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杀论》;自杀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54-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自杀现象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上看,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现象进行过学术研究,仅在中国期刊网就有八千多篇文章。从社会事实上看,较多的新闻报道及各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凸显了这一现象的亟待解决性,从每年的各种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或因恋爱问题,或因就业问题,或因人际问题等,由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社会这一背景。更多的事实证明,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占据着很大分量。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印证:就业难、心理脆弱、自身心理发展不健全等,当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却又无从解决、无从发泄时,就会促使他们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抑郁、孤僻甚至是自杀。全国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占据全国总自杀人数的25%,从这个数据也不难看出,自杀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逃避社会生活的一种极端方式。上述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正在不断恶化。
大学生作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学历、宽视野、思维敏捷等特征,理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却出现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面对这些还没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是什么导致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从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自杀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种族、遗传、自然等非社会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个人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涂尔干的《自杀论》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作自杀[1]11。自杀未遂其实也称之为这种意义上的行动,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引起死亡,并且在死亡之前就停止了。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结合社会原因把自杀划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同时指出无论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他们遏制自杀倾向的作用只有在相对的范围内才能实现,一旦超出该范围,无论是社会整合过度还是不足,都会引发自杀率上升。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自杀理论。
一、大学生自杀的几种类型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成绩不理想、就业难、压力大等。这些自杀理由容易让人们想到当代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扭曲的生活态度以及学校责任感的缺失等。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究大学生群体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涂尔干的《自杀论》从种族、遗传、自然因素等非社会因素出发研究自杀现象,并没有证明这些非社会因素与自杀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反而有力地说明了社会因素才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从表面看来,自杀者选择自杀只是表明了主体本身的性格,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会发现自杀行为是由于背后的某种社会状态造成的。涂尔干的研究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社会这一整体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社会现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涂尔干首先反驳了各种以非社会因素解释自杀现象的理论,从而通过间接证明的途径确立了以社会事实解释自杀现象的基本原则。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现象中那些基本要素影响着群体的自杀率,即寻找决定自杀率的直接原因。他认为,利己型自杀是由于群体的整合程度不足、人们缺少归属感造成的;而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相对较高,人们归属感较强,当群体或社会需要个人付出代价的时候,就会造成利他型自杀行为的上升。社会道德规范一旦松弛,则会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这种不满足的状态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让人们觉得生活丧失了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一旦丧失,生命也就无可留恋,这样就容易引起失范或反常状态,失范或反常状态引起的自杀我们称之为失范或反常型自杀。
(一)利己主义自杀行为
利己主义不仅是自杀的一个辅助因素,而是引起自杀的原因[1]159。当社会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意志消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心理指导,大部分人会陷入困境,大学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就会将困难看成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事,因此他不指望得到群体的帮助,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容易陷入抑郁甚至绝望,当进一步思想混沌时,自杀便成了寻求解脱的方式。大学生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忽略了学校和社会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迫使自己与学校和社会脱离,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松弛,个人屈服于微小的环境及社会的弱小冲突,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脱自己的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由于前几年的大学生扩招,使得现如今大学生数量较多,工作岗位有限,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因此由于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陷入孤独和忧郁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表现为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这种状态如果长期伴随着他,而他本身又不愿意脱离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潜在的自杀行为实施者。与之相伴随的是,由于他脱离社会、脱离了他身边的一切,思考和内心的想法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动,他意识不到周边的一切,只能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成唯一的全部的思考对象,同时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作他的主要任务。这种状态迫使他与外界慢慢断了联系,久而久之他与外界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从而使他本身更脱离社会。一个人一旦变成这样,他的所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利己主义的,他只关心他自己的孤独与忧郁。当自身思考无法进行,自身又与外界进一步脱离,感到孤独,无法从外界中获得帮助,从而会选择自杀行为,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二)利他主义自杀行为
“利他主义的自杀”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个人会为了某一群体或社会的利益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利他主义自杀表现为,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某一种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维并且人们充分相信甚至崇拜该思想,群体或社会中的个人在这种价值面前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所以会选择自杀来维护它。当今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虽然现如今经济政治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无疑是一件既欢喜又苦恼的事情,上大学的花费等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部分,但是进入学校后同学之间有明显的贫富差距、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等原因都会刺激着这些条件特殊的大学生,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满足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拖累整个家庭,心中感到无助,最终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因此,部分学生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解决了家里的困难,因而选择了自杀这样一条不归路。当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在面对家庭这一小群体或者社会,自杀是最好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出路时,自己一个人的自杀能换来家庭和社会的解放,当这种利他主义的思想强烈的充斥着他的思想时,就很容易选择自杀。
