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到底什么是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思品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呢?原因有很多,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品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思品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来激发兴趣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 “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要想乐学情境的创设,就得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立了乐学的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
教师在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到底什么是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思品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呢?原因有很多,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品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思品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来激发兴趣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 “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要想乐学情境的创设,就得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立了乐学的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
教师在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