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监督员遴选标准和模式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解决了长期困扰检察机关的“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这项制度创造了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机制、新形式。然而该工作中也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争论,尤以“被监督者选择监督者”的遴选模式受到一定的质疑和诟病。笔者认为,确定人民监督员遴选标准和遴选模式的起点是理清人民监督员监督权之权源属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渊源: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原则:人民监督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这是构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逻辑起点。其理论基础根植于社会契约论及其派生的人民主权原则,是公众参与司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契约论认为。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为了使社会由一种自然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文明状态,就必须“寻找到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这种结合的形式即为国家。国家与公民形成契约,公民让度自身权力给国家,形成国家权力;作为对价,国家必须按公民的意志行使权力。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司法权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对人民负责。与其他国家权力一样,司法权也同样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权力的所有者参与司法过程,对司法权的运作进行监督制约,确保司法权按照自身的意志运行。
  人民监督员监督权:公民的基本权利:1.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的表现形式。公民参与司法是对司法权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世界各国公民参与司法的形式各异,主要包含特定社会组织参与司法和公民个人参与司法两种形式,较具代表性的分别是日本检察审查会和美国的陪审制度。在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公民参与司法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在承认公民对司法的监督权之前提下,使社会成员参与并监督司法活动。
  2.人民监督员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笔者认为,对司法权的监督包括“权力监督”和“权利监督”两种。前者是人民通过其代表机关,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所实施的间接监督,即通常所说的“人大监督”;后者是指人民团体、群众组织和公民个人运用法定权利和方式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直接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属于权利监督范畴,其监督权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
  基本公民权利:确立人民监督员的遴选标准和模式的起点:既然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那么从理论上,每一个具备公民资格的人都应具备权利能力,应当享有这种权利。笔者认为,凡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我国公民都应享有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权,具备担任人民监督员的资格。在此基础上,人民监督员的遴选尚需解决两个问题。
  1.人民监督员是否需要法律专业背景。人民监督员是否需要具备法律专业背景,是目前较有争议的问题。较多研究者认为人民监督员要对认定事实和运用法律进行监督,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专业性。也有观点认为,“从法治的角度看,人民监督员应该由司法行政部门从守法公民中选任,最理想的状态是从整个社会中选择。”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权利,并不要求其享有者、行使者具有特殊的身份。首先,遴选监督员时过于注重法律专业背景容易造成权利享有的不平等。其次,强调监督员的法律专业背景,可能导致遴选的人民监督员仍然运用法律职业思维进行案件监督,难以达到以公民的自然理性弥补司法官的机械僵化之目的。其三,要求人民监督员具有法律专业背景,主要出于司法官的机械僵化顾虑,以为会导致公众自然理性与司法官法律理性的冲突,进而妨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笔者认为,公众理性与法律理性不是绝对对立的,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只要人民监督员制度设计合理,选择普通公众担任人民监督员并不会影响司法公正。
  2.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模式。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过程中通行的选任模式是由人大政协企事业单位推荐,检察机关最终决定。被监督者决定监督者的选任模式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受到一定的质疑,承认人民监督员监督权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权利,经过理论演绎后的结论就是: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案件监督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担任人民监督员的资格。考虑到遴选人民监督员可能受到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可以建立近景和远景两种模式。
  近景模式中,考虑到人民监督员的代表性和现阶段人力、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同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人民监督员。这种选任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人民监督员的代表性、广泛性问题;另一方面,在人大代表范围内选举人民监督员具有经济性。但应当注意将人民监督员的权利监督与人大的权力监督相区别。
  远景模式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民按照自愿原则到住所地司法行政部门进行登记,由司法行政部门对公民进行资格审查,依法确定本辖区内人民监督员名单,并将名单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考虑到人口变化和流动情况,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人民监督员登记以5年为一个周期较适宜。远景模式中,选择参与具体案件监督的人选,可以借鉴英美法系陪审团的组成方式。远景模式的确立,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真正还原为一种公民可以普遍享有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参与司法。
其他文献
法国著名女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弗朗索瓦丝·尚德纳戈尔的《前妻》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1998年法国最佳图书之一。本文对女主人公情感嬗变过程——从焦虑的状态到宣泄与净化的方式进行了浅析,探索现代女性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救赎之道。    女性情感焦虑的深度模式    1 女性身份的焦虑。身处男权制中心边缘的女性,千百年来都作为“第二性”和“他者”存在于父权制社会中。虽然时代的变迁赋予了现代女性更为广
期刊
新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与新课程关系密切的乡土史教学在历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南通地区为例提出了开展乡土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策略。  探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探究主题的来源可以是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乡土资源的关注和调查;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也可以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可操作性
期刊
独立学院的前身是1999年开始举办的国有民办二级办学,主要特点就是“民”、“独”、“优”。如何保障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是保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独立学院教学质量。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建章立制是独立学院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规范管理是独立学院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是独立学院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独立学院要坚持依法办学,研究制定各教学和管理
期刊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深入地推进和全面展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践行的问题。  音乐课改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领导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消化,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与知识储备,学校、教师对音乐教学实施的投入程度等。而这一过程正是我们反思和调整音乐课改实践,进一步确认应
期刊
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大学英语口语表达不佳的现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心理的、性格的以及知识储备方面的原因。    大学英语口语表达现状    1 大班教学使同学们课堂练习和锻炼机会变少。性格内向、易于紧张的学生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成功的课堂口语交际很难。据调查陕西、北京、江苏等地大学,80%以上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大班,每个班少则40人,多则上百人,正常是六、七十人。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大班,45分钟的课堂
期刊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法律基础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联系高职教育的实际,在“05方案”出台后,面向所在学校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实用法律介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实用法律介绍”的设计思路    法治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确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战略确立以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法律体系的逐
期刊
我国古代数学教育有官方和民间两种主要形式。民间数学教育从萌芽起始终较为稳定的发展,尽管经历了各朝代的风雨,但从未出现过较大的间断,而且取得远比官方数学教育丰硕的成果。但数学成就的取得却与官方数学教育的兴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数学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元三次发展高峰,这三个时期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居领先地位。  两汉前的数学教育。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数学教育。早期数学教育只有民间
期刊
从落实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总结郧阳医学院的实际经验,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践教学开展和实践基地的维护等方面,探讨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期刊
阅读过程是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过程。文本意义源于读者用自身期待构建和创造文本。期待的教学功用主要表现为:预期作用、补白作用和选择作用。阅读课堂具有创造性、新颖性,让学生有出乎意料之感,才能超出或校正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等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是读者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
期刊
大江健三郎前期作品反映封闭世界里虚无的存在和困惑。中、后期直面生活中的精神危机,从彷徨无助到勇于奋战,关注核爆危机,作家完成了精神上对故乡森林的回归。后期小说则充满对灵魂问题的思考,对新人的期待。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近年来一直受到我国文学界的关注。与我们一水之隔的邻国日本何以能在20世纪有两位作家获此殊荣值得我们思考。若说川端康成是以日本式的幽寂之美,带着典型的东方情调闯入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