(三)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以不同的强度引起个人对他的感情和活动的客体,它还是调节个人感情和活动的一种力量”。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调整、集体秩序发生改变时,不管是由于良好的发展还是意外的灾难,社会人的感情和社会整体活动的和谐稳定性都会受到冲击,无论是欲望得到了满足还是欲望实际没有被满足,人都容易选择自杀。
大学生自杀行为其中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自己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时,迷失了自己本应有的良好坦诚的心境,无法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当他们实际得到的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欲望时,他们容易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如《自杀论》中提到的:工业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时很多人选择自杀不是因为危机给他们带来了贫困,因为在繁荣时期也曾出现过同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危机打乱了原有的集体秩序。对原有的相对平衡的集体秩序的破坏,即使由此可能产生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引起自杀现象。从该角度可以理解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一定量的增加这一情况。
二、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出现
涂尔干在充分论证了自己的假设的情况下,他认为,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行为,同时也是逃避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更应该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制止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自杀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就要根据现实情况,开辟不同的社会方式来对人们进行约束和引导。
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应和社会、家庭等各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建立从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机构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干预机制,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倾向自杀行为时,积极干预并遏制自杀现象的发生。
涂尔干的《自杀论》认为,科学不是邪恶的根源,相反,它是消除邪恶的手段,是我们所掌握的唯一手段。社会本能一旦衰退,智慧就是我们剩下的唯一指导,我们应该借助智慧来恢复某种意识。当社会提供某种信仰时,大学生应主动进行反省,也只有进行自我反省才能引导自身的生活,应将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引导自己避免自杀行为。
同时,在学校中要大力提倡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理性的回归,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这样的状况却令人们失去了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极端的自由主义最终导向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迷茫状态。而在群体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能在群体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使大学生找到其自身的个人价值,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其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应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寻找落脚点。同时,在学校中,可请教育名家开展珍爱生命等相关讲座,充分发挥教育名家的影响力,为青年一代树立积极、正面的学习榜样,从而在社会中树立有益于青年人进步的价值观。此外,各种宣传手段也应该运用于缓解大学生自杀问题中去,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自杀问题予以重视,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宣扬珍爱生命的积极生活观念。调节社会的整合程度,使大学生在社会整合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更能快速地适应社会中的平衡感,并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生存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来消极逃避问题。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上官木子.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5(2).
[3]林大永.从涂尔干“自杀论”透视研究生的自杀现[J].科技信息,2011(1).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
[5]成杰芳.自杀论视阈下构建高校生命教育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12(2).
[6]王琦.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病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杀论》;自杀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54-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自杀现象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上看,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现象进行过学术研究,仅在中国期刊网就有八千多篇文章。从社会事实上看,较多的新闻报道及各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凸显了这一现象的亟待解决性,从每年的各种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层出不穷,或因恋爱问题,或因就业问题,或因人际问题等,由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社会这一背景。更多的事实证明,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占据着很大分量。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印证:就业难、心理脆弱、自身心理发展不健全等,当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却又无从解决、无从发泄时,就会促使他们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抑郁、孤僻甚至是自杀。全国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占据全国总自杀人数的25%,从这个数据也不难看出,自杀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逃避社会生活的一种极端方式。上述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正在不断恶化。
大学生作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学历、宽视野、思维敏捷等特征,理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却出现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面对这些还没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是什么导致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从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自杀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种族、遗传、自然等非社会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个人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涂尔干的《自杀论》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作自杀[1]11。自杀未遂其实也称之为这种意义上的行动,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引起死亡,并且在死亡之前就停止了。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结合社会原因把自杀划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同时指出无论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他们遏制自杀倾向的作用只有在相对的范围内才能实现,一旦超出该范围,无论是社会整合过度还是不足,都会引发自杀率上升。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自杀理论。
一、大学生自杀的几种类型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成绩不理想、就业难、压力大等。这些自杀理由容易让人们想到当代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扭曲的生活态度以及学校责任感的缺失等。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究大学生群体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涂尔干的《自杀论》从种族、遗传、自然因素等非社会因素出发研究自杀现象,并没有证明这些非社会因素与自杀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反而有力地说明了社会因素才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从表面看来,自杀者选择自杀只是表明了主体本身的性格,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会发现自杀行为是由于背后的某种社会状态造成的。涂尔干的研究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社会这一整体对大学生自杀这一社会现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涂尔干首先反驳了各种以非社会因素解释自杀现象的理论,从而通过间接证明的途径确立了以社会事实解释自杀现象的基本原则。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现象中那些基本要素影响着群体的自杀率,即寻找决定自杀率的直接原因。他认为,利己型自杀是由于群体的整合程度不足、人们缺少归属感造成的;而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相对较高,人们归属感较强,当群体或社会需要个人付出代价的时候,就会造成利他型自杀行为的上升。社会道德规范一旦松弛,则会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这种不满足的状态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让人们觉得生活丧失了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一旦丧失,生命也就无可留恋,这样就容易引起失范或反常状态,失范或反常状态引起的自杀我们称之为失范或反常型自杀。
