10m,较可研节约了纵向尺寸10.5m。
(1)进出线采用电子组合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取消原可研方案中的线路单相电压互感器,排除通讯使用阻波器的可能,出线隔离开关支架升高到3.6m,将出线架构至围墙的距离由5.5m减至2m。
(2)将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与隔离开关组合安装,取消了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布置位置,压缩了2×2.5m的纵向尺寸。
(3)将母线侧隔离开关至母线中心距离由4m压缩至3.5m,压缩了2×0.5m的纵向尺寸。
(4)主变侧隔离开关至进线架构的引线采用悬垂绝缘子串固定,将主变侧隔离开关至道路中心距离由5.5m压缩至5m,满足1650mm的设备运输至带电设备的安全净距,压缩了0.5m的纵向尺寸。进出线间隔断面图如图3、图4所示。
4.主变布置优化
(1)主变10kV进线采用绝缘铜管母线,简化户外母线桥支架,配电装置室靠主变侧不设门窗,能有效缩短35kV、10 kV母线桥的长度,压缩变电站纵向尺寸。
(2)主变中性点设备采用组合式成套装置,由厂家成套供应,该成套装置能缩小现场安装时间和工作量,减少占地面积。
三、优化布置后对生产安全及运行维护方面的影响分析
110kV配电装置布置经过优化后,其安全净距均满足规程要求,故对安全生产没有影响。
110kV出线间隔宽度由8m压缩至7.5m,设备相对地距离由2m压缩至1.75m,相邻两个间隔边相设备中心距3.5m。若采用常规布置,某个间隔隔离开关停电检修,相邻间隔母线或线路侧隔离开关打开旋转触头带电,不能满足平行的不同时停电检修距离。本工程出线4回,每2回出线采用联合架构,将相邻间隔背对背布置,触头打开方向相反,就能满足不停电检修距离。将爬梯设在与隔离开关触头打开方向相反的架构柱子上,不考虑触头打开的长度。隔离开关距架构柱子中心距1.75m,隔离开关带电部位宽度0.3m,人体宽度按0.75m考虑,则人对隔离开关距离为1750-750/2-300/2=1225mm,大于0.9m的安全净距要求,出线架构上满足要求。
本工程2号主变进线间隔母線侧隔离开关安装高度在8.0m,根据以往运行经验表明,该高度是合适的。能满足下层设备在检修调试时对隔离开关带电部分安全距离的要求,运行人员在地面能看清隔离开关合闸的接触情况。在保证安装和调试质量的情况下,隔离开关可以正常操作,并不感到费力。隔离开关操作连杆较长,为增加刚性可适当加粗,在支承部位安装滚珠轴承,在拐臂处使用万向接头,就能保证隔离开关正常操作。
综上所述,本次设计方案中的110kV配电装置完全可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安全运行。
四、结论
首先,结合该工程具体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屋外配电装置特点的分析以及技术经济比选,并考虑总平面布置要求,推荐了经济、紧凑、清晰、协调且适合于本工程实际情况的110kV配电装置基本方案:110kV采用软母线户外普通中型布置,断路器双列布置。
在此基础上,对常规配电装置各部分细节详尽分析,通过综合采取设备整合、布置优化、设备安装等措施,对110kV配电装置的纵向布置进行了优化:110kV配电装置纵向尺寸较典设压缩了10m。
通过详尽的计算校核(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满足配电装置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将110kV配电装置间隔宽度进行了优化,由常规8m压缩到7.5m。并且通过设备布置的优化,压缩间隔位置,使得配电装置设计更加合理,110kV配电装置横向尺寸较典设压缩了9.5m。整个站区布置优化前后比较见表1。
表1 站区布置优化前后比较
名称 优化前可研方案 优化后推荐方案
横向尺寸(围墙至围墙)(m) 67 46.5
纵向尺寸(围墙至围墙)(m) 65.5 49
占地面积(m2) 4388.5 2278.5
面积差(m2) 0 2110
优化后的推荐配电装置方案具有经济性好、安全可靠、布置整齐紧凑、维护方便、总体布局比较协调等优点,总占地面积与可研相比面积减少了2110㎡,面积减少了近48%,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戈东方,钟大文.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1[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3]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责任责任:刘辉)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成本;配电装置;布置优化;经济分析
