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路上的良师
1987年出生的苏超,从2004年来到北京打拼,经人介绍一直跟着王海东老师工作。因为看重其人品踏实,身上没有年轻人的浮躁,对工作认真负责,经过一番考验最终王海东将其收为门下。拜师之后的苏超更加刻苦,每天都是自觉的早上五六点开始工作,中午不休息,晚上师傅回去休息后他才回,始终不让自己懈怠。
王海东是苏超进入餐饮行业后接触的第一个老师,从2007年年底拜师至今,已有6年多,对他个人的学艺之路和发展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对于老师的栽培,苏超也不负重望,不但赢得了新工作单位领导的认可,也成为了周围同事的学习对象。王海东说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最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领导的支持,二就是自己的努力。但对于苏超,除了这些恐怕还要加上一条:师傅的教导。哪怕是比赛宣布完成绩之后,苏超的师傅也会马上把他从赛场上叫回来,泼上一盆冷水:“比赛结束了,很不错的成绩,但这个奖只能代表你的过去不代表将来,从现在开始翻过去这一页,还要继续把单位工作做好。”
师傅对于苏超做菜技术甚至是人生上的教导,赋予了他一笔莫大的隐形财富。在苏超的身上,你看不到本该有的年轻人的浮躁和骄傲,他说:“现在做菜比过去压力更大,拿了奖大家都在看着,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更严格,要坚持多学习,多沉淀。”
食材上找创新
从2008年参加药膳比赛开始,苏超20多岁的年纪却已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比赛10多场,几乎每次都能获奖。早在2011年,苏超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华北赛区特金奖和总决赛金奖,而这次又参加第七届全国中餐技能大赛,先是从众多选手中突围,以河北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总决赛,然后一路过关斩将捧回了三项大奖:中国烹饪名师、大赛总决赛特金奖及青年技术能手,一次次的在烹饪的道路上超越自己。作为新人,苏超的创意来源很多是来自沟通,包括和长辈取经积累食材的妙用;和师傅沟通研究菜品如何改进;和朋友相约看菜,大家提出不足,他进行反复试验;光本次比赛每道菜都有10多次的改动。
王海东参加比赛心得:
通过一次比赛,例如做叫花鸡,我学会了:①4种面团的制作。②掌握了烤箱烤制的时间。③学会了整鸡剔骨的技法。④认识了很多圈内的朋友。⑤请教大师看菜时从前辈身上学了不少东西。这一次比赛都是平时工作接触不到的范围,所获得的财富比拿到奖的财富要收获更多。很多时候要学会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获奖菜品
清汤福禄鱼 跟普通的清汤鱼丸做法一样,但难就难在了鱼丸的形状上,为此苏超下了很大功夫。首先要把鱼肉打成鱼泥,下锅时用裱花带挤出葫芦形下到凉水锅里,然后过一遍热水把肉养熟。把鱼肉做成葫芦形的灵感来源实属偶然,做鱼丸时由于挤多了一部分,苏超发现很像葫芦形,于是就开始反复研究如何可以挤出漂亮立体的葫芦。决定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后,挤鱼泥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碍,怎样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他又调整手法和挤时速度的快慢,加大练习手上功夫。
除了技巧上的训练,苏超在这道菜的味道上也进行了改进。鱼泥打碎过箩后一般会加一半的水,但是苏超加入了三分之二的水,配三分之一的鱼肉,虽然这样也增加了挤葫芦鱼丸的难度,但使之达到了较稀的程度,汆出后的鱼肉才会特别软嫩。
赛螃蟹 这是一道北京市当地的传统菜。传统做法是将黄鱼加蛋黄切成丁炒制,苏超则是把黄鱼蒸熟,取黄鱼的肉,另一方面把螃蟹里的蟹黄提出炸蟹油,为了保证色泽,放入胡萝卜油反复炸制,然后利用剩下的螃蟹壳内的蟹汤进行煮制,放入蛋黄里,再加黄鱼、蟹油,反复炒制让其入味,同时搭配酱醋的鱼子,吃起来口味鲜香。
纸皮包子 苏超打破传统在皮上做出了创新,首先是把澳带打碎,放入葛根粉,制作出包子皮,然后把皮擀得跟纸一样薄,里面包海鲜馅儿,有虾仁、蟹黄和青豆,直接上蒸箱蒸制。包子皮上的技术尤为费劲,皮薄,里面有馅,还灌着汤,要想皮不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苏超开始每天练习两遍做出两份,坚持了整整一个月。最后的成品外皮为白、薄的透明可以看见里面的馅料,非常难得。
比赛对于苏超来说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一个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餐饮行业都在呼吁回归传统,作为新一辈的年轻力量苏超更有责任去传承和挖掘老菜的记忆,即使是获奖的创新菜品也都遵循着传统菜的基础来做,只有把老的东西巩固好,才能在这个根基之上再有所创新,这样出来的菜可以追溯到根源,挖掘更多的传统菜品,更可以开阔出更新更广的烹饪思路。
