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坚持业余新闻写作50余年,与全国30多家报刊的编辑记者有过交往,自称“半个传媒人”。老年人爱回忆过去,想为两位传媒界从相识到相知的良师益友写点文字,以表感恩之情,并告慰他們的在天之灵。
启蒙:吴嗣澄
我上小学时,就有个记者梦,梦想读新闻系、进新华社、驻联合国。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选择了读管吃管住管穿管零花钱的军事学校。1958年毕业后我开始业余写作,想走曲线圆梦的路子。开始不知什么是新闻,胡乱涂鸦,在踏着退稿铺就的路上迷茫摸索。
196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时任西安日报社经济部主任的吴嗣澄。他处理过我的一些稿子,说我还有些“新闻细胞”,只是缺乏新闻基本知识,写起东西来有点“四不像”。于是,我决心拜他为师。当时,我担任西安制药厂党委宣传科长,他常来厂里采访,我们交往更密切了。1966年春天,吴嗣澄问我厂里有什么先进人物可采写报道的?我推荐了劳动模范杨其林。此人是个动物饲养员,饲养供做药物试验用的兔子、小白鼠等动物。这个工作又苦又脏又担责任。吴嗣澄吃住在厂里,带着我同杨师傅边劳动边采访,不怕脏不嫌臭,清理动物粪便是经常做的工作。在采访中,吴嗣澄教我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知识。他说,采访时一定要与采访对象交心,点点滴滴地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东西。比如杨师傅,不善言语,问他什么,他总是说“没啥”。后来吴嗣澄问他为什么像喂孩子那样喂兔子?他的话就来了:“兔命关天。”又问他此话怎讲?他说:“药品是人命关天,兔子是为药品做试验,有严格的健康标准,兔子不健康,药品试验就不准确,用在人身上就会出大问题,这不是兔命关天么?”这就把主人与兔子的关系揭示出来了。吴嗣澄还说,采访时不要摆出一副你问他答、他说你记的架势,要用心记,用笔记录会造成被采访者心里紧张,心记上后回去再追记。通过整整半个月边劳动边采访,我们获得大量的素材,他先让我草成一篇人物通讯,稿子写好后,吴嗣澄把我叫到报社,逐字逐句地改写,边改边讲写人物通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定稿后,准备在《西安日报》突出位置刊发。可惜“文革”开始了,稿子没有发出来。吴嗣澄同杨师傅结成了深厚友谊,常在杨家看望走动。
吴嗣澄不仅是我新闻写作的启蒙老师,还教我如何做人处事。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他在给我的信中写的两句话:“心存天下不平事,意念人间疾苦情。”“过往从来客无数,留得清气有几人?”在5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中,我都恪守吴嗣澄老师的教诲,坚持实话实说,为人民鼓与呼。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他去世时没有人告诉我。
厚爱:贺开秦
1998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劳动周报》副刊编辑贺开秦先生的来信,随信寄来我两年前寄给《经济日报》“西部风”杂文专栏的文稿《考察考察者》。我非常奇怪,在《经济日报》西部版未刊发的稿子怎么会在他手里?现在寄来是什么意思?我读了信才明白。信中说:“你这篇稿子原给‘西部风’副刊的,我当时主办‘西部风’,后该刊停办,稿件留在我处。最近我到《劳动周报》兼管副刊,又看了你这篇稿子,认为还有可取之处,但需要按照最近新精神特别是十三大文件精神重新写写,文章篇幅不能过长,要写得精粹集中一些,你改好后寄我为好。”我很快改写后寄给了先生,不几天就见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一篇微不足道的小文,先生竟随身带了两年,从经济日报社带到劳动周报社,一有空就联系我改写发表,难得这份厚爱,这份珍惜,我感动万分。这样的老报人形象在我心中何等高大!后来我到报社拜访问先生为何对业余作者这般尊重?先生说:“我有一个念头,只要把作者写出的好文章,或者有一点可取之处的半成品,经过与作者商量,修改润色,编发出来,见诸报端,就是最大的欣慰。”这种编辑作风今天已经成了“稀有元素”,具有这种编辑作风的传媒人还是有的,但实属凤毛麟角。
从此以后,我把先生当成兄长和老师,常去报社拜望他。他再忙也要停笔掩卷同我谈上个把小时,不像时下有的编辑见了业余作者避之不及。我们谈家常、谈人生、谈世风、谈文道,谈得最多的是杂文创作。他常说:“杂文应该是有感而发,发人所未发,显示自己的深度。”我的文稿,他经常像给小学生修改作文那样字斟句酌,改好后再寄回给我,我同意并抄写后再刊发。他多次婉转地指出我的杂文“尖锐有余,含蓄不足”,并告诫我:“人要直,文要曲;火要虚,心要实;内要刚,外要柔。”有时先生还给我出点难题,让我锻炼,“逼”我长进。一次,他寄来了贾平凹发表在《劳动周报》上的一组漫画,令我以书信体写一则读画感,由报社转给贾平凹。我真有点为难,我是个画盲,人家贾平凹是大家,岂敢胡评!“逼”得我请教了好几位美术界的朋友,才写了几百字的短评由先生转给了平凹,平凹在《寄语读者》中还特别提到“西安的亦杰”的看法合乎他的创作本意。
先生对我的生活也十分关心。我退休金过低,家中又有残疾儿子,经济有些困难,他就给我到处找事干,以增加收入。他给《城市金融报》的老总介绍,让我去当编辑,由于某种原因而未去上班,但我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1996年,贺开秦先生去世了,我写了一则《忆恩师贺开秦》,以寄哀思。