作者简介:刘文阁(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0-0123-02
配电装置的布置是变电站设计的重要部分,对于变电站在占地、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型式应结合接线方式、设备型式及变电站的总体布置综合考虑,并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简称LCC)比较和论证后分析确定。本文将根据国家相关规程规范,“两型一化”及“三通一标”设计要求,结合某变电站工程实际对全站配电装置进行选型和优化布置。
一、工程概述及配电装置选型
该工程110kV远景主变进线3回,出线4回,采用改进型单母线分段母线接线;本期主变进线1回,出线1回。配电装置采用户外敞开式设备,35kV、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开关柜。适合本工程110kV配电装置考虑采用软母双列(断路器)布置、管母双列(断路器)布置两个方案。这两个方案在节约占地、运行维护、安装检修、节约钢材方面各有优缺点,我们通过对这两个方案进行LCC的详细分析、比较,发现采用软母双列方案在一次投资成本(IC)、运行成本(OC)上都要低于管母双列方案。综合比较,本期采用软母双列方案的LCC比采用管母双列方案少16.24万元,最终确定推荐屋外敞开式软母双列布置方案。
二、110kV配电装置布置的优化
在推荐方案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详尽的计算校核(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满足配电装置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110kV配电装置的间隔宽度、间隔数量、纵向尺寸进行了优化。
1.间隔宽度的优化
国网及省网典型设计中,110kV配电装置间隔宽度多为8m。《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曾有工程采用V型隔离开关,将间隔宽度压缩到7.5m。V型隔离开关在结构上存在缺陷,本体动稳定较差,传动机构在操作时经常出现卡死引发故障,国内新建工程已逐步淘汰此类产品。本工程拟选用双柱水平旋转式(GW4)隔离开关,间隔宽度压缩至7.5m。通用8m和本工程7.5m间隔宽度,各主要尺寸如表1。
表1 110kV配电装置相间及相对地距离
间隔宽度 设备距离(m) 进出线距离(m)
相间 相对地 相间 相对地
8 2.0 2.0 2.2 1.8
7.5 2.0 1.75 2.2 1.55
由上表可以看出,设备和进出线相间距离按2.0m和2.2m,与《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和典设相同,不需要校验。需要校验的是设备和进出线相对地距离。
对于设备相对地距离1.75m是否满足要求,应主要校验隔离开关带电部分的对地距离。本工程隔离开关选用GW4型,收集国内多个厂家隔离开关外形尺寸,经校验边相触头、触指在分闸过程中距离架构最小净距1050mm,满足规程要求的900mm安全距离。
至于进出线相对地距离是否满足要求,主要是校验跳线或引下线的对地距离。该工程设计风速按30m/s,跨线弧垂和跳线弧垂均取1.0m时,在大气过电压、风偏条件,内部过电压、风偏条件,最大工作电压、短路摇摆、风偏条件下,校验导线风偏。110kV配电装置出线采用同塔双回路,终端塔设在两个相邻出线间隔中间,偏角小于5°,按5°进行校验,要求出线边相至架构柱子中心线最小距离1360mm,本工程1550mm,可以满足要求。主变进线偏角较大,经计算要求边相导线至架构柱子中心线最小距离1630mm,因此主变进线架构仍采用常规的8m,边线至架构柱子中心线距离1800mm。
2.间隔数量的优化
该工程110kV配电装置采用单母分段接线,1号、3号主变压器分别接入I段、II段母线,2号主变既可接入I段母线,又可接入II段母线。在河南省农网典设HNNW110-5方案中和可研设计中,110kV配电装置采用双列布置,共占用6个间隔位置,横向长度49m,其布置如图1所示。
本设计方案将2号主变进线侧2组隔离开关升高,布置在分段隔离开关上方,2号主变进线间隔可以和分段间隔合用一个间隔位置。110kV配电装置共占用5个间隔位置,横向长度39.5m,比典设缩短了9.5m,比可研缩短了12.5m。总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3.纵向尺寸优化
结合设备选型对110kV配电装置纵向尺寸优化进行了下列优化,较典设节约了纵向尺寸10m,较可研节约了纵向尺寸10.5m。