(一)利己主义自杀行为
利己主义不仅是自杀的一个辅助因素,而是引起自杀的原因[1]159。当社会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意志消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心理指导,大部分人会陷入困境,大学生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就会将困难看成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事,因此他不指望得到群体的帮助,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容易陷入抑郁甚至绝望,当进一步思想混沌时,自杀便成了寻求解脱的方式。大学生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忽略了学校和社会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迫使自己与学校和社会脱离,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松弛,个人屈服于微小的环境及社会的弱小冲突,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脱自己的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由于前几年的大学生扩招,使得现如今大学生数量较多,工作岗位有限,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因此由于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陷入孤独和忧郁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表现为他不愿意摆脱个人的圈子。这种状态如果长期伴随着他,而他本身又不愿意脱离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潜在的自杀行为实施者。与之相伴随的是,由于他脱离社会、脱离了他身边的一切,思考和内心的想法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动,他意识不到周边的一切,只能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成唯一的全部的思考对象,同时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作他的主要任务。这种状态迫使他与外界慢慢断了联系,久而久之他与外界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从而使他本身更脱离社会。一个人一旦变成这样,他的所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利己主义的,他只关心他自己的孤独与忧郁。当自身思考无法进行,自身又与外界进一步脱离,感到孤独,无法从外界中获得帮助,从而会选择自杀行为,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利己型自杀行为。 (二)利他主义自杀行为
“利他主义的自杀”是由于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个人会为了某一群体或社会的利益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利他主义自杀表现为,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整合程度过高,某一种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维并且人们充分相信甚至崇拜该思想,群体或社会中的个人在这种价值面前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所以会选择自杀来维护它。当今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虽然现如今经济政治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无疑是一件既欢喜又苦恼的事情,上大学的花费等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部分,但是进入学校后同学之间有明显的贫富差距、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等原因都会刺激着这些条件特殊的大学生,因此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满足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拖累整个家庭,心中感到无助,最终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因此,部分学生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解决了家里的困难,因而选择了自杀这样一条不归路。当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在面对家庭这一小群体或者社会,自杀是最好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出路时,自己一个人的自杀能换来家庭和社会的解放,当这种利他主义的思想强烈的充斥着他的思想时,就很容易选择自杀。
(三)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
涂尔干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以不同的强度引起个人对他的感情和活动的客体,它还是调节个人感情和活动的一种力量”。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调整、集体秩序发生改变时,不管是由于良好的发展还是意外的灾难,社会人的感情和社会整体活动的和谐稳定性都会受到冲击,无论是欲望得到了满足还是欲望实际没有被满足,人都容易选择自杀。
大学生自杀行为其中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自己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时,迷失了自己本应有的良好坦诚的心境,无法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当他们实际得到的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欲望时,他们容易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如《自杀论》中提到的:工业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时很多人选择自杀不是因为危机给他们带来了贫困,因为在繁荣时期也曾出现过同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危机打乱了原有的集体秩序。对原有的相对平衡的集体秩序的破坏,即使由此可能产生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引起自杀现象。从该角度可以理解大学生自杀现象出现一定量的增加这一情况。
二、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出现
涂尔干在充分论证了自己的假设的情况下,他认为,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行为,同时也是逃避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更应该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制止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自杀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就要根据现实情况,开辟不同的社会方式来对人们进行约束和引导。
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学校应和社会、家庭等各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建立从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机构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干预机制,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倾向自杀行为时,积极干预并遏制自杀现象的发生。
涂尔干的《自杀论》认为,科学不是邪恶的根源,相反,它是消除邪恶的手段,是我们所掌握的唯一手段。社会本能一旦衰退,智慧就是我们剩下的唯一指导,我们应该借助智慧来恢复某种意识。当社会提供某种信仰时,大学生应主动进行反省,也只有进行自我反省才能引导自身的生活,应将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引导自己避免自杀行为。
同时,在学校中要大力提倡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理性的回归,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这样的状况却令人们失去了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极端的自由主义最终导向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迷茫状态。而在群体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能在群体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使大学生找到其自身的个人价值,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其次,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说,应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寻找落脚点。同时,在学校中,可请教育名家开展珍爱生命等相关讲座,充分发挥教育名家的影响力,为青年一代树立积极、正面的学习榜样,从而在社会中树立有益于青年人进步的价值观。此外,各种宣传手段也应该运用于缓解大学生自杀问题中去,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自杀问题予以重视,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宣扬珍爱生命的积极生活观念。调节社会的整合程度,使大学生在社会整合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更能快速地适应社会中的平衡感,并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生存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来消极逃避问题。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上官木子.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5(2).
[3]林大永.从涂尔干“自杀论”透视研究生的自杀现[J].科技信息,2011(1).
[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
[5]成杰芳.自杀论视阈下构建高校生命教育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12(2).
[6]王琦.大学生自杀的社会病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