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契约精神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参考作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ock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国家,有其契约精神。本文从宗教与历史角度探寻契约精神的最初发源,进而探讨其在美国高校课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试图对中国高校课堂管理以参考。
  关键词: 契约精神 美国高校 课程纲要 课堂管理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契约精神渗透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纵观美国历史,从最初的《五月花公约》到《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无不体现契约精神。此种契约精神的核心思想指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为达成某种交易所共同遵守的规则与约定。本文从契约精神的宗教与历史起源着手,探寻契约精神的最初发源,进而探讨其在美国高校课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试图给中国高校课堂管理以参考。
  一、契约精神的宗教与历史起源
  从西方宗教角度来说,契约说源于《圣经》中上帝与亚当之间的约定。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在伊甸园幸福生活,顺从上帝的意旨。然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善恶树的禁果,并与亚当一起分享禁果。由于亚当夏娃违背了与上帝缔结的契约,上帝便把二人驱逐出伊甸园,从此后代人类因违反了契约而世代忏悔,以赎其罪。后来从欧洲国家踏上美国土地的清教徒推崇加尔文教义,其核心思想是“因信得救说”,即人类通过忏悔而获得上帝的解救,这就是恩典契约(Covenant of Grace)。他们认为人类肩负了上帝的使命,他们的职业就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从而引导人类向上帝赎罪,获得拯救。
  从美国历史角度看,最初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在美国这片处女地过着原始的奴隶制生活。随后,“五月花号”承载着102名清教徒的“美国梦”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移民者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这也成为美国契约精神的源头。公约中规定政府是人民的产物同时法律保障个人的自由。彼此陌生的大陆访客何以能在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发芽,靠的是公约中规定的彼此权利和责任的契约精神,这种方式不是类似中国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而是将每个人处于独立的地位上,根据约定和法律来行事[1]。正是有了这样的契约精神,此后一批批移民者来到美国,他们的融合不是以血缘和情感行事,而是以契約文化为生活根基。
  契约论为后来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英国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独立宣言》的开篇即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可以说,契约论是美利坚革命的理论基础。美国自从独立之日起,契约精神即受推崇。
  美国独立战争后所颁布的美国宪法可以说是契约精神的诠释。契约精神体现在国家范围内的一切行为都被纳入法制化体系。
  二、美国高校管理的契约精神体现
  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在其两百年来的演变中它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特点的开放性文化体系。罗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指出,基督传统、共和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三大要素[2]。美国文化三大要素中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开放的思想及宗教信仰等都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契约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全球化的21世纪,学生在选择高校时除了考虑学校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学术理念之外,也十分注重高校课堂文化。以中国为例,根据《凤凰资讯》报道,2012年我国留学总人数多达39万,2013年已达到41.39万,2014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突破50万,2015年中国留学人数达到52.37万[3]。中国留学生人数稳居欧美多个国家留学生数量首位。而在所有留学国家中,美国仍高居中国学生选择的榜首。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在美的教学经验和体验分析美国高校的课堂文化管理,其中最显著的即是美国高校课堂的契约精神。
  何谓契约精神,有学者提到“契约精神是独立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产生的一种与身份无关的信用,其核心是诚实、信用,是明晰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4]。美国课堂文化的契约精神则体现在用契约的方式确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契约双方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它既强调个体人格的解放,又保障个体的相互发展,双方都有发展自我的权利,但不妨碍对方的利益。美国课堂这种契约方式最直接的表现是syllabus(课程大纲),美国大学每一门课都有一份详细的课程大纲,它完整阐述了该门课程的教科书目、学习目标、成绩结构(包括一学期有几次考试、考试类型)、评分标准、功课任务及具体要求、学科政策(包括考勤、迟到以及迟交作业等)、时间表(包括一学期授课章节以及授课进程)等所有相关细节,这是美国大学课堂契约精神的典型践行。通常在开学第一课,选课学生会收到任课教授的课程大纲,第一节课除了师生相互认识以外,最主要的任务是共同研究该学科的纲要。课程大纲大同小异,多则十几页,少则一两页,但纲要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相似。教授通过与选课学生探讨课程大纲,明确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避免双方对于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认识上的模糊,从而有效保障双方利益,保障课堂和谐有序推进。
  一旦课程大纲确定,双方即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契约关系。课程大纲告诉学生如何准备这门课,有哪些任务,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样学生与教师对这门科目有了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大纲即是课堂的行为契约,正如某些学者提出:“课堂行为契约或表现合同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5]同时缔结契约的双方完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因为契约关系首先保障了个体的主体地位,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有独立的认知自由,当个体被赋予认知、选择和行为的自由时,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美国大学课堂,学生在开学第一周试听某门课程以后,可以在截止日期前决定是否选修这门课程,这正是契约精神中对自由的尊重,正如有学者强调的:“契约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在契约管理中各主体在缔结契约时,其意志的表达是自由的,各主体通过自由意志二达成合意,可以自由选择契约的内容和形式。”[6]因此,课程纲要完全是学生与教师双方自由意志的表达。   其次,契约精神体现出契约双方一种平等的观念。因为平等观念是契约精神的前提条件,双方的契约过程完全是平等意识的体现,以双方主体地位平等为前提。课程纲要既保护老师的权益,又尊重学生的权益。老师与学生双方一旦对课程纲要达成共识,学生便有权利用课程纲要监督老师的课程建设,老师不能随意更改课程纲要。比如:课程纲要明确了该学期要完成的功课,老师就不能随意附加其它任务。学生知晓他们这学期要写几篇论文,有几次考试,如果老师擅自做出改动,学生便可以用课程大纲维护自己的权益。反之,教师同样用课程大纲约束学生的行为。例如:教师在课程大纲明确规定如果某学生缺课次数超过6次,该学生便取消选课资格。一旦有学生触及底线,老师有权利取消该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资格。