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与情爱的鼓动下酝酿逃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塑造了众多湘西年轻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整体数量庞杂,品行性情各异,生活背景相迥,但本文认为,此群体的命途遭际实际也是具备相似性与重叠性的,因为相当数量的湘西年轻女性都酝酿萌发出了出逃意识,并各自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实践。出走和外逃,这一从原本的生活圈围中跳脱而出的独行其是的特殊行为现象,本是不具常见性的,但其却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以至于就此成为了年轻女性的典型归宿。
  因此,本文即就沈从文笔下的“年轻女性出逃”现象展开论述,先后对年轻女性群体出逃的发生原因、类型进行了剖析,并就此主题所彰显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年轻女性出逃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一、引入
  “出逃”现象,在中国以及国外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过。文本主人公“出逃”意识,通常是经由某一个能给人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刺激的事件触发而产生的。“人地冲突”使得主人公自觉无法忍受和生存,于是便试图逃离。
  沈从文笔下的出逃者形形色色,在这里,本文所选取的分析对象是出逃者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湘西年轻女性,本文将此群体指定为沈从文小说之中出现过的二三十岁的女子。这类人群是尚未婚嫁的,常住地则为湘西。她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均生发了外逃意识,但彼此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有的将这种意识付于实践,而有的则仅将此种意识停留于意念层面;有的人的出走取得了成功,有的则以失败告终。
  另外,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目光着眼于“年轻女性”,一方面因为女性在旧时代的封建社会本来就处于受绑缚的失语性地位,少有甚至没有自觉发声者,在沈从文笔下的二十世纪初期,能够产生出逃意识对现实进行反抗的实为少数;另一方面,青年女性惯常来说都是无知胆小的,难以想象此类举动会发生在她们身上。
  由此可见,沈从文几次三番都为笔下的年轻女性安排了“出逃”的行为情节,实在即是一个值得去深思的现象了。
  二、“湘西年轻女性出逃”现象的发生原因
  关于“年轻女性出逃”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从沈从文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了他自己所提供出的答案:“生命的发展与突变,影响于黄毛丫头时代的较少,大多数却和成年前后的性青春期有关……或发疯自杀,或突破一切有形无形限制,独行其是,随人逃走。”[2]180由此可见,湘西女性的出逃受青春期前后的萌动的性意识的影响;另外,本文发现沈从文笔下二三十岁的出逃女性均是在恋爱之中产生出逃意识、实施出逃行为的,这种恋爱是纯洁质朴的,天真可爱的,是确乎出于对于某个男性的喜爱而产生的。
  所以,沈从文笔下的部分湘西年轻女性之所以有出逃的举动,都是因为“无不有一颗青春的心永远在燃烧中”[2]169,即受“爱情”之影响——她们的出逃,是由于青春的到来带来了性意识的萌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同时又恰好陷入对某个男性的深爱之中。但原有环境中的规则无法让她们的情愫得以保全,出逃成为唯一之选择。
  三、“湘西年轻女性出逃”现象的类型
  从出逃之结果着眼,一类是已经做好出逃打算但是被发觉的,因此未能成功实现出逃的。比如萧萧即属于这一类的湘西女性,“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2]91
  另一类则是出逃成功的。在《雪晴》和《巧秀与冬生》中,巧秀是一个十七岁的乡下姑娘,最终竟做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出逃的举动。
  从出逃的性质来看,第一种是地域层面上的逃离,即她们的逃离存在着空间上的位移。如萧萧想和花狗一起沿着女学生走的那条路去往城市,巧秀为逃避包办婚姻而私奔,离开本乡出逃;第二种是思想意识层面上的逃离。比如萧萧和三三都只有逃离意识而没有逃离行动;第三种是生命层面上的逃离,即直接选择自杀的道路。如《月下小景》中的女孩子与本乡寨主独生儿子傩佑。
  四、“年轻女性出逃”主题的文化意义
  (一)斗争性与反抗性
  出逃,我们通常情况之下总会觉得这是一种退缩与逃避的表现。但本文认为,沈从文笔下年轻女性的出逃,具有勇往直前的斗争性,而非是畏首畏尾的妥协。
  从逃离的主观要件来看,一方面,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来看,离开故乡,到外地生活,本就具有极大的特立独行性,这种行为是站在传统思想的对立面上的,与“安土重迁”的思想完成了抵抗与冲突。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女性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都十分微弱的情况之下,做出出逃的举动更需极大的决绝。
  从逃离的客观环境来看,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如果不想服从和被禁锢,那么出逃是所能够争取做到的最大的可能。
  (二)悲剧性与壮烈感
  出逃的前途未卜性。女性在随男子出逃之后,男子“把几个钱一花完,无事可作无路可奔时,照例把女子哄到人贩子手中,抵押一百两百块,自己却一溜完事。”[1]351
