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以情感打动学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和哲理的启迪,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深刻体会教材的内容。再通过教师丰富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再现课文中动人的故事情节,以此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新课伊始,教师如果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就能迅速扩散感染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为整堂课定下“基调”。如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为了抗美援朝、保卫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朝夕相处的八年时间里,中朝人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中国的时候,他们心潮澎湃,情不自禁,一双双泪眼互相凝视着,他们在内心深情地呐喊着——‘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导语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以语言激励学生
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
在《草船借箭》一课中,笔者就借用了周瑜的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神机妙算”这个重点词语作为切入点,进行设问:“‘神机妙算’的‘妙’字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诸葛亮立军令状时,面临了多大的困难?取箭时,诸葛亮为什么能马到成功?”这种扩展性的设问能使学生在逐一解答问题中有所发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且增强了阅读兴趣。
2.在提问和评价的环节中
在课堂教学中,若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教师的语言诱导和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新的学生要表扬,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也要婉言引导,做到不讽刺、不训斥。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第一个举了手,可惜还没想好。坐下来再想想,好吗?”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语言能增强学生参与的自信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3.在课堂结尾时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能使课堂吸引力有效地转化为课后推动力。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时,笔者是这样总结的:“是啊,现在人们不仅能在水上建桥,还能在水下建造越江隧道,‘天堑变通途’,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和自豪啊!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会建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桥。”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达到“课已止,趣犹存”的境界。
三、以训练吸引学生
语文教学以训练为主线,单调、呆板的训练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选择生动活泼的训练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1.代表性
即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准确适度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主要内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区别性
教师不宜搞“一刀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设计具有不同难度的作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能让每个学生“吃得饱”,又要让他们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3.趣味性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尽量以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如“扩词”可以换成“一字开花”,“连线搭配”可以换成“找朋友”等。
4.改变组织形式
“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是语文课堂作业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是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枯燥乏味感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可以改变小环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镜坝中心小学)
一、以情感打动学生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和哲理的启迪,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深刻体会教材的内容。再通过教师丰富的感情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再现课文中动人的故事情节,以此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新课伊始,教师如果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就能迅速扩散感染力,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为整堂课定下“基调”。如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为了抗美援朝、保卫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朝夕相处的八年时间里,中朝人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中国的时候,他们心潮澎湃,情不自禁,一双双泪眼互相凝视着,他们在内心深情地呐喊着——‘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导语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以语言激励学生
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
在《草船借箭》一课中,笔者就借用了周瑜的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神机妙算”这个重点词语作为切入点,进行设问:“‘神机妙算’的‘妙’字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诸葛亮立军令状时,面临了多大的困难?取箭时,诸葛亮为什么能马到成功?”这种扩展性的设问能使学生在逐一解答问题中有所发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且增强了阅读兴趣。
2.在提问和评价的环节中
在课堂教学中,若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教师的语言诱导和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新的学生要表扬,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也要婉言引导,做到不讽刺、不训斥。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第一个举了手,可惜还没想好。坐下来再想想,好吗?”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语言能增强学生参与的自信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3.在课堂结尾时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结尾能使课堂吸引力有效地转化为课后推动力。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时,笔者是这样总结的:“是啊,现在人们不仅能在水上建桥,还能在水下建造越江隧道,‘天堑变通途’,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和自豪啊!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会建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桥。”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达到“课已止,趣犹存”的境界。
三、以训练吸引学生
语文教学以训练为主线,单调、呆板的训练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选择生动活泼的训练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1.代表性
即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准确适度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主要内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区别性
教师不宜搞“一刀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设计具有不同难度的作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能让每个学生“吃得饱”,又要让他们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3.趣味性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尽量以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如“扩词”可以换成“一字开花”,“连线搭配”可以换成“找朋友”等。
4.改变组织形式
“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是语文课堂作业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是学生对语文作业产生枯燥乏味感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可以改变小环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镜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