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梦”的时空背景下,对外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梦想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一直塑造着外部世界对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一、对外传播的时空背景
1925年,中国依然身处动荡的深渊,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中对中华民族的未来目标做了如下概括: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①
然而,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生存、温饱与发展?五年之后,曾经留洋美国的胡适博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②
不难看出,胡适为中华民族开出的药方是——向西方学习。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始终面临着两个莫大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内生的。
中国毕竟有着5000年香火传承的文明传统,上亿民众不可能一下子便心甘情愿或者轻而易举地集体“西化”。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口上亿的农业社会,要想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将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的前进之路。
第二个难题是外生的。
当中国人抱着现代化的使命求诸西方老师时,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自己一心学习的西方老师,为了在中国的资源盛宴上分一杯羹,总是对学生上下其手、予取予求。即便在1949年以后,历史经验依然无一例外地证明,不论是欧美还是苏联,发达国家永远不会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帮助中国。
一百多年来,上述两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路。一方面,与西方贸易、交流、合作,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又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对内,中国必须确保现代化的变革与上亿同胞的文明传统相互协调;对外,中国还必须确保西方国家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历史实践是一切历史预言的试金石。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也为了实现鲁迅所预言的“生存、温饱、发展”,古老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将目光投向世界、投向西方。然而,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的胡适或许忽视了一点:传承5000年的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画地为牢的。
历史上的“中央之国”,本来就是中华文化不断扩展的地理结果: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扩展至跨越大江南北的“中国”;由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扩展至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5000年来,中华民族曾多次面临外来民族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一系列碰撞与交融,最终同化并融合了外来民族,也丰富并改变了自己。
某种意义上,对外传播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未停歇的“中”与“外”之间交流互通的历史主题。以此观之,自1840年至今,面对与中华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的也正是一场全新的文明嬗变——而这也正是“对外传播”与“中国梦”之间无法割裂的历史逻辑。
二、对外传播的国内使命
无可否认,源自西方的现代化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某些进步。退一步讲,晚清以后,即便没有西方人敲开国门,中国也必须做出改变与革新,唯此,才能使乡土社会的亿万同胞过上更加富足和现代的生活。换言之,向西方学习、与西方互通,这是无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对外传播的题中之义。
第一,追求富强
富强,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大梦想,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永恒主题。
早在晚清,居于朝堂之上的李鸿章即已看清,唯有“求强”、“求富”,唯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板、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③
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与工业的进步已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公认标志。193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廷黻在其专著《中国近代史》中提出: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④
直至新中国成立,对外传播的重点依然指向中国的工业化目标。1954年8月,毛泽东将英国前首相艾德礼请至中国,通过他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但是现在正在开始改变面貌,已经取得了改变的可能性。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 ⑤
第二,维护独立
没有民族的独立自主,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富强。
1896年,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出洋访问的政府首脑,李鸿章在曼哈顿华尔道夫饭店,对《纽约时报》记者做了如下自白:
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⑥
然而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清政府终究未能保全中国的神圣主权。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曾给李鸿章去信,痛陈中国的主权尽失:
自甲午以来,割台湾,割辽东,订中俄密约,助西伯利亚铁路之速成,割广西殴脱之土司,割胶州,割旅顺、大连,割威海,割九龙,割广州湾……中国已非复中国人之中国,则万目所共见,而百口所不能辩也。⑦ 此后,为了收回主权,为了不再落后挨打,也为了让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不得不暂且抛下“和合”的传统,以“斗争”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事实上,不独中国如此——从英法百年战争到尼德兰八十年战争,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德意志统一战争,从沙俄废除农奴制到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无一不是伴随着革命的烽烟,伴随着独立的号角,伴随着国家有效动员人力与资源的社会变革。
第三,阐释民主
