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是通过临床实践研究找到更好地解决静脉穿刺成功后的溶液不滴现象的方法。结论:通过在临床工作实践,采取将针柄轻轻翻转180°角,使针柄由常规固定在针尖右侧而转向左侧的方法比以往用棉签将针柄做试探性抬高或者变换肢体位置的方法来解决静脉穿刺成功后溶液不滴现象更为有效。
关键词: 翻转针柄法; 输液不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74-01
在日常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由于固定头皮针的方法不当,病人稍事活动就引起针尖方向改变,针斜面与静脉内膜壁接触,使液体不能顺利流入血管[1]。以往遇到此种情况,多数人采取的方法都是用棉签将针柄做试探性垫高或者变换肢体的位置来解决问题。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的成功率不是很高,而且每抬高一次针柄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浪费时间,针身也易被污染,这必然给护理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麻烦。繁忙的护理工作要求我们不断钻研出更科学、有效、实用、省时、省力的方法。
现针对我科自2013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出现的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所造成的输液不畅现象,分别采取的是将针柄由常规固定于穿刺血管右侧缓慢逆行向上翻转180度角后而至穿刺血管左侧的方法和传统的取棉签将针柄做试探性抬高方法进行了对照性试验,成功的证明出实验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1.1 对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所发生的溶液不滴现象共30例。
1.2 方法:患者均使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七号针头的输液器,对于发生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而出现的输液不畅时,按照操作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同一块手表计时。(1)实验组:发现故障后,立即从打开盘取输液管胶布开始计时,然后用左手压住针柄下端输液管,右手揭去贴于针柄的胶布,再用右手将针柄由常规固定于穿刺血管右侧逆行向上翻转针柄180度角,使针柄至穿刺血管左侧,观看输液情况后,固定胶布,计时完毕。(2)对照组:在发现故障后,从取棉签开始计时,然后揭取粘贴在盘取输液管的胶布,再取下贴于针柄上胶布,用棉签在针柄下适当垫高,观看输液情况,最后固定胶布,计时完毕。
2 结果
出现故障时根据操作方式不同, 排障完成情况见表1,在排障过程中,排障情況、排障所需时间、所需材料见表2。
表1 排障成功例数及成功率
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
造成输液故障 例 数 成功例数 成功率(%)
对照组 15 6 40
实验组15 1493.3
表2 排障过程中所需各方面条件对比观察
针尖斜面贴于血管
壁造成输液故障 排障情况 所需时间(秒) 所需材料
对照组 需取棉签,不方便 30~120 棉签
实验组 就地处理,方便 5~20无
2.1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明显不同。实验组方法的成功率为93.3%,而对照组的成功率为40%。
2.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排障过程中,实验组可在原地操作,方便;而对照组必须有取棉签的过程,如果在刚扎完针后,就发现溶液不滴,立即可以取到棉签,而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因患者活动而造成的针头贴于血管壁现象,还必须去治疗室取棉签,那么所需时间也就有明显差别,费时费力,实验组不需要任何医用材料,简单方便。
3 讨论
实验组方法是利用了我们在静脉穿刺时,针尖斜面始终保持向上的原理,当我们穿刺到血管见回血固定后,出现了溶液不滴现象,就说明针尖斜面紧贴于有弹力的近侧血管壁上了,而血管是圆柱形的,那么如果我们在原处将针柄逆行向上翻转至180度角后必定会将针尖斜面面向对侧血管壁,这样就解除了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极细毛细血管除外)现象,输液就会流畅起来。而对照组是通过垫高针柄来加大针尖斜面与近侧血管壁距离,而这个距离有限,而且难以控制,针尖很容易穿透对侧血管壁,成功率低,甚至还增加病人的痛苦。
4 结论
采用传统方法用棉签垫高针柄,在患者体位改变和活动中棉签容易松动,使针尖斜面重新贴向血管壁,同时针柄处于悬空位置,极易滑出血管外,导致液体渗出肿胀,需要重新穿刺[2];而翻转针柄法使针尖斜面朝向血管内侧,操作简便,不易松动,既可减轻患者痛苦, 还能节约护士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受到医患双方好评。此项技术操作简单,具有科学性、低创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童奥,吴石白等.输液不畅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21(2):119-120.
