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苍,原名王杏东,“王苍”为其晚年笔名。他不但擅古体诗、古琴、探研金石碑帖、佛学,还长于中国乐律史的研究,且精于书法,格调高古。王苍曾长期在青岛工作,退休后又从外地回到青岛,直至逝世,在青岛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7年。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他逝世后的三十余年间,对于他的身世,青岛的文史研究者、收藏家、艺术界的相关人士几乎无人说得清楚。于是,有关他的个人词条编写,则口耳相传,难免主观臆造,以讹传讹。
王苍醉心于乐律史的研究,于1964年撰著完成《中国乐律史》(油印本),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乐律史。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正式出版发行,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近年来,其所著《中国乐律史》,先后在《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撰写的文章中有所记述或提及。王苍在晚年还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无偿捐献出自己多年珍藏的甲骨文两片。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生前撰写的《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在对历史所藏殷墟甲骨文的来源记述中,王杏东的名字也就自然填列其中了,同时还附有王杏东个人词条。由于历史原因,王苍生前故后,名不见经传。那么,胡厚宣等人有关王杏东的个人词条撰写,征引依据缘自何处呢?对此,我们也不得而知。在2011年第四期《中国史研究》(季刊)中,开篇文章为宋镇豪(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的《记历史所收藏的殷墟甲骨文》(纪念胡厚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栏),文中对历史所藏殷墟甲骨文的来源有如下记述:“所藏为郭沫若、康生、王献唐、易均宝、王杏东、胡厚宣、臧恒甫、罗福颐、罗福葆、陈侃如、邵友诚、顾铁符、容庚、徐宗元藏及庆云堂、韵古斋、振寰阁、富晋书社藏……”有关王杏东词条为“王杏东(1900-1977)为山东牟平人,原名王澍,因与清代书家王澍重名,遂以所得汉印‘王苍’为名,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系教授,又是山东诸城派古琴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国乐律史》,擅长甲骨文金文书法,所藏甲骨甚多;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7年平反,他将发还的被抄物品及甲骨捐给了国家,历史所的两片甲骨与其捐献品有关。”虽短短百余字,可谬误处甚多,令人遗憾。
我“初识”王苍是1994年。在刚刚建成不久的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临街二楼一间不大的画廊内,悬挂着一幅王苍所临秦权琴条书法,秃笔浓墨,苍古醇厚。之后,时有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和研究“律吕”、“今日音阶”、“纯正律”的手稿或者散页。由此引发了我对他的关注兴趣,于是,开始倾注精力和时间,寻访、调查、搜集资料。其身世确认,必须找到准确无误的原始户籍登记。在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鼎力协助下,2013年1月22日,王苍原始户籍档案终于展现在我面前。依据户籍所注,我找到了王苍最后所住的大杂院,寻访到俩位久居在这里的老人,经其中一位老大娘仔细回忆,最终恍然记起,为我们指认出王苍一生的最后蜗居之地。
王杏东(190O.6.11-1977.8.18),曾用名王孔绪,晚年笔名“王苍”,山东省蓬莱县寿康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蓬莱)省立第八中学高中部。在校期间开始随古琴家蓬莱张劲夫、葛家修研习古琴与书法。学者、古琴家成公亮所撰《古琴家张育瑾和山东诸城琴派》一文记载“……1951年8月23目,时任山东大学注册科科长、诸城派古琴家张育瑾……了解到山东近百年除诸城及附近一带和济南青岛外,蓬莱也流传过古琴,得张劲夫下传王杏东的线索……”亦喜好研读古典文学,在古体诗词方面尝受教于诸位乡贤,为后来出任国文教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曾在母校任教,1930年随校迂往烟台。1932年春节之后,得知故乡新兴办学,遂返故里。出任在原省立八中旧址兴办的蓬莱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国文教员。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一度在远离蓬莱县城的乡间小学、海阳、牟平山区任教。