民主,从来都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如何使乡土中国的亿万人民告别一穷二白的传统生活,成为国家发展的真正主人?从1911年建立共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其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关于民主的实践与探索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及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依然在不断完善之中,诚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
中国放弃传统昊天明命的皇权,尊卑、男女、长幼的社会结构及民间彼此放租的习惯,已经在民主与自由的途径上猛进一步。今后的修订还待两种思想体系琢磨切磋而成,尤待经济继续发展构成多边社会的需要而定。 ⑧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剧烈转型,若要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既需要国家法制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树立,诚如政治学者刘瑜所言:
很多后发民主国家之所以民主化进程受挫,一个原因就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人人都觉得国家欠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地按规则办事。 ⑨
如何把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与困境阐释清楚,这是对外传播的一大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的建言可资借鉴:
政党只是组织竞争的一个方式、一个手段,民主跟政党的数量没什么关系,民主的本质不是多党制,而是竞争,把民主跟多党制联系起来是根本不了解民主是什么。西方是各个党之间竞争,而中国共产党通过选拔和选举竞争,既有上级选拔,又有老百姓选举,比西方竞争更激烈,但我们没把这种竞争说清楚。⑩
三、对外传播的国际使命
无可回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冲突、消耗与霸权的陷阱。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一方面,她必须学习西方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她必须挣脱西方的压迫与掠夺。这实在是一个中国式的悖论,只有通过一种“反现代的现代化”,中国人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诚如日本学者酒井直树所言:
假如东方不曾抵抗,它永远不会现代化。11
第一,化解冲突
在西方历史上,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往往是以“他者”的存在作为前提的。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在“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影响下,无不致力于实现对于“他者”的改造、同化甚至消灭。诚如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言:
只有当我们不是谁,而且经常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反对谁时,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 12
20世纪,在西方思维主导的国际关系史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美苏冷战,以及数不清的局部战争。及至21世纪,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以西方式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世界。“文明的冲突”一度取代“东西方冷战”,成为新时期冲突、对抗与战争的借口。诚如小布什总统在2002年所言:
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真理:邪恶的确存在,但它一定要被战胜! 13
20世纪上半叶,在外部环境的迫使下,中国人曾经暂且抛却了“和合”的传统,以“斗争”的面貌保家卫国。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美苏对立的“二元格局”中,中国不得不选择了与大国“对抗”的外交方略。然而,时移世易,一俟国际环境改善,中国人随即回复了持续千年的“和合”传统。
“对抗”还是“和合”?“文明冲突”还是“协和万邦”?
两种国际价值观的较量,将决定人类在21世纪的命运与前途。对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避免消耗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消耗。
21世纪初,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美国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是全球人均资源消耗量的5倍多。14 换言之,世界人民如果要实现和美国人民一样的资源消耗量,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的资源总量。仅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工业化的老路绝不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样板。
不妨设想,如果全世界都要达到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将要如何解决?指望再出现一个地球?或是世界突然凭空生产出成倍的资源?诚如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所言,即便美国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中国人绝不能学的,是美国对于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人的超前消费:
中美两国领土面积相当,而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远远优于中国,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如果中国人达到美国人那样耗费物质资源的程度,大家都住大房子、开大车,中国受不了,地球也受不了。15
“消耗”还是“可持续”?“超前消费”还是“天人合一”?
对于中国——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怎样选择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怎样确立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怎样既让中国人过上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又不堕入过度消耗的陷阱,这将是对于未来中国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契机,更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反对霸权
历史上,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苏联、美国,脱胎于西方文明的国家都曾以“超级大国”和“独霸世界”作为其国家发展的梦想与目标。
什么是超级大国?什么是独霸世界?1974年,邓小平曾代表新中国在联合国特别大会上做出阐释: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什么叫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就是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16
更具体的,1960年5月,当毛泽东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对于美国的霸权本质,东西方的两位杰出军事家做出了清晰的界定: 蒙:我想应该对美国人讲一些不客气的老实话。
毛:美国有一半的军队都捆在基地上。它有三百万军队,其中一百五十万在海外,包括在你们的英国和中国的台湾。我们在国外没有一个军事基地,没有一个兵。17
历史发展一次又一次证明:谁妄图独霸,谁就要走向衰落;谁到处出兵,谁就要深陷战争的泥潭。
“独霸”还是“分享”?“四处出兵”还是“和平合作”?
