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以作品为症候,从前所未有的新颖角度对人们熟知的经典文本进行重新的深度解读。症候式分析深化了现代文学研究对"人"和人性的深层把握, 也丰富了文学批评方法。
关键词: 症候式分析; 蓝棣之; 无意识
从80年代开始,蓝棣之尝试着对现代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做出有创新意义的解读,1998年他的症候式分析专著《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出版,收录了他对《子夜》、《为奴隶的母亲》、《家》等经典作品的独到分析。他用新颖的解剖视角使读者可以透过文本浅表的意识层深入到隐藏的无意识层,无形中改变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作品的常规理解。
(一)分析方法概述
"症候"本来是医学临床用语,指在疾病状态下病人的感受,只可通过问诊获得。而症候批评理论里的症候这个概念,直接来自于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 人除了浅表的显在意识之外, 还有深潜的无意识。后者虽然一般地不为人自知, 然而在事实上却往往更本质、更根本地决定着人的言谈行为, 更内在地制约、牵引着人的生命。神经病的症候,正像过失与梦,都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相当的关系。弗氏解释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方法,可以说就是症候批评。他仔细研究与某些经典艺术形象有关的"疑团",并且提醒说,这些疑团掩盖着对理解这件艺术品来说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蓝棣之颇为赞同的一个对他的症候式批评的描述,是80年代末期青年学者尹鸿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所做出的:"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1]他强调: "只有经典作品才经得起症候式分析, 只有经典作品才值得症候式分析。因为一切无病呻吟之作都没有症候, 即使有症候, 也是假的。"[2 ] 所以, 只有动了真情的因病呻吟之作, 才会有作家与读者都往往视而不见的潜文本。它们正是蓝棣之要努力去发现的
(二)分析实例
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 正是以作品作为"症候", 通过分析作家的无意识趋向,在文本中发现"潜文本"。
1.以无意识解构显意识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的一个主要方法是: 寻找、发现作家或者人物的无意识趋向, 并以此解构他们的自以为是的显意识,在文本中发现"潜文本"。比如,在《骆驼祥子》中,蓝棣之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社会历史批评的新的心理阐释系统。通过文本细读和大量旁证草料的考订, 在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故事文本之外, 发现了一个无产者祥子在有产者老姑娘虎妞的诱惑、缠扰下, 全面腐蚀、堕落最后走向毁灭的"潜文本"。 尤其是他分析虎妞难产时, 祥子之所以不卖了洋车送虎妞进医院, 而听任巫婆装神弄鬼将虎妞折腾死, 是因为样子"在下意识里是想虎妞死的",所以"虎妞死后祥子并不悲伤"。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左翼文学中抨击典妻恶俗和封建压迫的代表性文本, 然而,蓝棣之在令人心碎的"典妻"的显在文本之外, 他发现了另一个潜在文本: "一个受尽丈夫蛮横待遇的妇女, 与一位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互相都有所留恋。最终被心怀妒意的刻毒的大老婆摧毁了。"这个潜在结构也许柔石本人也未必自觉。由此,小说生成了两种意义结构,并且两者都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合理性,但是放置在一起,却相互冲突甚至彼此颠覆。
最具有颠覆性和争议的是对柔石的《二月》的重新解读, 针对萧涧秋为什么就是不爱聪明、美丽的知识女性陶岚这个问题? 蓝棣之回答是: 因为萧涧秋在下意识里深深地爱上了七岁的采莲! 他就是因此才慢慢冷淡了对陶岚的爱。蓝棣之指出,萧涧秋在给校长的信中说,我们一踏进芙蓉镇就不自觉的落入了你妹妹的情网,同时也受了魔鬼的诱惑而同情于那位寡妇。过去把"魔鬼"忽略过去了。蓝棣之在分析时追问:这个"魔鬼"是什么人?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笔:毫无疑问他已同情于那位寡妇,而他已爱上了那位少女。可能过去不能相信一个27岁的成年男子会爱上一个7岁的女孩,但是故事的特殊性就是写27岁的男人爱上了7岁的的女孩而他自己不自觉。蓝棣之的这个看法,一开始似乎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可,因为这个看法太过极端了。但批评家不能将论证的新价值强加于作者和读者,必须赢得读者的信服和认可,这样就要依靠严密的论证以及接受者的沟通,而以往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往往是读了作品便轻易的做出评价,或是为了附和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没有深入的理解作品和作家。随着这类"奇谈怪论"被读者接受的多了,蓝棣之在文学批评界就奠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2.重新评价文学作品
症候式分析不仅能通过挖掘文本的潜在意识来使作品增值,亦可使作品减值。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除去特定时代和形势下的轰动效应为作品加上的不具备恒久美丽的光环。尤其是"文革"和"阶级斗争"等形势下赋予某些作品的溢美评论和宣传的不实之辞。蓝棣之在谈及自己的批评理论的时候,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了下面一席话:"在作品和下断语之间,应该有一个解释的环节,但我们相对忽略了。但当我们试图分析一些作品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逐步发现问题相当复杂:作品说了什么,一个故事下面还有没有另一个故事,哪是作者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哪是作家要掩饰的,哪是作家未意识到而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3]