  出走的无处可逃性。一方面,年轻女性的出逃从一开始就已经孕育着注定了的悲剧的因子。无论逃往何处,社会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一切的逃离都只是暂缓了命运的无情的宣判。另一方面,出逃的行径一旦为族人做发现,一旦出逃不成功被族人抓回,则女子便會被“远远的嫁去”[1]352,甚至被“带到长潭中去‘沉谭’,表示与众弃之的意思”[1]352。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沈从文.湘女萧萧[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一朵  又一朵的云  好似一辆辆 空中客车  把雨 从一处  运往另一处  它们一样 会拥堵  會追尾  会在彼此擦肩时  摆动闪电的刮雨器  按响 雷的喇叭  我趴在床上  一边看一本现代诗歌  一边看云  就如李白  目注着 敬亭山  窗的格子  准确地记录了  每一朵云的位置  犹如 一个坐标系  绑架了 一个个图形  风  水一样渗透进来  试图淹没我  这条干渴已久的鱼  在一个夏天的尾
摘 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事业,家庭和对死亡的态度三方面来全面深入的剖析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第三代继承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人格扭曲的成因,揭示其悲剧的必然性和对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弗洛伊德分析理论;人格扭曲成因;悲剧;启示  作者简介:易东静,女,1992年出生,就读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学,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在日本,不得不说地藏是与人最为亲近的菩萨了。因其拥有救济六道众生的恩惠,并给人们带来健康、财富、长寿等现世利益,在日本民间很快建立起了稳固的地藏信仰。《今昔物语集》等说话文学[1]中不乏地藏故事,形象十分明晰、机能显著,地藏研究学者多有此方面的详细分析。  地藏在日本儿童文学杂志集《赤い鳥
将人类的谎言与狡诈  酣畅淋漓地伪装后  巧妙嫁祸给了钓杆  水依阳喜笑盈盈  满世界的悲哀  全都聚集在了一线  一钩之上  蚯蚓扭曲的痛苦  手感受到了,鱼也一样  漂的快感达到了高潮  眼睛里满是贪婪  欲望的背后将是陷井  鱼痛苦地飞翔  就这样困在了网中央  离开水的日子  感觉阳光真的很是无情  油锅已然在灶台上望眼欲穿  或煎或烹  雖死不瞑目  还好  能够有滋有味地死去
你遗忘在这人世的一把  旧吉他  不声不响  似乎也不再悲伤和  孤单  雨季已经过去  危险的河流  一道闪电绝望的伤疤  “死亡是通向生门的唯一途径”  它悄悄地逼近少女像羽毛滑落沼澤  近乎完美 一种召唤  来自广漠天空  舍生赴死  风像芦苇一样地奔跑  风吹过乌裕尔河  像吹过一只短暂停顿的  丹顶鹤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开放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数字时代ACG亚文化在中国主流商业电影中的编码方式,项目编号:2017xkq006。  摘 要:近年来,ACG亚文化的受众群体和新兴的90后观影群体产生了大面积的重合,在资本促使下,中国商业电影开始吸收ACG亚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从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和精神内核层面,将其纳入到传统商业电影的框架中来。这其中就涉及到ACG元
本文是四川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俄罗斯侨民文学的话语空间——精英情结与大众写作”( SCWY14-26 )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从对《士官生》的情节构建、人物塑造、言语叙事、题材选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矛盾性的探索性分析,直观展示了作家的精英情结与写作大众化的结合与体现,并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人生经历三个方面分析出了精英性与大众性结合的原因。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里  每一寸光阴  都是搬运是非的天使  我必须停下想象  野草一样活着  就像正在死去的这棵  平凡的世界  我沉默的驱壳  长出了一丛丛罂粟  洁白的花,洁白的毒  它们的颜色正如平凡的纯粹  野草连着野草,青青黄黄  青青的是寂靜,黄黄的是寂寞  它们连平凡都不说  这是个迷,也是一种病  不,它们预言了世界  “跪着生和跪着死纠缠在一起”  说起来会让人心碎
摘 要: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来感悟作品的价值。而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并体会需要翻译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翻译。作品《飘》是一部风靡全球的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国内目前存在两个汉译的版本,通过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译者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背景,因此在表现和创作译文时都加入了
摘 要:電影与摇滚的“碰撞”是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电影因为有了摇滚乐的嫁接而显得影像空间及视听元素得到了更大的拓宽,许多摇滚明星开始在影视作品中担任角色或者涉及相关音乐的演奏,得以吸引了更多的乐迷围观;摇滚乐则借助电影前所未有的强大传播功能将其影响范围扩展到最大化的可能,某些曲目更是因为大银幕的广而告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本文以《紫醉金迷》为例对摇滚电影的绚丽浮华做一番大胆阐释。  关键词:迷幻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