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亦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不仅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最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工具。
  一、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使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探索新知。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知,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培养兴趣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们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我在教学时,运用电教媒体,开课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满怀兴趣的学习,才能掌握快,记得牢、效果好,而电教在这发面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如我在讲《去学校的路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录相,即一位阿姨向小朋友问路,但小朋友没有说清楚怎么走,可想而知,这位阿姨在问路后仍不知怎么走。这个录相片段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都在想怎样帮助阿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讲述神舟七号升空后人们的喜悦的心情时,我运用录相及投影,再现了神舟升空的壮烈情景及欣赏在太空中播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之中,顿生爱国主义豪情,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小学社会课教材具有广泛的时空性的特点,很多内容都不是学生感观所能达到的这就为我们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传递教学信息,不仅可以克服教学的困难,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大推进他们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规定,社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和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从小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周围社会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尽管《社会》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样,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却因离日常生活很远或涉及物理、自然、天文方面较深内容时,单凭讲解、板书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而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如我在讲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地球上的五带》中阳光直射和斜射关系时,这一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就设计了一个投影片,将太阳直射时与斜射时,地面分别获得的热量,做了个比较,学生顿时茅塞顿开,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三、运用电教手段,有于学生加深理解,发展思维。视听结合的电教手段,在社会课堂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同时能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加深理解,发展思维。
  如我在讲授《奥林匹克运动会》时,通过录像让学生看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入场仪式,听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奏中国国歌时,这让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在看、听、过程中,掌握新知,也渗透思想教育。
  四、运用电教手段,有助于师生情感共鸣。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讲授《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中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播放当时的镜头,表明中国人民走上了世界舞台,次会议被称为“万隆精神”,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更加明白只有国家更加富强才能有资本立于世界舞台,从而更加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时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电教手段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总之,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合理的使用教材,灵活的运用电教手段,二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欢乐中获取知识,在愉悦中掌握本领。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北站小学)
  (责任编校:石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