1987年出生的苏超,从2004年来到北京打拼,经人介绍一直跟着王海东老师工作。因为看重其人品踏实,身上没有年轻人的浮躁,对工作认真负责,经过一番考验最终王海东将其收为门下。拜师之后的苏超更加刻苦,每天都是自觉的早上五六点开始工作,中午不休息,晚上师傅回去休息后他才回,始终不让自己懈怠。
王海东是苏超进入餐饮行业后接触的第一个老师,从2007年年底拜师至今,已有6年多,对他个人的学艺之路和发展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对于老师的栽培,苏超也不负重望,不但赢得了新工作单位领导的认可,也成为了周围同事的学习对象。王海东说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最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领导的支持,二就是自己的努力。但对于苏超,除了这些恐怕还要加上一条:师傅的教导。哪怕是比赛宣布完成绩之后,苏超的师傅也会马上把他从赛场上叫回来,泼上一盆冷水:“比赛结束了,很不错的成绩,但这个奖只能代表你的过去不代表将来,从现在开始翻过去这一页,还要继续把单位工作做好。”
师傅对于苏超做菜技术甚至是人生上的教导,赋予了他一笔莫大的隐形财富。在苏超的身上,你看不到本该有的年轻人的浮躁和骄傲,他说:“现在做菜比过去压力更大,拿了奖大家都在看着,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更严格,要坚持多学习,多沉淀。”
食材上找创新
从2008年参加药膳比赛开始,苏超20多岁的年纪却已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比赛10多场,几乎每次都能获奖。早在2011年,苏超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华北赛区特金奖和总决赛金奖,而这次又参加第七届全国中餐技能大赛,先是从众多选手中突围,以河北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总决赛,然后一路过关斩将捧回了三项大奖:中国烹饪名师、大赛总决赛特金奖及青年技术能手,一次次的在烹饪的道路上超越自己。作为新人,苏超的创意来源很多是来自沟通,包括和长辈取经积累食材的妙用;和师傅沟通研究菜品如何改进;和朋友相约看菜,大家提出不足,他进行反复试验;光本次比赛每道菜都有10多次的改动。
王海东参加比赛心得:
通过一次比赛,例如做叫花鸡,我学会了:①4种面团的制作。②掌握了烤箱烤制的时间。③学会了整鸡剔骨的技法。④认识了很多圈内的朋友。⑤请教大师看菜时从前辈身上学了不少东西。这一次比赛都是平时工作接触不到的范围,所获得的财富比拿到奖的财富要收获更多。很多时候要学会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获奖菜品
清汤福禄鱼 跟普通的清汤鱼丸做法一样,但难就难在了鱼丸的形状上,为此苏超下了很大功夫。首先要把鱼肉打成鱼泥,下锅时用裱花带挤出葫芦形下到凉水锅里,然后过一遍热水把肉养熟。把鱼肉做成葫芦形的灵感来源实属偶然,做鱼丸时由于挤多了一部分,苏超发现很像葫芦形,于是就开始反复研究如何可以挤出漂亮立体的葫芦。决定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后,挤鱼泥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碍,怎样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他又调整手法和挤时速度的快慢,加大练习手上功夫。
除了技巧上的训练,苏超在这道菜的味道上也进行了改进。鱼泥打碎过箩后一般会加一半的水,但是苏超加入了三分之二的水,配三分之一的鱼肉,虽然这样也增加了挤葫芦鱼丸的难度,但使之达到了较稀的程度,汆出后的鱼肉才会特别软嫩。
赛螃蟹 这是一道北京市当地的传统菜。传统做法是将黄鱼加蛋黄切成丁炒制,苏超则是把黄鱼蒸熟,取黄鱼的肉,另一方面把螃蟹里的蟹黄提出炸蟹油,为了保证色泽,放入胡萝卜油反复炸制,然后利用剩下的螃蟹壳内的蟹汤进行煮制,放入蛋黄里,再加黄鱼、蟹油,反复炒制让其入味,同时搭配酱醋的鱼子,吃起来口味鲜香。
纸皮包子 苏超打破传统在皮上做出了创新,首先是把澳带打碎,放入葛根粉,制作出包子皮,然后把皮擀得跟纸一样薄,里面包海鲜馅儿,有虾仁、蟹黄和青豆,直接上蒸箱蒸制。包子皮上的技术尤为费劲,皮薄,里面有馅,还灌着汤,要想皮不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苏超开始每天练习两遍做出两份,坚持了整整一个月。最后的成品外皮为白、薄的透明可以看见里面的馅料,非常难得。
比赛对于苏超来说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一个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餐饮行业都在呼吁回归传统,作为新一辈的年轻力量苏超更有责任去传承和挖掘老菜的记忆,即使是获奖的创新菜品也都遵循着传统菜的基础来做,只有把老的东西巩固好,才能在这个根基之上再有所创新,这样出来的菜可以追溯到根源,挖掘更多的传统菜品,更可以开阔出更新更广的烹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