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得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化妆品过敏的发病急剧增加。抗过敏药常是对症治疗的“救命稻草”,常用的有抗组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免疫抑制剂4大类,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抗组胺药,在药店也可以买到。但是,抗过敏药物也有毒副作用,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引起新的过敏症状或者损害肝脏,最好请医生指导用药。尤其是慢性过敏疾病服药时间比较长,药物的毒性在体内积累,对人体危害就增大了,因此不可随意服用。
三代抗过敏药的副作用
有时轻微的过敏,自己买盒抗过敏药吃一吃,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如果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比如有的人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其实,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普遍存在的。抗组胺类治疗过敏药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第一代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商品名非那根)为代表;第二代有氯雷他定(商品名克敏能、开瑞坦)和西替利嗪 (商品名西可韦)、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是目前的主力军;第三代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等,吃这些药后应避免开车、操作精密仪器等。另外,这类药可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症状,还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和老年患者应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但近期研究发现,阿斯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丁(敏迪)可能导致少见的、严重的心脏毒性,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当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合用时会加重上述不良反应,故应避免同时使用。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应慎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虽然副作用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但是也不可随意服用。
鉴于抗过敏药的上述副作用,所以最好请医生或者药师指导用药,服药前还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抗过敏药也会导致过敏
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过敏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原因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
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提高治疗效果,这时候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服药后,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要立刻停药,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抗过敏药后,发现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误以为是药量不够,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这也是十分危险的。比如扑尔敏,有些人服药后原有的过敏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皮肤瘙痒、皮疹、腹泻、腹痛等反应,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血象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临床上发现容易引起过敏的抗过敏药除了扑尔敏外,还有异丙嗪、苯海拉明等。药物过敏可致命,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药物无效,应该马上就诊。
抗过敏药使用不当
易伤肝脏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是肝脏,其代谢转化主要依赖于肝微粒体中的多功能氧化酶。药物在治病过程中,由于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叫做药物性肝病,该病近年来多发,全球总的发病率为3%~9%。研究显示,临床上发生的药物性肝病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即药物过敏者发生肝损害的多于正常人,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主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过敏的人用药不当更容易损害肝脏。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以黄疸、厌食、厌油、乏力等居多,少数出现瘙痒、关节酸痛,发现不及时可发展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重点在预防。因此,过敏体质的人看病时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既往的过敏史。在临床上应用有可能损肝药物的患者应注意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有无肝脏异常。过敏体质者用药时最好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如有异常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导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说明身体对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实际上,耐药性是药物治疗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抗过敏药都存在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3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如果一开始的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去医院请医生给选择能同时使用的两种抗过敏药,这样既能增强治疗效果,也可预防耐药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服抗过敏药时饮食宜清淡
口服或者外用抗过敏药虽然能够缓解过敏症状,但是如果用药期间吃得太荤,也会影响药效,反而加重过敏症状。在吃抗组胺类过敏药的同时摄入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就会在体内分解出大量组胺,这些组胺就会抵消一部分抗过敏药,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体内组胺蓄积过多,还会引起头痛、头昏、心慌、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
高蛋白食物,特别是海鲜(虾、蟹、金枪鱼)、奶酪、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等)、黄豆等富含组氨酸,所以过敏时尽量少吃上述食物。另外,有一些药物和食物也可引起体内的组胺释放,如奎宁、维生素B1、乙醇、水生贝壳类动物等。因此吃抗过敏药时尽量避免喝酒、吃海鲜等。
三代抗过敏药的副作用
有时轻微的过敏,自己买盒抗过敏药吃一吃,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如果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比如有的人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其实,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普遍存在的。抗组胺类治疗过敏药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第一代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商品名非那根)为代表;第二代有氯雷他定(商品名克敏能、开瑞坦)和西替利嗪 (商品名西可韦)、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是目前的主力军;第三代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等,吃这些药后应避免开车、操作精密仪器等。另外,这类药可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症状,还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和老年患者应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但近期研究发现,阿斯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丁(敏迪)可能导致少见的、严重的心脏毒性,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当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合用时会加重上述不良反应,故应避免同时使用。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应慎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虽然副作用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但是也不可随意服用。
鉴于抗过敏药的上述副作用,所以最好请医生或者药师指导用药,服药前还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抗过敏药也会导致过敏
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过敏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原因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
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提高治疗效果,这时候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服药后,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要立刻停药,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抗过敏药后,发现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误以为是药量不够,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这也是十分危险的。比如扑尔敏,有些人服药后原有的过敏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皮肤瘙痒、皮疹、腹泻、腹痛等反应,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血象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临床上发现容易引起过敏的抗过敏药除了扑尔敏外,还有异丙嗪、苯海拉明等。药物过敏可致命,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药物无效,应该马上就诊。
抗过敏药使用不当
易伤肝脏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是肝脏,其代谢转化主要依赖于肝微粒体中的多功能氧化酶。药物在治病过程中,由于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叫做药物性肝病,该病近年来多发,全球总的发病率为3%~9%。研究显示,临床上发生的药物性肝病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即药物过敏者发生肝损害的多于正常人,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主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过敏的人用药不当更容易损害肝脏。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以黄疸、厌食、厌油、乏力等居多,少数出现瘙痒、关节酸痛,发现不及时可发展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重点在预防。因此,过敏体质的人看病时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既往的过敏史。在临床上应用有可能损肝药物的患者应注意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有无肝脏异常。过敏体质者用药时最好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如有异常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导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说明身体对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实际上,耐药性是药物治疗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抗过敏药都存在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3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如果一开始的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去医院请医生给选择能同时使用的两种抗过敏药,这样既能增强治疗效果,也可预防耐药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服抗过敏药时饮食宜清淡
口服或者外用抗过敏药虽然能够缓解过敏症状,但是如果用药期间吃得太荤,也会影响药效,反而加重过敏症状。在吃抗组胺类过敏药的同时摄入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就会在体内分解出大量组胺,这些组胺就会抵消一部分抗过敏药,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体内组胺蓄积过多,还会引起头痛、头昏、心慌、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
高蛋白食物,特别是海鲜(虾、蟹、金枪鱼)、奶酪、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等)、黄豆等富含组氨酸,所以过敏时尽量少吃上述食物。另外,有一些药物和食物也可引起体内的组胺释放,如奎宁、维生素B1、乙醇、水生贝壳类动物等。因此吃抗过敏药时尽量避免喝酒、吃海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