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培养对象的素质构成上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形成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多元的个性品质。
一、尊重信任学生,搭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青年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求异思维和自我意识,希望获得承认、尊重与信任。这份尊重和信任会变成强有力的心灵催化剂,激发学生发展的欲望,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把尊重和信任奉送给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置于尊重和信任的平台上,确立起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稳固基础,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唤起自主、自励意识,奔放发展,张扬个性。教师的一腔关切、一份信任、一句表扬、一个微笑,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都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引发学生心理的感应和行为的变化,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支撑。记得一个有口吃的学生,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我理解他的苦衷,从不让他在课堂上“当众丢丑”,长期以来形成了他不愿说、老师也回避问的“习惯”。但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打破了这一“习惯”,也许是那堂课讲得太精彩、同学们讨论得太热烈深深地感染了他,这个学生激动地望着我,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我信任的微笑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使他勇敢地站了起来,出乎意料,他顺畅地表达出了心声。从此,他也不再“沉默”了。
正是凭借这种信任和尊重,学生能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找到自尊与自爱,鼓起进取的勇气。作为教育者,我们就是要搭建信任和尊重的平台,而这一平台的基石则是对学生的一腔关爱之情及由此形成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浓浓之情。而平台的拨动弦就是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光亮闪烁的瞬间即刻抓住,及时地“助燃”,用星星之火点燃奋进的火炬。
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思想活跃,争强要好,渴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是青年学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教育不是对学生的规范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学生一旦唤起主人翁意识,就会爆发出饱满的参与热情,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自我发展欲。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启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拓展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空间,以形成良性互动。
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上,我关注学生要“发展自己”,但这种发展需要学生自我选择定位,自我塑造品格。如,我们教育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向某人学习,但是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就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向一个人学习,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找到自己的选择。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思想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受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受事者”,又是“施事者”。正是这种角色的互换过程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我在任班主任期间,尝试在高中学段推行学生自治管理,实施“自我锻造工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施事”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塑造自我,增长才干。如,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争创“学习优胜班”和“德、体、卫优胜班”流动红旗竞赛活动,两项活动基本涵盖了学生的日常活动内容。在这项活动中,我仅仅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而具体的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总结则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在活动中边实践、边教育、边完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开辟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有充分自主的展现。
三、以生活为课堂,磨砺学生的个性意志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会学生生存发展的最直接、最丰富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亲身感受生活、体验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塑造个性品质。
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品格也具有圆缺性,就是不健全性。这集中表现在脆弱性上,一旦自己的生活构想与活生生的现实不吻合,感情则起伏动荡,失望、悲观往往伴随着他们、困惑着他们。而战胜脆弱的有效武器,就是让他们很好地接受生活这一大课堂的教育。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命,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我所任教的学校虽地处城区,但有一半学生来自农村。作为班主任,我经常邀请学生家长到班级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跟学生畅谈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认识社会。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曾讲到自己下岗后的艰难,流着泪说:“我对不起孩子,我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抓住这一点,班干部组织了一次以“家长没有提供好的条件吗?”为题的大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家长并不是没有提供好的条件,而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艰辛是父母送给自己最好的精神财富,因为只有这种生活的艰辛才能锤炼我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这一讨论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思想深处激发了学生自我锤炼的意识。
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上,我不仅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教育内容,而且注重运用更大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健全的品格教育。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进行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教育;我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进行劳动是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生存教育;我积极组织学生通过抗震救灾、抗击疾病、慰问救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社会,体味生活,从而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
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让学生融于社会,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领悟人生过程的丰富内涵和心物统一世界的深刻意义,从而把握自己,洗礼自己,求得完善的发展。我们要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在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对话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生活的美好,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最终形成稳定、健康的个性品质。
一、尊重信任学生,搭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青年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求异思维和自我意识,希望获得承认、尊重与信任。这份尊重和信任会变成强有力的心灵催化剂,激发学生发展的欲望,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把尊重和信任奉送给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置于尊重和信任的平台上,确立起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稳固基础,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唤起自主、自励意识,奔放发展,张扬个性。教师的一腔关切、一份信任、一句表扬、一个微笑,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都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引发学生心理的感应和行为的变化,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支撑。记得一个有口吃的学生,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我理解他的苦衷,从不让他在课堂上“当众丢丑”,长期以来形成了他不愿说、老师也回避问的“习惯”。但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打破了这一“习惯”,也许是那堂课讲得太精彩、同学们讨论得太热烈深深地感染了他,这个学生激动地望着我,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我信任的微笑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使他勇敢地站了起来,出乎意料,他顺畅地表达出了心声。从此,他也不再“沉默”了。
正是凭借这种信任和尊重,学生能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找到自尊与自爱,鼓起进取的勇气。作为教育者,我们就是要搭建信任和尊重的平台,而这一平台的基石则是对学生的一腔关爱之情及由此形成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浓浓之情。而平台的拨动弦就是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光亮闪烁的瞬间即刻抓住,及时地“助燃”,用星星之火点燃奋进的火炬。
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思想活跃,争强要好,渴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是青年学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教育不是对学生的规范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学生一旦唤起主人翁意识,就会爆发出饱满的参与热情,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自我发展欲。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启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拓展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空间,以形成良性互动。
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上,我关注学生要“发展自己”,但这种发展需要学生自我选择定位,自我塑造品格。如,我们教育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向某人学习,但是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就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向一个人学习,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找到自己的选择。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思想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受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受事者”,又是“施事者”。正是这种角色的互换过程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我在任班主任期间,尝试在高中学段推行学生自治管理,实施“自我锻造工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施事”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塑造自我,增长才干。如,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争创“学习优胜班”和“德、体、卫优胜班”流动红旗竞赛活动,两项活动基本涵盖了学生的日常活动内容。在这项活动中,我仅仅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而具体的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总结则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在活动中边实践、边教育、边完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开辟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有充分自主的展现。
三、以生活为课堂,磨砺学生的个性意志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会学生生存发展的最直接、最丰富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亲身感受生活、体验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塑造个性品质。
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品格也具有圆缺性,就是不健全性。这集中表现在脆弱性上,一旦自己的生活构想与活生生的现实不吻合,感情则起伏动荡,失望、悲观往往伴随着他们、困惑着他们。而战胜脆弱的有效武器,就是让他们很好地接受生活这一大课堂的教育。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命,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我所任教的学校虽地处城区,但有一半学生来自农村。作为班主任,我经常邀请学生家长到班级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跟学生畅谈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认识社会。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曾讲到自己下岗后的艰难,流着泪说:“我对不起孩子,我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抓住这一点,班干部组织了一次以“家长没有提供好的条件吗?”为题的大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家长并不是没有提供好的条件,而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艰辛是父母送给自己最好的精神财富,因为只有这种生活的艰辛才能锤炼我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这一讨论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思想深处激发了学生自我锤炼的意识。
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上,我不仅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教育内容,而且注重运用更大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健全的品格教育。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进行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教育;我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进行劳动是人类生存第一需要的生存教育;我积极组织学生通过抗震救灾、抗击疾病、慰问救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社会,体味生活,从而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
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让学生融于社会,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领悟人生过程的丰富内涵和心物统一世界的深刻意义,从而把握自己,洗礼自己,求得完善的发展。我们要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在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对话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生活的美好,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最终形成稳定、健康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