对于中国而言,“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必须与西方的“霸权”之梦划清严格的界线。诚如毛泽东在1957年就对外宣传所作的指示:
在我们自己方面,对外宣传不要夸大。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18
四、总结
回顾历史,中国的对外传播实际上承载了两个彼此啮合的历史使命。
向内看,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传统深厚的农业社会,在阔步迈向现代工商业文明之时,面临着世所罕见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难题。中国人必须“改变自我”,不断在现代世界中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向外看,一个文明众多、强弱林立、矛盾丛生的国际体系,在倏然面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质疑与意识偏见。中国人必须“传播自我”,不断在现代世界中阐释“我是谁”的问题。
概言之,上述对外传播的两个使命皆指向同一个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八千里路云和月,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者供图)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②《胡适文选》,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16页。
③《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页。
④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⑥《纽约时报》,1896年9月3日。
⑦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5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5-56页。
⑧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⑨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7页。
⑩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1年第1期。
11张京媛主编:《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页。
12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 世纪的世界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页。
13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09/7389/7390/20020130/659082. html
14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fr/index.php/gfn/blog/ year/2009/
15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网站 http://www.sis.pku.edu.cn/web/Browse. aspx?id=1322
16周南:《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 217-218页。
17《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26页。
18《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一、对外传播的时空背景
1925年,中国依然身处动荡的深渊,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中对中华民族的未来目标做了如下概括: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①
然而,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生存、温饱与发展?五年之后,曾经留洋美国的胡适博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②
不难看出,胡适为中华民族开出的药方是——向西方学习。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始终面临着两个莫大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内生的。
中国毕竟有着5000年香火传承的文明传统,上亿民众不可能一下子便心甘情愿或者轻而易举地集体“西化”。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口上亿的农业社会,要想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将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的前进之路。
第二个难题是外生的。
当中国人抱着现代化的使命求诸西方老师时,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自己一心学习的西方老师,为了在中国的资源盛宴上分一杯羹,总是对学生上下其手、予取予求。即便在1949年以后,历史经验依然无一例外地证明,不论是欧美还是苏联,发达国家永远不会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帮助中国。
一百多年来,上述两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路。一方面,与西方贸易、交流、合作,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又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对内,中国必须确保现代化的变革与上亿同胞的文明传统相互协调;对外,中国还必须确保西方国家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历史实践是一切历史预言的试金石。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也为了实现鲁迅所预言的“生存、温饱、发展”,古老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将目光投向世界、投向西方。然而,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的胡适或许忽视了一点:传承5000年的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画地为牢的。
历史上的“中央之国”,本来就是中华文化不断扩展的地理结果: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扩展至跨越大江南北的“中国”;由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扩展至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5000年来,中华民族曾多次面临外来民族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一系列碰撞与交融,最终同化并融合了外来民族,也丰富并改变了自己。
某种意义上,对外传播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未停歇的“中”与“外”之间交流互通的历史主题。以此观之,自1840年至今,面对与中华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的也正是一场全新的文明嬗变——而这也正是“对外传播”与“中国梦”之间无法割裂的历史逻辑。
二、对外传播的国内使命
无可否认,源自西方的现代化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某些进步。退一步讲,晚清以后,即便没有西方人敲开国门,中国也必须做出改变与革新,唯此,才能使乡土社会的亿万同胞过上更加富足和现代的生活。换言之,向西方学习、与西方互通,这是无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对外传播的题中之义。
第一,追求富强
富强,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大梦想,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永恒主题。
早在晚清,居于朝堂之上的李鸿章即已看清,唯有“求强”、“求富”,唯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才能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板、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③
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与工业的进步已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公认标志。193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廷黻在其专著《中国近代史》中提出: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④
直至新中国成立,对外传播的重点依然指向中国的工业化目标。1954年8月,毛泽东将英国前首相艾德礼请至中国,通过他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但是现在正在开始改变面貌,已经取得了改变的可能性。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 ⑤
第二,维护独立
没有民族的独立自主,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富强。
1896年,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出洋访问的政府首脑,李鸿章在曼哈顿华尔道夫饭店,对《纽约时报》记者做了如下自白:
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⑥
然而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清政府终究未能保全中国的神圣主权。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曾给李鸿章去信,痛陈中国的主权尽失:
自甲午以来,割台湾,割辽东,订中俄密约,助西伯利亚铁路之速成,割广西殴脱之土司,割胶州,割旅顺、大连,割威海,割九龙,割广州湾……中国已非复中国人之中国,则万目所共见,而百口所不能辩也。⑦ 此后,为了收回主权,为了不再落后挨打,也为了让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不得不暂且抛下“和合”的传统,以“斗争”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事实上,不独中国如此——从英法百年战争到尼德兰八十年战争,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德意志统一战争,从沙俄废除农奴制到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无一不是伴随着革命的烽烟,伴随着独立的号角,伴随着国家有效动员人力与资源的社会变革。
第三,阐释民主
民主,从来都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如何使乡土中国的亿万人民告别一穷二白的传统生活,成为国家发展的真正主人?从1911年建立共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其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关于民主的实践与探索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及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依然在不断完善之中,诚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