1937年秋至1940年左右,曾利用寒暑假期,过青。沿青岛、诸城、济南一路抵达北京。所到之处,寻师访友探亲,也为生计,教授古琴。古琴家郑珉中(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就是他当年在北京教授的学生之一。1941年,由蓬莱移居青岛,任市立中学(一中前身,贵州路12号)国文教员。工作之余,开始研究佛学。市立中学1944届高中毕业生宋鲁,作有回忆当年王杏东老师的诗句“修躯平发灰长衫,正襟直立寡言谈。”1945年正月,湛山寺佛学院落成,随众听倓虚大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卷,定西法师讲大乘妙法莲花经。同时,在佛学院里,由董贡生讲授古文,王有琴讲四书,王杏东负责批阅文章。这一时期,他的书法作品也多有入选参展之作。画界名流,喜其学识广博,诗词兼备,且书风苍厚朴拙,一时间,请其题画者为数不少。1947年,社会局势动荡,物价飞涨。据画家赫保真在1968年写的补充交代材料《我和王杏东的关系》一文中记述:“王杏东是在市中当教员时我认识的(时间约在1942—1943),那时与他很少谈话。1947年我住在(浙江路9号)青年会三楼,在我做过模型之后,才知道他住在三楼隔壁那间大屋,铭其室日‘待燕簃’。屋里有不少的书和碑帖,以后大都卖了。谈起来好像他对书画金石音律都有研究,特别是碑帖。那时他是一人独居,有时不在,有时他的女儿来……”为生活所迫,白天四处奔波,以求谋职糊口,入夜则时常通宵研读。7月14日,致颢舒评朱光潜《谈文学》读后感一文,刊登在《民言》报第四版读者来函一栏,文后附有其7月6日晚新作“踏莎行”词。11月20日,在《大民报》第二版,与李颜山同版刊出补办抗战时期遗失的学生证声明。稍后,任职于青岛参议会(太平路29号)。12月31日,任青岛市选举监察院监察委员开票监察员。1948年7月25日,任青岛市补选监察委员开票监察员。年底去职,遂返回故乡蓬莱。1949年早春,从故乡登程赴北京探亲。过青时,与同乡老友刘景农久别重逢,诗酒唱和。6月15日,画家赫保真在一本册页题记中写到:“年来书箧散失殆尽,偶于乱纸中捡得景农老友诗稿三首喜而志之。已丑六月十五日午窗漫记。”其中二首有关王杏东:
喜王杏东过青 异乡难得素心人,底事逢君又别君。
他日莫忘孤岛上,秋风秋雨对论文。
送王杏东赴京
云黯风悲雾满天(君赴车站时密云寒风,晨雾未开), 客中送别倍凄然。
春明诸友如相问,落拓青邱又一年。
归后开始定居青岛。为了撰写《中国乐律史》创造便利条件,遂求职入山东大学(鱼山路5号)任图书管理员。1957年02期《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科学)》,发表他辑录摘要的《史记律书的乐律学——古代史资料之一》。1958年秋,随校迁往济南。1961年7月26日,退休后返回青岛。山东大学从1901年-1966年间,无古典文学系设置。1958年12月对迁济南六个系开始调整和充实,开始在中文系中设立古典文学教研室。王苍出任“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系教授”一说不足为信。其妻李颜山(1913.2.1-卒年不详),山东省蓬莱县北关镇人。早年毕业于蓬莱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曾在故乡任教员多年。1939年来青岛,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建国后,曾在河南路小学任校长多年。“文革”中被调往大学路小学直至退休。曾久居江苏路6号,1952年迁居马路正对面的江苏路7号2户,这是一间一门三窗,约12平方米的陋室,其中两窗西向,一窗北向。1964年,王杏东在此完成《中国乐律史》。“四清”运动开始后不久,因解放前在青岛参议会工作期间的同事刘宗谔的历史问题受牵连,直到“四清”后期,此事才得以了结。至于王杏东右派一说,查山东大学1957年5月18日全校开始大鸣大放,7月上旬反右派斗争告一段落。全校共划为右派分子204人,其中教师(包括工农速中教员)54人,(内有正副教授16人),干部6人,学生144人(内有毕业生12人)。虽然完整名单未能查到,有无“王杏东”未可确定,但王苍在“文革”中并未受到多大冲击,身上也没有什么“历史问题”的包袱,晚年可算平静度过,也未见其他有力佐证,因此,右派之说未足为信。1968年11月20日,正是“文革”期间,王苍夫妇被撵至黄岛路65号,一间约8平方米,一门一琴条小窗,光线极为昏暗的斗室蜗居。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居民大杂院,临黄岛路一侧,含地下室为三层。在这里,王苍度过了将近9年的最后时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工作单位、房管所与街道办事处,驱赶强占知识分子房屋的事多有发生,也不足为怪。1977年8月18日,王苍被送入市南区人民医院(广州路29号),于当日病逝。1979年2月3日,其妻李颜山迁往广州路45号铁路宿舍居住。
仅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与证据而言,“王苍”一名的使用缘起,当在王杏东的七十初度之年,也就是1970年。所用“王苍”之印有多方。至于得“王苍”汉印一方而用其名,未见实物,不足为证。
行笔至此,唯有的遗憾,就是至今尚未寻到王苍本人的照片资料,真容未能一睹,诚憾事也!