启蒙:吴嗣澄
我上小学时,就有个记者梦,梦想读新闻系、进新华社、驻联合国。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选择了读管吃管住管穿管零花钱的军事学校。1958年毕业后我开始业余写作,想走曲线圆梦的路子。开始不知什么是新闻,胡乱涂鸦,在踏着退稿铺就的路上迷茫摸索。
196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时任西安日报社经济部主任的吴嗣澄。他处理过我的一些稿子,说我还有些“新闻细胞”,只是缺乏新闻基本知识,写起东西来有点“四不像”。于是,我决心拜他为师。当时,我担任西安制药厂党委宣传科长,他常来厂里采访,我们交往更密切了。1966年春天,吴嗣澄问我厂里有什么先进人物可采写报道的?我推荐了劳动模范杨其林。此人是个动物饲养员,饲养供做药物试验用的兔子、小白鼠等动物。这个工作又苦又脏又担责任。吴嗣澄吃住在厂里,带着我同杨师傅边劳动边采访,不怕脏不嫌臭,清理动物粪便是经常做的工作。在采访中,吴嗣澄教我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知识。他说,采访时一定要与采访对象交心,点点滴滴地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东西。比如杨师傅,不善言语,问他什么,他总是说“没啥”。后来吴嗣澄问他为什么像喂孩子那样喂兔子?他的话就来了:“兔命关天。”又问他此话怎讲?他说:“药品是人命关天,兔子是为药品做试验,有严格的健康标准,兔子不健康,药品试验就不准确,用在人身上就会出大问题,这不是兔命关天么?”这就把主人与兔子的关系揭示出来了。吴嗣澄还说,采访时不要摆出一副你问他答、他说你记的架势,要用心记,用笔记录会造成被采访者心里紧张,心记上后回去再追记。通过整整半个月边劳动边采访,我们获得大量的素材,他先让我草成一篇人物通讯,稿子写好后,吴嗣澄把我叫到报社,逐字逐句地改写,边改边讲写人物通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定稿后,准备在《西安日报》突出位置刊发。可惜“文革”开始了,稿子没有发出来。吴嗣澄同杨师傅结成了深厚友谊,常在杨家看望走动。
吴嗣澄不仅是我新闻写作的启蒙老师,还教我如何做人处事。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他在给我的信中写的两句话:“心存天下不平事,意念人间疾苦情。”“过往从来客无数,留得清气有几人?”在5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中,我都恪守吴嗣澄老师的教诲,坚持实话实说,为人民鼓与呼。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他去世时没有人告诉我。
厚爱:贺开秦
1998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劳动周报》副刊编辑贺开秦先生的来信,随信寄来我两年前寄给《经济日报》“西部风”杂文专栏的文稿《考察考察者》。我非常奇怪,在《经济日报》西部版未刊发的稿子怎么会在他手里?现在寄来是什么意思?我读了信才明白。信中说:“你这篇稿子原给‘西部风’副刊的,我当时主办‘西部风’,后该刊停办,稿件留在我处。最近我到《劳动周报》兼管副刊,又看了你这篇稿子,认为还有可取之处,但需要按照最近新精神特别是十三大文件精神重新写写,文章篇幅不能过长,要写得精粹集中一些,你改好后寄我为好。”我很快改写后寄给了先生,不几天就见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一篇微不足道的小文,先生竟随身带了两年,从经济日报社带到劳动周报社,一有空就联系我改写发表,难得这份厚爱,这份珍惜,我感动万分。这样的老报人形象在我心中何等高大!后来我到报社拜访问先生为何对业余作者这般尊重?先生说:“我有一个念头,只要把作者写出的好文章,或者有一点可取之处的半成品,经过与作者商量,修改润色,编发出来,见诸报端,就是最大的欣慰。”这种编辑作风今天已经成了“稀有元素”,具有这种编辑作风的传媒人还是有的,但实属凤毛麟角。
从此以后,我把先生当成兄长和老师,常去报社拜望他。他再忙也要停笔掩卷同我谈上个把小时,不像时下有的编辑见了业余作者避之不及。我们谈家常、谈人生、谈世风、谈文道,谈得最多的是杂文创作。他常说:“杂文应该是有感而发,发人所未发,显示自己的深度。”我的文稿,他经常像给小学生修改作文那样字斟句酌,改好后再寄回给我,我同意并抄写后再刊发。他多次婉转地指出我的杂文“尖锐有余,含蓄不足”,并告诫我:“人要直,文要曲;火要虚,心要实;内要刚,外要柔。”有时先生还给我出点难题,让我锻炼,“逼”我长进。一次,他寄来了贾平凹发表在《劳动周报》上的一组漫画,令我以书信体写一则读画感,由报社转给贾平凹。我真有点为难,我是个画盲,人家贾平凹是大家,岂敢胡评!“逼”得我请教了好几位美术界的朋友,才写了几百字的短评由先生转给了平凹,平凹在《寄语读者》中还特别提到“西安的亦杰”的看法合乎他的创作本意。
先生对我的生活也十分关心。我退休金过低,家中又有残疾儿子,经济有些困难,他就给我到处找事干,以增加收入。他给《城市金融报》的老总介绍,让我去当编辑,由于某种原因而未去上班,但我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1996年,贺开秦先生去世了,我写了一则《忆恩师贺开秦》,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