[2] 汤颖,张瑛,罗晶.翻转针柄法应用于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12(21):43-44.
关键词: 翻转针柄法; 输液不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74-01
在日常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由于固定头皮针的方法不当,病人稍事活动就引起针尖方向改变,针斜面与静脉内膜壁接触,使液体不能顺利流入血管[1]。以往遇到此种情况,多数人采取的方法都是用棉签将针柄做试探性垫高或者变换肢体的位置来解决问题。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的成功率不是很高,而且每抬高一次针柄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浪费时间,针身也易被污染,这必然给护理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麻烦。繁忙的护理工作要求我们不断钻研出更科学、有效、实用、省时、省力的方法。
现针对我科自2013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出现的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所造成的输液不畅现象,分别采取的是将针柄由常规固定于穿刺血管右侧缓慢逆行向上翻转180度角后而至穿刺血管左侧的方法和传统的取棉签将针柄做试探性抬高方法进行了对照性试验,成功的证明出实验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1.1 对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所发生的溶液不滴现象共30例。
1.2 方法:患者均使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七号针头的输液器,对于发生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而出现的输液不畅时,按照操作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同一块手表计时。(1)实验组:发现故障后,立即从打开盘取输液管胶布开始计时,然后用左手压住针柄下端输液管,右手揭去贴于针柄的胶布,再用右手将针柄由常规固定于穿刺血管右侧逆行向上翻转针柄180度角,使针柄至穿刺血管左侧,观看输液情况后,固定胶布,计时完毕。(2)对照组:在发现故障后,从取棉签开始计时,然后揭取粘贴在盘取输液管的胶布,再取下贴于针柄上胶布,用棉签在针柄下适当垫高,观看输液情况,最后固定胶布,计时完毕。
2 结果
出现故障时根据操作方式不同, 排障完成情况见表1,在排障过程中,排障情況、排障所需时间、所需材料见表2。
表1 排障成功例数及成功率
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
造成输液故障 例 数 成功例数 成功率(%)
对照组 15 6 40
实验组15 1493.3
表2 排障过程中所需各方面条件对比观察
针尖斜面贴于血管
壁造成输液故障 排障情况 所需时间(秒) 所需材料
对照组 需取棉签,不方便 30~120 棉签
实验组 就地处理,方便 5~20无
2.1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明显不同。实验组方法的成功率为93.3%,而对照组的成功率为40%。
2.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排障过程中,实验组可在原地操作,方便;而对照组必须有取棉签的过程,如果在刚扎完针后,就发现溶液不滴,立即可以取到棉签,而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因患者活动而造成的针头贴于血管壁现象,还必须去治疗室取棉签,那么所需时间也就有明显差别,费时费力,实验组不需要任何医用材料,简单方便。
3 讨论
实验组方法是利用了我们在静脉穿刺时,针尖斜面始终保持向上的原理,当我们穿刺到血管见回血固定后,出现了溶液不滴现象,就说明针尖斜面紧贴于有弹力的近侧血管壁上了,而血管是圆柱形的,那么如果我们在原处将针柄逆行向上翻转至180度角后必定会将针尖斜面面向对侧血管壁,这样就解除了针尖斜面贴于血管壁(极细毛细血管除外)现象,输液就会流畅起来。而对照组是通过垫高针柄来加大针尖斜面与近侧血管壁距离,而这个距离有限,而且难以控制,针尖很容易穿透对侧血管壁,成功率低,甚至还增加病人的痛苦。
4 结论
采用传统方法用棉签垫高针柄,在患者体位改变和活动中棉签容易松动,使针尖斜面重新贴向血管壁,同时针柄处于悬空位置,极易滑出血管外,导致液体渗出肿胀,需要重新穿刺[2];而翻转针柄法使针尖斜面朝向血管内侧,操作简便,不易松动,既可减轻患者痛苦, 还能节约护士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受到医患双方好评。此项技术操作简单,具有科学性、低创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童奥,吴石白等.输液不畅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21(2):119-120.
[2] 汤颖,张瑛,罗晶.翻转针柄法应用于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12(2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