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教学合作研讨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它最突出的功能是发扬集体智慧,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教师们在备课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传递、碰撞,形成多元思想,开拓教学思路。通过集体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有效补齐学校薄弱班级的短板。集体备课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转益多师是吾师”,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快速实现专业成长,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吸收新思想,对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有效补充、更新、纠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应着眼于本校实际,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接地气式教学研究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是每个学校对集体备课的愿景。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集体备课中发现,有些时候集体备课成了一个空架子,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是“懒汉”式集体备课,有些年级组让每位教师主备一部分内容(一般是将一个单元分給一个人备),其他人员很少参与讨论,备课组长将每个人备的教案集中在一起,复印后人手一份,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有些备课组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教案,没有对教案二次加工,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导致课堂“涛声依旧”。二是“千人一面”式集体备课,有些年级组在集体备课后,每个班使用同样的资料,布置同样的作业,上课环节高度“复制、粘贴”,教师上课就像加工零件,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脱离了班级实际。三是“独角戏”式集体备课,备课时小组内有讨论,但往往是备课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缺少思想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锋。这样的集体备课会导致大部分情况下教师对课文还没有理解通透,没有正确领会文章的写作背景、所展现的遣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用意、作者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就拿着现成教案“依葫芦画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一课,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如果集体备课时没有分析课文中的“究竟”如何解释(作“明白”“结果”讲),“究竟”还有其他什么解释(作“因有疑问而追问”讲),学生造的句子是否符合课文中的造句要求就无从判断,更不能因班制宜开展仿写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比较了,这样的集体备课也就有名无实了。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可走进大自然,用心观察;动手实践,在做中生成智慧。在我们农村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各种家养小动物,参与劳动,既体会劳动的艰辛,又找到写作的灵感。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性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寻找大街上的广告用语,收集后全班讨论哪些广告语设计得比较精致,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广告语设计不妥,如何改进;让学生收集央视广告语,体会这些广告语亮点在哪里。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在集体备课时形成一个公共资源库,为备好课提供多种可能性;通过横向拓展,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收集整合到一起,如于永正老师为备好《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专门翻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我们教师就要有这种精神。
在“大语文观”的前提下,集体备课时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教师才能发表有个性的见解,才能实现多种思维的碰撞,才能让每位教师都博采众长,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多媒体+”时代,教师的集体备课方式也随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教师可以组建微信群、QQ群,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对教学有帮助的素材,形成资源库,可以将生活中可感可见的东西拍照上传,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实践证明,这种非正式集体备课方式的互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更强,将教师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将成为教师集体备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有的上传了名家的教案,多人上传了课件,有的上传了视频、图片,有的上传了背景资料。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以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出上传资源中哪些可以整合,哪些可以再拓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文化底蕴,对资源进行再整合,上出的课就各有千秋。
我们每学期都要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互相听课,听课后在群里说自己的听课评价,提出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执教者通过教后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服务,这是集体备课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苗培田.流溢灵光 绽放异彩——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实践体会[J].吉林教育,2015(7)
[2]凌革,卢坚.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初探[J].教育界,2011(22)
[3]李柏林.分析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1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集体备课中发现,有些时候集体备课成了一个空架子,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是“懒汉”式集体备课,有些年级组让每位教师主备一部分内容(一般是将一个单元分給一个人备),其他人员很少参与讨论,备课组长将每个人备的教案集中在一起,复印后人手一份,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有些备课组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教案,没有对教案二次加工,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导致课堂“涛声依旧”。二是“千人一面”式集体备课,有些年级组在集体备课后,每个班使用同样的资料,布置同样的作业,上课环节高度“复制、粘贴”,教师上课就像加工零件,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脱离了班级实际。三是“独角戏”式集体备课,备课时小组内有讨论,但往往是备课组长在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缺少思想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锋。这样的集体备课会导致大部分情况下教师对课文还没有理解通透,没有正确领会文章的写作背景、所展现的遣词造句的精妙、谋篇布局的用意、作者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就拿着现成教案“依葫芦画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一课,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如果集体备课时没有分析课文中的“究竟”如何解释(作“明白”“结果”讲),“究竟”还有其他什么解释(作“因有疑问而追问”讲),学生造的句子是否符合课文中的造句要求就无从判断,更不能因班制宜开展仿写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比较了,这样的集体备课也就有名无实了。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可走进大自然,用心观察;动手实践,在做中生成智慧。在我们农村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各种家养小动物,参与劳动,既体会劳动的艰辛,又找到写作的灵感。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性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寻找大街上的广告用语,收集后全班讨论哪些广告语设计得比较精致,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广告语设计不妥,如何改进;让学生收集央视广告语,体会这些广告语亮点在哪里。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在集体备课时形成一个公共资源库,为备好课提供多种可能性;通过横向拓展,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收集整合到一起,如于永正老师为备好《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专门翻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我们教师就要有这种精神。
在“大语文观”的前提下,集体备课时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教师才能发表有个性的见解,才能实现多种思维的碰撞,才能让每位教师都博采众长,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多媒体+”时代,教师的集体备课方式也随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教师可以组建微信群、QQ群,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对教学有帮助的素材,形成资源库,可以将生活中可感可见的东西拍照上传,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实践证明,这种非正式集体备课方式的互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更强,将教师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将成为教师集体备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有的上传了名家的教案,多人上传了课件,有的上传了视频、图片,有的上传了背景资料。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以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出上传资源中哪些可以整合,哪些可以再拓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文化底蕴,对资源进行再整合,上出的课就各有千秋。
我们每学期都要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互相听课,听课后在群里说自己的听课评价,提出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执教者通过教后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服务,这是集体备课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苗培田.流溢灵光 绽放异彩——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实践体会[J].吉林教育,2015(7)
[2]凌革,卢坚.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初探[J].教育界,2011(22)
[3]李柏林.分析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