蓝棣之在解读另一部左翼文学经典《子夜》的时候说,这是一部笨重的作品,那些体现"伟大主题"的章节都比较笨重枯燥,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某种概念而搜集堆砌的素材,缺乏潜在文本。蓝棣之进一步指出,《子夜》里最有艺术魅力的章节都是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对知识女性,洋场交际花和浮浪子弟的描写。《子夜》中的主题先行的缺陷使得作品成了一部充满了概念的高级社会学文献。追求伟大却缺乏思想力量;追求革命现实主义却导致主体性削弱。从而失去了一部杰出作品应有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蓝棣之认为,所有这些正反经验都一再的证明:"文学的深度不是历史时间的分析深度,更不是意识形态的深度,而是人物形象的深度。文学只能从人来写历史,而不可用历史或政治结论或意识形态来扼杀了人"[4]
结 论
蓝棣之对症候式分析的优点与不足都相当自觉。他说: "我认为心理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补充。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肯定有助于揭示作品潜在的社会和意识含义。从这点上说, 文学作品的症候既是精神的、文本的, 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5]所以他自觉把症候式分析作为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的补充,通过透视"无意识", 更全面地把握意识。在长期漠视人的非理性存在, 长期压抑人的感性冲动的批评环境中,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无疑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总之,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丰富了文学研究方法, 深化了文学研究对"人"和人性的深层把握,值得文学研究界重视。
注释:
[1] 尹鸿.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20 世纪文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1
[3] 梁妍.深入到藝术创造的生动内核中去---蓝棣之谈文学的症候批评[N]北京: 中华读书报, 1999 - 5
[4]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1
[5] 梁妍.深入到艺术创造的生动内核中去---蓝棣之谈文学的症候批评[N]北京: 中华读书报, 1999 - 5
参考文献:
[1] 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 [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2]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3]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何璐 (1982年-) 女 湖北荆州人,现为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 症候式分析; 蓝棣之; 无意识
从80年代开始,蓝棣之尝试着对现代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做出有创新意义的解读,1998年他的症候式分析专著《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出版,收录了他对《子夜》、《为奴隶的母亲》、《家》等经典作品的独到分析。他用新颖的解剖视角使读者可以透过文本浅表的意识层深入到隐藏的无意识层,无形中改变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作品的常规理解。
(一)分析方法概述
"症候"本来是医学临床用语,指在疾病状态下病人的感受,只可通过问诊获得。而症候批评理论里的症候这个概念,直接来自于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 人除了浅表的显在意识之外, 还有深潜的无意识。后者虽然一般地不为人自知, 然而在事实上却往往更本质、更根本地决定着人的言谈行为, 更内在地制约、牵引着人的生命。神经病的症候,正像过失与梦,都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相当的关系。弗氏解释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方法,可以说就是症候批评。他仔细研究与某些经典艺术形象有关的"疑团",并且提醒说,这些疑团掩盖着对理解这件艺术品来说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蓝棣之颇为赞同的一个对他的症候式批评的描述,是80年代末期青年学者尹鸿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所做出的:"以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1]他强调: "只有经典作品才经得起症候式分析, 只有经典作品才值得症候式分析。因为一切无病呻吟之作都没有症候, 即使有症候, 也是假的。"[2 ] 所以, 只有动了真情的因病呻吟之作, 才会有作家与读者都往往视而不见的潜文本。它们正是蓝棣之要努力去发现的
(二)分析实例
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 正是以作品作为"症候", 通过分析作家的无意识趋向,在文本中发现"潜文本"。
