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上的“发”布会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发型演变史,如同引领时代风尚的大片,好不缤纷灿烂。
  
   有部电影叫《做头》,将上海女人对“做头发”这回事的态度表现得相当淋漓。影片中的上海女人,做头已经不再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是她迈向迟暮年华里最后的一丝尊严。由此可见头发对人类,尤其是女性,显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从古至今,也一直未曾消退。
   从原始社会最初的披头散发,到各种各样发髻的兴起,发型的演变层出不穷,套用诗仙李白那首狂放的《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秦汉:从散发到平髻
   在港剧《寻秦记》中,秦清的造型被很多人诟病为“道姑头”。事实上,秦清的原型人物是历史上资助秦始皇修长城的秦朝富婆“寡妇清”。作为当时家境颇丰的富人阶层,秦清的发型多少代表了当下发型的流行趋势。
   而秦汉时期的发型趋势,被大量同时期出土的文物证实,主流正是平髻。在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的发髻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发展到汉代,又产生了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坠马髻是汉代常见的一种发式,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因此而得名。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中,都能见到坠马髻的形象。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步摇,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发饰。那是一种插在头发里的发钗,顶部有下垂的珠子,走起路来就随之摇动,因此被称作“步摇”。另外,在当时还有另一类叫“巾帼”的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及至后世,“巾帼”也就成为了女性的代称。
  
  魏晋、南北朝:假发登台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生的时代,随着大量北方流民来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俗民风相互交融,发髻开始产生出一种复杂的,极尽奢华的演变趋势。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型,崇尚一种夸张的高而大,为了达到高大的目的,甚至不惜使用假发,让假发登上历史的舞台。
   《晋书·五行志》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妇女使用假发的情形,“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其中有一种“蔽髻”最富代表性,在假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哪些宫女可以使用佩饰,哪些则不能。
   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齐有偏髻等。
   《采兰杂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魏国著名的美人甄姬入宫后,每到梳头时就会有一只灵蛇在她身旁将身体盘成一个样式,甄姬看了后就将自己的头发梳成灵蛇身体的样子,每天一款,绝不重复。这种发型,被后人称为“灵蛇髻”。
   而当时的魏国皇宫里面,宫女们梳的发型,是一种反绾髻。所谓“反绾”,就是将头发往脑后束起,再将束起的头发翻出一朵一朵的发髻固定于头顶,后脑留出一束长发披肩或是分于两侧。
  
  唐:发式尽奢华
   唐代的发式和妆饰,极为丰富多彩,尤其是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据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婚后头顶上那个高耸的发髻,以及在头发中间那朵盛大的牡丹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发式被称为“花髻”,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在《宫中行乐图》中写到“山花插宝髻”,而万楚也在《茱萸女》中写到“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中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
   除此以外,当时还有云髻、云鬟、云鬓等发式;而“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宝髻”是指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这种发式得名于一座宫殿。
   “愁髻”则是把发式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有的施于额间,有的施于两鬓,还有点缀在嘴角两侧的。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宋:从头到脸的延伸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也以高髻为主流。在福州的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高髻的实物,那是一种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使用方法类似于今天的头套。
   那时使用假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因此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其中朝天髻就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为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宋承前代遗风,好作面饰,即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而《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元、明、清:刮起民族风
   到了元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这种发式相当普遍。看上去很像汉族儿童的“三搭头”,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将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后来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
   清朝建立后,按照满族习俗,当时整个社会的男子盛行剃发留辫,妇女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将头发均分成两把,称作“叉子头”;在脑后垂下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作“燕尾”;还有豪华奢侈的“一字头”,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关于“大拉翅”,曾在清宫中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为慈禧太后绘制油画肖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自己的著作《禁苑黄昏》中说:“从前拥有一头秀发的满族贵妇人都通过一枚金、玉或玳瑁的簪子把自己的头发从这发髻中引出来,挽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皇太后和宫廷女官们用缎子取代了头发,这样较为方便,也不容易乱。她们的头发光滑得像缎子一样,头发结束而续之以缎子的地方很难看出来。”
  