因此,美国课堂这种契约化管理模式实质是把教师与学生置于一种平等、自由、诚信的契约关系之上,这种契约关系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体现了课堂文化的“契约化”,让师生在平等诚信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后,契约需要评判工具,当师生因为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需要一种机制的介入协调双方关系,而美国课堂最有效的机制便是“课程大纲”。这有效避免因为情感而难以取舍的不公正对待。美国高校每门课程在期末结束前都会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判,其中一项是“教师是否公平对待学生”。正是有了“课程大纲”,师生之间才有了公正而平等的待遇,如果学生质疑为什么自己没有拿到A ,老师会用“课程大纲”中的具体条例加以说明,从而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宏观层面看,美国践行“依法治校”。美国不仅拥有完备的教育基本法,而且有高校学术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和明确的工作规范及完备的规章制度,例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人员行为规范》、《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手册》、《学生事务应用手册》等[6]。各高校依照联邦法律与州法律制定本校管理法规,从课程纲要到学生管理手册,从而有效贯彻法制管理高校的契约化模式。同时,在美国,几乎每所高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内都有关于学生申诉程序的规定,体现了法律中的救济原则,从学生违纪情况的报告到调查、听证、申诉的每个过程都有详细的规定[7]。
  三、美国高校契约精神对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参考作用
  笔者对比中美高校课堂管理发现,中国高校课堂很少有课程提供了课程纲要。即使有某些学科提供了课程纲要,也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用于课堂管理。国内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学科负责人撰写课程介绍、使用教材及学科目标等,然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相关学科任课教师共享资源,换言之,国内高校的课程纲要仅仅是用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几乎是零交流。从而师生之间便没有建立类似的“契约关系”。因此,中国高校课堂往往出现教师与学生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认识的模糊性。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应该享受哪些权益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哪些义务更不清楚,另一方面,老师对自己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条件也很模糊,同时应该怎样利用“契约”即课程纲要保护自身权益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也不很明确。最终由于双方责任权利界定不清,师生之间就很难建立和谐契约关系。
  教育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以往教学观念认为师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拥有对学生控制的权利,学生有服从教师支配的义务。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对话、互动、诚信”为主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化”关系能更有效地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彼此合作、相互信赖的良好关系。
  参考文献:
  [1]“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大?——从美国社会谈起”[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345db1601f69e31433294ac. html,2016.3.14.
  [2]朱世达.美国文化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启示[J].美国研究,1994(3).
  [3]“美国仍是中国学生首选留学国”[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3/31/35293948_0.shtml, 2014.3.31.
  [4]何作井.“契约化”大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6).
  [5]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5).
  [6]张钦文.中美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7]游敏惠,朱方彬.美国高校学生事务法治化管理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四川与东南亚国际教育合作发展战略研究(編号CJF1706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样不但能为
摘 要: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如医疗机构的协同整合能力新需求、基层卫生机构对全能型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新需求、政策解读与分析能力新需求,应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变化顺应新需求调整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 新医改 卫生管理专业 新需求  卫生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1982年上海医科大
摘 要: 小学品德课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自觉运用信息科技,让品德课更有吸引力;拓宽课程内容,让品德课更具感染力;加强互动交流,让品德课更有融合力;做好家校结合,让品德课更具生命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品德课更具生活化。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创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 吸引力
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必不可少的药物,它的问世大大地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减低了其死亡率,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但随着临床上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
本文主要阐述了糖尿病的诊断要点和中医的辨证要点。阐明了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了多数学者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及原则。加强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研究,以起到治疗和预防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技术对卵巢良性肿瘤及卵巢恶性肿瘤的辨别情况。方法:对2018年2月-2020年3月本医院诊断及治疗的48例卵巢肿瘤疾病
当患者神志不清,半昏迷和昏迷时,自己不能进食,此刻除静脉补充营养外,还要经鼻饲插入胃管来供应必需的营养,这是促进患者修养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将48例脑出血和50例脑血栓患者的
为了解决深部高地应力巷道普遍存在的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强锚注支护作用机理,并对组合锚索注浆支
【摘要】腐败是公认的社会毒瘤,而高管腐败作为腐败在经济领域的渗透,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也具有严重的破坏性。本文以2011~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着重检验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充当遏制高管腐败行为的有效机制与手段。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的确显著地有助于缓解隐性高管腐败行为。此外,我们还发现,依赖于内部控制来缓解隐性高管腐败的做法仅对于聘用了非“四大”客户的公司成立,这也从侧面表明高质量
目的分析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6个月)更换造口产品流程规范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患者发生因产品使用不当引起的造口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