1.以无意识解构显意识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的一个主要方法是: 寻找、发现作家或者人物的无意识趋向, 并以此解构他们的自以为是的显意识,在文本中发现"潜文本"。比如,在《骆驼祥子》中,蓝棣之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社会历史批评的新的心理阐释系统。通过文本细读和大量旁证草料的考订, 在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故事文本之外, 发现了一个无产者祥子在有产者老姑娘虎妞的诱惑、缠扰下, 全面腐蚀、堕落最后走向毁灭的"潜文本"。 尤其是他分析虎妞难产时, 祥子之所以不卖了洋车送虎妞进医院, 而听任巫婆装神弄鬼将虎妞折腾死, 是因为样子"在下意识里是想虎妞死的",所以"虎妞死后祥子并不悲伤"。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左翼文学中抨击典妻恶俗和封建压迫的代表性文本, 然而,蓝棣之在令人心碎的"典妻"的显在文本之外, 他发现了另一个潜在文本: "一个受尽丈夫蛮横待遇的妇女, 与一位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互相都有所留恋。最终被心怀妒意的刻毒的大老婆摧毁了。"这个潜在结构也许柔石本人也未必自觉。由此,小说生成了两种意义结构,并且两者都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合理性,但是放置在一起,却相互冲突甚至彼此颠覆。
最具有颠覆性和争议的是对柔石的《二月》的重新解读, 针对萧涧秋为什么就是不爱聪明、美丽的知识女性陶岚这个问题? 蓝棣之回答是: 因为萧涧秋在下意识里深深地爱上了七岁的采莲! 他就是因此才慢慢冷淡了对陶岚的爱。蓝棣之指出,萧涧秋在给校长的信中说,我们一踏进芙蓉镇就不自觉的落入了你妹妹的情网,同时也受了魔鬼的诱惑而同情于那位寡妇。过去把"魔鬼"忽略过去了。蓝棣之在分析时追问:这个"魔鬼"是什么人?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笔:毫无疑问他已同情于那位寡妇,而他已爱上了那位少女。可能过去不能相信一个27岁的成年男子会爱上一个7岁的女孩,但是故事的特殊性就是写27岁的男人爱上了7岁的的女孩而他自己不自觉。蓝棣之的这个看法,一开始似乎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可,因为这个看法太过极端了。但批评家不能将论证的新价值强加于作者和读者,必须赢得读者的信服和认可,这样就要依靠严密的论证以及接受者的沟通,而以往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往往是读了作品便轻易的做出评价,或是为了附和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没有深入的理解作品和作家。随着这类"奇谈怪论"被读者接受的多了,蓝棣之在文学批评界就奠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2.重新评价文学作品
症候式分析不仅能通过挖掘文本的潜在意识来使作品增值,亦可使作品减值。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除去特定时代和形势下的轰动效应为作品加上的不具备恒久美丽的光环。尤其是"文革"和"阶级斗争"等形势下赋予某些作品的溢美评论和宣传的不实之辞。蓝棣之在谈及自己的批评理论的时候,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了下面一席话:"在作品和下断语之间,应该有一个解释的环节,但我们相对忽略了。但当我们试图分析一些作品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逐步发现问题相当复杂:作品说了什么,一个故事下面还有没有另一个故事,哪是作者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哪是作家要掩饰的,哪是作家未意识到而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3]
蓝棣之在解读另一部左翼文学经典《子夜》的时候说,这是一部笨重的作品,那些体现"伟大主题"的章节都比较笨重枯燥,基本上都是为了表现某种概念而搜集堆砌的素材,缺乏潜在文本。蓝棣之进一步指出,《子夜》里最有艺术魅力的章节都是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对知识女性,洋场交际花和浮浪子弟的描写。《子夜》中的主题先行的缺陷使得作品成了一部充满了概念的高级社会学文献。追求伟大却缺乏思想力量;追求革命现实主义却导致主体性削弱。从而失去了一部杰出作品应有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蓝棣之认为,所有这些正反经验都一再的证明:"文学的深度不是历史时间的分析深度,更不是意识形态的深度,而是人物形象的深度。文学只能从人来写历史,而不可用历史或政治结论或意识形态来扼杀了人"[4]
结 论
蓝棣之对症候式分析的优点与不足都相当自觉。他说: "我认为心理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补充。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肯定有助于揭示作品潜在的社会和意识含义。从这点上说, 文学作品的症候既是精神的、文本的, 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5]所以他自觉把症候式分析作为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的补充,通过透视"无意识", 更全面地把握意识。在长期漠视人的非理性存在, 长期压抑人的感性冲动的批评环境中,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无疑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总之,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丰富了文学研究方法, 深化了文学研究对"人"和人性的深层把握,值得文学研究界重视。
注释:
[1] 尹鸿.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20 世纪文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1
[3] 梁妍.深入到藝术创造的生动内核中去---蓝棣之谈文学的症候批评[N]北京: 中华读书报, 1999 - 5
[4]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1
[5] 梁妍.深入到艺术创造的生动内核中去---蓝棣之谈文学的症候批评[N]北京: 中华读书报, 1999 - 5
参考文献:
[1] 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 [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2]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3]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何璐 (1982年-) 女 湖北荆州人,现为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