  民国以后:烫发来袭
   在李连杰版的电影《方世玉》里,萧芳芳扮演的苗翠花,看到洋人卷卷的头发觉得很羡慕,于是让儿子方世玉为她DIY一个发型,方世玉就用炭火烧红的铁钳在冷水中过一下,再钳住一缕头发裹缠起来,以达到让头发成卷的效果。
   这当然是很有想象力的烫发,但事实上这种被称为“物理烫发”的手法已经早被淘汰。1905年,德国人内斯拉发明用碱液洗头,这方法能使头发卷儿保持较长时间,甚至生长出新发才算完,所以有人管它叫“永久卷曲”。这种烫法操作安全,发质光泽,卷曲自然,便于自行梳理,发丝又不易散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方法传入日本,慢慢地又传到中国。自此以后,中国女性就注定在直与卷的道路上反复折腾、来回漫步了。
其他文献
Throughout the world, cultures welcome the change of the calendar with unique New Year’s traditions of their own. Here are some of our favorite New Year’s traditions around the world.  Australia  Sydn
近来,笔者一直在搜集“三不猴”——各种材质、各种规格、各种样式的“三不猴”。经过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城市、大店小摊,居然也找到了十几二十个品种。不知姓名的能工巧匠们,用形态各异的猴子雕像,诠释着他们对国人生存智慧的独特理解。  三不猴的造型就是由三只猴面组成的竖形图案。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谨慎善为、与世无
可爱的摇马、复古的火车、玲珑的农庄、妙趣横生的小丑、娇艳欲滴的玫瑰……如果你对中规中矩的手袋已经免疫,那么当听到有这样的手袋时是不是有点两眼放光的惊喜?     手袋对于女孩们来说,是衣橱里永远缺少的下一件物品,无论品牌,无论价格,它们永远有致命的吸引力。如果遇上如此充满童趣且新颖创意的手袋,还能如何抗拒?赶快拎着它们约会去吧……     森林童话     布拉奇亚利尼有一句广告语:“你家的门钥匙
1.玩转废纸板艺术   废旧纸板除了可以论斤称卖,也能变成艺术品,而且艺术得非常彻底!  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基勒莫(Chris Gilmour)就对废纸板相当痴迷,他用各种各样的废纸板手工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艺术品,小到一组茶壶茶杯,一个提琴,一只钟表,大到自行车、轿车、地球仪、打字机、凯撒大帝以及维多利亚女王等,这些废弃的纸板经过克里斯的巧手,立刻变得活灵活现,其细节的精致让人震惊。  更令人惊诧
几百元一件老银饰虽然在收藏品行列中默默无闻,却以极适合普通人的价格占尽优势,自戴、投资两相宜。    老银饰,指以白银作为主要材料的古旧首饰。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讲到,“凡冠冕、簪钗、镜梳、瑱珰、脂粉等都为首饰。”后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篇服饰》中,把带钩、佩坠也都归入了首饰的范围。加上后来更为普及的戒指、手镯、手链等种类,所以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凡古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装饰品都属于“首饰
从奥运到世博,中国持续聚焦着世界的眼球。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元素也大行其道,以网罗天下之势引领着时尚和市场的潮流。  放眼望去,无论是多么奢侈的国际大牌,还是巨星云集的好莱坞大片,无不闪耀着中国元素的那一抹亮色。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那些象征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图案,已然成为国际顶级品牌的设计源泉和创新卖点。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厂商把中国元素当作抢占市场的撒手锏,一度因为盲目崇拜国际品牌而忽略了
玩家档案  姓名:王秋铭  从事职业:哈雷改装   所属帮派:TP-China  接触哈雷时间:5年  镇店之宝:蓝色组装哈雷,主打骷髅元素    男人天生就是盔甲骑士,从降生的那刻起,男人就被套上一副重重的盔甲,把自己裹在坚强里面。多年之后,盔甲锈迹斑斑,只有胯下坐骑的嘶嚎还在证明你曾是为了自由拼尽全力的骑士身份。    “当施瓦辛格穿上终结者的皮衣,戴上墨镜,启动哈雷,在公路上奔走搏杀,我就告
菜名:【天福酱肘子】  特色:百年酱汁秘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北京    秉承200多年手工技艺的酱肘子,更有一分历史的美味。    在我知道天福酱肘子之前,听说溥仪早就爱上了它。那时“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是御赐进宫腰牌的清宫御膳,是溥仪西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据说他这个末代皇帝被特赦的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来天福号门市部
作者:桔多淇,36岁,艺术家、摄影师,现居北京。  个人网址:http://blog.sina.com.cn/juduoqi  创意材质:蔬菜  创意指数:★★★★  模仿指数:★★★    蔬菜除了烹成美食,还有什么妙用?  桔多淇说,它们可以用来“克隆”世界名画。  桔多淇,是一位颇具才华与创意的年轻艺术家。她一夜成名,全因她用自己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蔬菜博物馆”。各种各样的蔬菜,或煎或煮或腌或
菜名:【全聚德烤鴨】  特色:形饱满丰实,色枣红润泽,香诱人口齿,味酥脆鲜嫩。“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北京    口齿留香、肥而不腻的全聚德烤鸭香味随着天南地北的朋友带到世界各地,备受各个阶层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吃”。    “忆京都,填鸭冠中。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这是清代人写北京烤鸭的一首词,传之甚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