中国放弃传统昊天明命的皇权,尊卑、男女、长幼的社会结构及民间彼此放租的习惯,已经在民主与自由的途径上猛进一步。今后的修订还待两种思想体系琢磨切磋而成,尤待经济继续发展构成多边社会的需要而定。 ⑧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剧烈转型,若要建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既需要国家法制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树立,诚如政治学者刘瑜所言:
很多后发民主国家之所以民主化进程受挫,一个原因就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人人都觉得国家欠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地按规则办事。 ⑨
如何把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与困境阐释清楚,这是对外传播的一大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的建言可资借鉴:
政党只是组织竞争的一个方式、一个手段,民主跟政党的数量没什么关系,民主的本质不是多党制,而是竞争,把民主跟多党制联系起来是根本不了解民主是什么。西方是各个党之间竞争,而中国共产党通过选拔和选举竞争,既有上级选拔,又有老百姓选举,比西方竞争更激烈,但我们没把这种竞争说清楚。⑩
三、对外传播的国际使命
无可回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冲突、消耗与霸权的陷阱。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一方面,她必须学习西方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她必须挣脱西方的压迫与掠夺。这实在是一个中国式的悖论,只有通过一种“反现代的现代化”,中国人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诚如日本学者酒井直树所言:
假如东方不曾抵抗,它永远不会现代化。11
第一,化解冲突
在西方历史上,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往往是以“他者”的存在作为前提的。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在“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影响下,无不致力于实现对于“他者”的改造、同化甚至消灭。诚如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言:
只有当我们不是谁,而且经常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反对谁时,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 12
20世纪,在西方思维主导的国际关系史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美苏冷战,以及数不清的局部战争。及至21世纪,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以西方式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世界。“文明的冲突”一度取代“东西方冷战”,成为新时期冲突、对抗与战争的借口。诚如小布什总统在2002年所言:
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真理:邪恶的确存在,但它一定要被战胜! 13
20世纪上半叶,在外部环境的迫使下,中国人曾经暂且抛却了“和合”的传统,以“斗争”的面貌保家卫国。新中国建立后,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美苏对立的“二元格局”中,中国不得不选择了与大国“对抗”的外交方略。然而,时移世易,一俟国际环境改善,中国人随即回复了持续千年的“和合”传统。
“对抗”还是“和合”?“文明冲突”还是“协和万邦”?
两种国际价值观的较量,将决定人类在21世纪的命运与前途。对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避免消耗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消耗。
21世纪初,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美国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是全球人均资源消耗量的5倍多。14 换言之,世界人民如果要实现和美国人民一样的资源消耗量,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的资源总量。仅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工业化的老路绝不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样板。
不妨设想,如果全世界都要达到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将要如何解决?指望再出现一个地球?或是世界突然凭空生产出成倍的资源?诚如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所言,即便美国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中国人绝不能学的,是美国对于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人的超前消费:
中美两国领土面积相当,而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远远优于中国,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如果中国人达到美国人那样耗费物质资源的程度,大家都住大房子、开大车,中国受不了,地球也受不了。15
“消耗”还是“可持续”?“超前消费”还是“天人合一”?
对于中国——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怎样选择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怎样确立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怎样既让中国人过上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又不堕入过度消耗的陷阱,这将是对于未来中国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契机,更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反对霸权
历史上,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苏联、美国,脱胎于西方文明的国家都曾以“超级大国”和“独霸世界”作为其国家发展的梦想与目标。
什么是超级大国?什么是独霸世界?1974年,邓小平曾代表新中国在联合国特别大会上做出阐释: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什么叫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就是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16
更具体的,1960年5月,当毛泽东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对于美国的霸权本质,东西方的两位杰出军事家做出了清晰的界定: 蒙:我想应该对美国人讲一些不客气的老实话。
毛:美国有一半的军队都捆在基地上。它有三百万军队,其中一百五十万在海外,包括在你们的英国和中国的台湾。我们在国外没有一个军事基地,没有一个兵。17
历史发展一次又一次证明:谁妄图独霸,谁就要走向衰落;谁到处出兵,谁就要深陷战争的泥潭。
“独霸”还是“分享”?“四处出兵”还是“和平合作”?
对于中国而言,“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必须与西方的“霸权”之梦划清严格的界线。诚如毛泽东在1957年就对外宣传所作的指示:
在我们自己方面,对外宣传不要夸大。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18
四、总结
回顾历史,中国的对外传播实际上承载了两个彼此啮合的历史使命。
向内看,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传统深厚的农业社会,在阔步迈向现代工商业文明之时,面临着世所罕见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难题。中国人必须“改变自我”,不断在现代世界中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向外看,一个文明众多、强弱林立、矛盾丛生的国际体系,在倏然面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质疑与意识偏见。中国人必须“传播自我”,不断在现代世界中阐释“我是谁”的问题。
概言之,上述对外传播的两个使命皆指向同一个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八千里路云和月,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者供图)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②《胡适文选》,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16页。
③《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页。
④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⑥《纽约时报》,1896年9月3日。
⑦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5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5-56页。
⑧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⑨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7页。
⑩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1年第1期。
11张京媛主编:《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页。
12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 世纪的世界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页。
13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09/7389/7390/20020130/659082. html
14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fr/index.php/gfn/blog/ year/2009/
15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网站 http://www.sis.pku.edu.cn/web/Browse. aspx?id=1322
16周南:《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 217-218页。
17《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26页。
18《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