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理得真意 曳踵沿波见桃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意蕴。
  一、分析作品结构,树立思路意识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要求对作品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在分析中需要注意循“句”探“路”。阅读鉴赏散文时,抓住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清层次。比如中心句揭示题意;总起句领起一个或几个段落,提挈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连缀组织各个局部;照应句提示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前文和后文的关系。
  例如阅读2006年江苏高考题《一幅烟雨牛鹭图》,试题中问道: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可以看出这道题是从分析作品结构的角度来命题的。在分析问题时要关注结构和内容进行解答。根据分析概括每段段意,全文结构为“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具体描写白鹭——时装设计师等人对这幅图的感受——作者的抒情议论”。而题目中的第三段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了前两段的内容,又引发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从内容上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含的美。学生如果能理清全文的思路,就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二、探究作品题材,树立文本意识
  学生在阅读散文时,要从文本入手,根据不同题材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本,树立文本意识。散文具有形象神聚和抒情性强的基本特征。写人叙事类散文,侧重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学生要把握事物特征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写景抒情类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学生要从景和物的特点入手,把握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志趣。哲理类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讨论等表现手法,学生要通过深入分析把握作者蕴含在文中的哲理。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一幅烟雨牛鹭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在分析文本时,要从景入手,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景抒发了哪些情感。通过阅读,发现第一二两段中描写了静态的牛和动态的白鹭,写了牛和白鹭的和谐统一,为了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写躬耕文明的消逝,懷念和谐而古老的农耕文明。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麦天》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分析时要从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入手,深入思考写这些人和事的本质。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写了男人干农活的忙碌和辛苦,女人照顾男人的贴心,农家人的淳朴和鲜亮的生活。从题材入手,让学生了解分析文本的重点在何处,更好的理解文本。
  三、品味重要词句,树立赏析意识
  高考散文阅读中理解重要词句题占有很高的比例,同学要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品味重要词句,树立赏析意识。在分析时学生需要从具体语境入手,探讨其具体含义和表达艺术。
  首先,要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如果是词语,要分析词语的字面意和引申意。如果是句子,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再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结合语境,抓住词句的前后文,抓住词句的附加成分,抓住文中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或者论证的语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其次要注意从结构特点入手,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一般而言,这样的句子多位于段首段尾部分,其作用无非是总领下文、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等,再结合文章的主题就可以顺利理解。当然有些句子也要从全文的角度把握,不能仅仅分析所在的那段文本。
  另外还要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体会语句的丰富含义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主要适用于体会那些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的句子的含意。通过分析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概括划线句子的内容和情感,追寻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本意。
  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草堂诗魂》问“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从结构入手,这句话出现在文本的第二段的段尾,总结全段的作用。再分析修饰词“文化”,是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由此概括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是“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麦天》分析“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表达特色,这段话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我们从修辞(比拟)、感观(视、听、嗅觉)、色彩丰富(鲜红、黄亮亮、金灿灿)等角度赏析这段话,品味出关中人在麦天忙碌的农忙生活。再如《麦天》最后一题,联系全文谈谈对“鲜亮”“滋味”的理解,通过分析文本,字面意指的是农家人丰收后的喜悦的滋味,劳动生活使人们的生活鲜亮有滋味。再深入分析,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女看娘,娘追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相处和谐,都写出了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醇厚、和谐。
  四、把握作品主题,树立中心意识
  文章主题也就是作者通过写作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思想,学生要透过文章的文字,从字里行间中提炼出主题思想,掌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树立中心意识。
  学生把握作品主题时可以先拟出作品写出了哪几个层级,哪些人或事,哪些景,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分别是什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另外还要关注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类的文章作者会通过议论写出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态度;而抒情类的文章作者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态度。大多数散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的文字虽只占其中较少的篇幅,但这些文字却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观点态度。对纯粹的哲理散文与抒情散文要筛选出集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语段、句子。学生需要通过锻炼和思考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旨,在练习中不断地形成自己的分析方法,对散文主旨做到科学理解,正确掌握。
  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上善若水》最后一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该题很好地落实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本文有三个层级: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的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从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考虑,他们修建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由此引申为“做人做事”,可以从启迪做人角度考虑。这样从几个方面考虑,才能全面把握全文的主题。
  总之,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鉴赏中,从文章结构、不种题材、重要词句及手法、文章主旨入手,树立思路意识、文本意识、赏析意识、中心意识。真正做到分析透彻文本,披文入理得其文本精髓,沿着自己分析文本的轨迹,找到心中的“桃源”,提高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深入文章的心脏和中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无眠的诗人最是能体会夜的漫长。一张素琴,有月,有风,是否可以度过这孤寂的不眠之夜呢?身着一袭轻柔白衣的阮籍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呢?明月透过薄薄的帷帐,撇下朦胧的光色,恍惚了诗人的心情。清风如有意,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手中的琴声只剩下忧伤了吧,有一下,没一下,让夜更加的寂静了。是的,寂静,专属于夜的寂静,在寂静中生了寂寞,在寂寞里有了哀伤。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眠
离别是一个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主题,它牵动着古今中外多少人的心弦。因此它也成为古今诗人长咏不衰的重要内容。  离别本是伤感与无奈的,但有时这离别却又美得让人心醉。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离别诗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美”与“愁”完美的融合,不着痕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歌一开篇就用一种极其轻柔、和缓的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柔美的情境。接着,徐志摩在后面的三个诗节中运用了三个
素质教育理念下较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完善的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有助于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调动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可见,文体意识是读写技能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
笔者听过张玉新老师执教的三节语文课:《断魂枪》《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这三节课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明学情,抓细处,显本质。明学情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抓细处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精细性,显本质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讲《断魂枪》时,张老师采取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叙述《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