王苍醉心于乐律史的研究,于1964年撰著完成《中国乐律史》(油印本),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乐律史。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正式出版发行,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近年来,其所著《中国乐律史》,先后在《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撰写的文章中有所记述或提及。王苍在晚年还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无偿捐献出自己多年珍藏的甲骨文两片。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生前撰写的《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在对历史所藏殷墟甲骨文的来源记述中,王杏东的名字也就自然填列其中了,同时还附有王杏东个人词条。由于历史原因,王苍生前故后,名不见经传。那么,胡厚宣等人有关王杏东的个人词条撰写,征引依据缘自何处呢?对此,我们也不得而知。在2011年第四期《中国史研究》(季刊)中,开篇文章为宋镇豪(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撰写的《记历史所收藏的殷墟甲骨文》(纪念胡厚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栏),文中对历史所藏殷墟甲骨文的来源有如下记述:“所藏为郭沫若、康生、王献唐、易均宝、王杏东、胡厚宣、臧恒甫、罗福颐、罗福葆、陈侃如、邵友诚、顾铁符、容庚、徐宗元藏及庆云堂、韵古斋、振寰阁、富晋书社藏……”有关王杏东词条为“王杏东(1900-1977)为山东牟平人,原名王澍,因与清代书家王澍重名,遂以所得汉印‘王苍’为名,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系教授,又是山东诸城派古琴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国乐律史》,擅长甲骨文金文书法,所藏甲骨甚多;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7年平反,他将发还的被抄物品及甲骨捐给了国家,历史所的两片甲骨与其捐献品有关。”虽短短百余字,可谬误处甚多,令人遗憾。
我“初识”王苍是1994年。在刚刚建成不久的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临街二楼一间不大的画廊内,悬挂着一幅王苍所临秦权琴条书法,秃笔浓墨,苍古醇厚。之后,时有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和研究“律吕”、“今日音阶”、“纯正律”的手稿或者散页。由此引发了我对他的关注兴趣,于是,开始倾注精力和时间,寻访、调查、搜集资料。其身世确认,必须找到准确无误的原始户籍登记。在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鼎力协助下,2013年1月22日,王苍原始户籍档案终于展现在我面前。依据户籍所注,我找到了王苍最后所住的大杂院,寻访到俩位久居在这里的老人,经其中一位老大娘仔细回忆,最终恍然记起,为我们指认出王苍一生的最后蜗居之地。
王杏东(190O.6.11-1977.8.18),曾用名王孔绪,晚年笔名“王苍”,山东省蓬莱县寿康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蓬莱)省立第八中学高中部。在校期间开始随古琴家蓬莱张劲夫、葛家修研习古琴与书法。学者、古琴家成公亮所撰《古琴家张育瑾和山东诸城琴派》一文记载“……1951年8月23目,时任山东大学注册科科长、诸城派古琴家张育瑾……了解到山东近百年除诸城及附近一带和济南青岛外,蓬莱也流传过古琴,得张劲夫下传王杏东的线索……”亦喜好研读古典文学,在古体诗词方面尝受教于诸位乡贤,为后来出任国文教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曾在母校任教,1930年随校迂往烟台。1932年春节之后,得知故乡新兴办学,遂返故里。出任在原省立八中旧址兴办的蓬莱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国文教员。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一度在远离蓬莱县城的乡间小学、海阳、牟平山区任教。1937年秋至1940年左右,曾利用寒暑假期,过青。沿青岛、诸城、济南一路抵达北京。所到之处,寻师访友探亲,也为生计,教授古琴。古琴家郑珉中(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就是他当年在北京教授的学生之一。1941年,由蓬莱移居青岛,任市立中学(一中前身,贵州路12号)国文教员。