(1)进出线采用电子组合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取消原可研方案中的线路单相电压互感器,排除通讯使用阻波器的可能,出线隔离开关支架升高到3.6m,将出线架构至围墙的距离由5.5m减至2m。
(2)将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与隔离开关组合安装,取消了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布置位置,压缩了2×2.5m的纵向尺寸。
(3)将母线侧隔离开关至母线中心距离由4m压缩至3.5m,压缩了2×0.5m的纵向尺寸。
(4)主变侧隔离开关至进线架构的引线采用悬垂绝缘子串固定,将主变侧隔离开关至道路中心距离由5.5m压缩至5m,满足1650mm的设备运输至带电设备的安全净距,压缩了0.5m的纵向尺寸。进出线间隔断面图如图3、图4所示。
4.主变布置优化
(1)主变10kV进线采用绝缘铜管母线,简化户外母线桥支架,配电装置室靠主变侧不设门窗,能有效缩短35kV、10 kV母线桥的长度,压缩变电站纵向尺寸。
(2)主变中性点设备采用组合式成套装置,由厂家成套供应,该成套装置能缩小现场安装时间和工作量,减少占地面积。
三、优化布置后对生产安全及运行维护方面的影响分析
110kV配电装置布置经过优化后,其安全净距均满足规程要求,故对安全生产没有影响。
110kV出线间隔宽度由8m压缩至7.5m,设备相对地距离由2m压缩至1.75m,相邻两个间隔边相设备中心距3.5m。若采用常规布置,某个间隔隔离开关停电检修,相邻间隔母线或线路侧隔离开关打开旋转触头带电,不能满足平行的不同时停电检修距离。本工程出线4回,每2回出线采用联合架构,将相邻间隔背对背布置,触头打开方向相反,就能满足不停电检修距离。将爬梯设在与隔离开关触头打开方向相反的架构柱子上,不考虑触头打开的长度。隔离开关距架构柱子中心距1.75m,隔离开关带电部位宽度0.3m,人体宽度按0.75m考虑,则人对隔离开关距离为1750-750/2-300/2=1225mm,大于0.9m的安全净距要求,出线架构上满足要求。
本工程2号主变进线间隔母線侧隔离开关安装高度在8.0m,根据以往运行经验表明,该高度是合适的。能满足下层设备在检修调试时对隔离开关带电部分安全距离的要求,运行人员在地面能看清隔离开关合闸的接触情况。在保证安装和调试质量的情况下,隔离开关可以正常操作,并不感到费力。隔离开关操作连杆较长,为增加刚性可适当加粗,在支承部位安装滚珠轴承,在拐臂处使用万向接头,就能保证隔离开关正常操作。
综上所述,本次设计方案中的110kV配电装置完全可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安全运行。
四、结论
首先,结合该工程具体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屋外配电装置特点的分析以及技术经济比选,并考虑总平面布置要求,推荐了经济、紧凑、清晰、协调且适合于本工程实际情况的110kV配电装置基本方案:110kV采用软母线户外普通中型布置,断路器双列布置。
在此基础上,对常规配电装置各部分细节详尽分析,通过综合采取设备整合、布置优化、设备安装等措施,对110kV配电装置的纵向布置进行了优化:110kV配电装置纵向尺寸较典设压缩了10m。
通过详尽的计算校核(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满足配电装置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将110kV配电装置间隔宽度进行了优化,由常规8m压缩到7.5m。并且通过设备布置的优化,压缩间隔位置,使得配电装置设计更加合理,110kV配电装置横向尺寸较典设压缩了9.5m。整个站区布置优化前后比较见表1。
表1 站区布置优化前后比较
名称 优化前可研方案 优化后推荐方案
横向尺寸(围墙至围墙)(m) 67 46.5
纵向尺寸(围墙至围墙)(m) 65.5 49
占地面积(m2) 4388.5 2278.5
面积差(m2) 0 2110
优化后的推荐配电装置方案具有经济性好、安全可靠、布置整齐紧凑、维护方便、总体布局比较协调等优点,总占地面积与可研相比面积减少了2110㎡,面积减少了近48%,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戈东方,钟大文.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1[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3]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责任责任: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