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净化繁杂的信息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进行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整合资源,促进中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环境;中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发展;方式方法
一、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學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习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习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习、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非常危险。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明等等。小环境主要是指与主体直接发生关系的环境,如家庭及其居住区、学校或工作单位等。大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条件、总背景。小环境中对青少年发展成长有特殊影响的就是家庭和学校。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初中阶段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探讨家庭环境对初中生个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甚至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除了要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重视家庭咨询或家庭干预工作,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父母提高与子女相处的内在质量,建立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最终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培养。
四、多观察了解学生
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敏锐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察觉学生行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的过程等所有方面,都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信箱里,老师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五、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强调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而教师关爱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在传授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热情、宽容、耐心的好老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
七、父母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增加沟通时间是保持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
八、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
九、协调多方资源开展教育教学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环境。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要适应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材,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与各级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在家庭和社区中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精心设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与家庭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孩子、家长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筑起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造就人才,立国兴邦;恶劣的社会环境,可以迫害人才,祸国殃民。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在家庭中,我们索取温暖、享受物质消费,而家庭在给予我们许多物质享受和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态度、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观等。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希望每个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一下自己是不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龙德宏.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
[2]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
(作者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关键词:环境;中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发展;方式方法
一、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學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习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习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习、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非常危险。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大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明等等。小环境主要是指与主体直接发生关系的环境,如家庭及其居住区、学校或工作单位等。大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条件、总背景。小环境中对青少年发展成长有特殊影响的就是家庭和学校。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初中阶段则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探讨家庭环境对初中生个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及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甚至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除了要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重视家庭咨询或家庭干预工作,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父母提高与子女相处的内在质量,建立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最终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培养。
四、多观察了解学生
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敏锐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察觉学生行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的过程等所有方面,都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信箱里,老师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五、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强调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而教师关爱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在传授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待学生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热情、宽容、耐心的好老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
七、父母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增加沟通时间是保持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
八、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
九、协调多方资源开展教育教学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环境。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要适应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材,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与各级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在家庭和社区中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精心设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与家庭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孩子、家长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筑起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造就人才,立国兴邦;恶劣的社会环境,可以迫害人才,祸国殃民。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在家庭中,我们索取温暖、享受物质消费,而家庭在给予我们许多物质享受和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态度、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观等。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希望每个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一下自己是不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龙德宏.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
[2]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
(作者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