工作之余,开始研究佛学。市立中学1944届高中毕业生宋鲁,作有回忆当年王杏东老师的诗句“修躯平发灰长衫,正襟直立寡言谈。”1945年正月,湛山寺佛学院落成,随众听倓虚大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卷,定西法师讲大乘妙法莲花经。同时,在佛学院里,由董贡生讲授古文,王有琴讲四书,王杏东负责批阅文章。这一时期,他的书法作品也多有入选参展之作。画界名流,喜其学识广博,诗词兼备,且书风苍厚朴拙,一时间,请其题画者为数不少。1947年,社会局势动荡,物价飞涨。据画家赫保真在1968年写的补充交代材料《我和王杏东的关系》一文中记述:“王杏东是在市中当教员时我认识的(时间约在1942—1943),那时与他很少谈话。1947年我住在(浙江路9号)青年会三楼,在我做过模型之后,才知道他住在三楼隔壁那间大屋,铭其室日‘待燕簃’。屋里有不少的书和碑帖,以后大都卖了。谈起来好像他对书画金石音律都有研究,特别是碑帖。那时他是一人独居,有时不在,有时他的女儿来……”为生活所迫,白天四处奔波,以求谋职糊口,入夜则时常通宵研读。7月14日,致颢舒评朱光潜《谈文学》读后感一文,刊登在《民言》报第四版读者来函一栏,文后附有其7月6日晚新作“踏莎行”词。11月20日,在《大民报》第二版,与李颜山同版刊出补办抗战时期遗失的学生证声明。稍后,任职于青岛参议会(太平路29号)。12月31日,任青岛市选举监察院监察委员开票监察员。1948年7月25日,任青岛市补选监察委员开票监察员。年底去职,遂返回故乡蓬莱。1949年早春,从故乡登程赴北京探亲。过青时,与同乡老友刘景农久别重逢,诗酒唱和。6月15日,画家赫保真在一本册页题记中写到:“年来书箧散失殆尽,偶于乱纸中捡得景农老友诗稿三首喜而志之。已丑六月十五日午窗漫记。”其中二首有关王杏东:
喜王杏东过青 异乡难得素心人,底事逢君又别君。
他日莫忘孤岛上,秋风秋雨对论文。
送王杏东赴京
云黯风悲雾满天(君赴车站时密云寒风,晨雾未开), 客中送别倍凄然。
春明诸友如相问,落拓青邱又一年。
归后开始定居青岛。为了撰写《中国乐律史》创造便利条件,遂求职入山东大学(鱼山路5号)任图书管理员。1957年02期《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科学)》,发表他辑录摘要的《史记律书的乐律学——古代史资料之一》。1958年秋,随校迁往济南。1961年7月26日,退休后返回青岛。山东大学从1901年-1966年间,无古典文学系设置。1958年12月对迁济南六个系开始调整和充实,开始在中文系中设立古典文学教研室。王苍出任“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系教授”一说不足为信。其妻李颜山(1913.2.1-卒年不详),山东省蓬莱县北关镇人。早年毕业于蓬莱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曾在故乡任教员多年。1939年来青岛,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建国后,曾在河南路小学任校长多年。“文革”中被调往大学路小学直至退休。曾久居江苏路6号,1952年迁居马路正对面的江苏路7号2户,这是一间一门三窗,约12平方米的陋室,其中两窗西向,一窗北向。1964年,王杏东在此完成《中国乐律史》。“四清”运动开始后不久,因解放前在青岛参议会工作期间的同事刘宗谔的历史问题受牵连,直到“四清”后期,此事才得以了结。至于王杏东右派一说,查山东大学1957年5月18日全校开始大鸣大放,7月上旬反右派斗争告一段落。全校共划为右派分子204人,其中教师(包括工农速中教员)54人,(内有正副教授16人),干部6人,学生144人(内有毕业生12人)。虽然完整名单未能查到,有无“王杏东”未可确定,但王苍在“文革”中并未受到多大冲击,身上也没有什么“历史问题”的包袱,晚年可算平静度过,也未见其他有力佐证,因此,右派之说未足为信。1968年11月20日,正是“文革”期间,王苍夫妇被撵至黄岛路65号,一间约8平方米,一门一琴条小窗,光线极为昏暗的斗室蜗居。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居民大杂院,临黄岛路一侧,含地下室为三层。在这里,王苍度过了将近9年的最后时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工作单位、房管所与街道办事处,驱赶强占知识分子房屋的事多有发生,也不足为怪。1977年8月18日,王苍被送入市南区人民医院(广州路29号),于当日病逝。1979年2月3日,其妻李颜山迁往广州路45号铁路宿舍居住。
仅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与证据而言,“王苍”一名的使用缘起,当在王杏东的七十初度之年,也就是1970年。所用“王苍”之印有多方。至于得“王苍”汉印一方而用其名,未见实物,不足为证。
行笔至此,唯有的遗憾,就是至今尚未寻到王苍本人的照片资料,真容未能一睹,诚憾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