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可见,建班育人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班级建设是学生得以成长的重要途经。
班级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班级成员在不断的分化与整合、冲突与包容中形成的组织。
这个组织需要不停地完善、发展、成熟,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成为学生获得养料和阳光的生态系统。为此,笔者以现代班级为蓝本,着力于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构,开发班级资源,以班级岗位创建为抓手,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参与班级建设,从而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满足学生需求,立足班级建设——岗位建设的缘起
新生入学教育时选举临时班委,同样有游泳特长的两位同学中学,A以高票当选体育委员,而B落选。开学后的课间操,A在管理未遵守队列纪律的B同学,受到B同学的怨怼。B抱怨:“我们是一个团队,他凭什么这么凶的说我,我不服。而且我提出一些整队的意见,他从来不听,我也不想听他的。”
以上案例发生在班级成立伊始。作为中预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有不同的学习和家庭背景。在入學教育之初,征询学生意见,决定成立临时班委,由学生自荐或他荐候选人,根据竞选发言投票产生。临时班委和班主任协同配合,发挥了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与此同时,大量问题也相应产生,临时班委成员因能力不够、方法不好等不被认可,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希望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中来,更有很多学生对班级事务缺少热情,认为这是班干部的事情。由此,笔者认为,班级干部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班级管理的模式需要突破。
《建设现代型班级》提出,班级组织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为:班级初期——松散体,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权威管理;班级中期——班集体,以“班干部”为中心的精英管理;班级后期——班级团体,以“班级会议”为中心的民主管理。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从班主任角度,希望班级能从初期开始向中期良好过渡,激发学生对于班级的认同感,参与班级活动与事务的内在动力。在家校沟通中,更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与人交往、处理事务、开展活动、参与竞赛等能力,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得以锻炼。
因此,在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面的共同需求之下,借由学校改选新一届班委的契机,笔者经过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决定采用班级岗位建设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班级建设的需要。
二、因人定岗,岗位轮换——岗位建设的实施
1.岗位设计、定人定职
在本次的岗位建设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先是对原有班级岗位的评价中筛选出可以保留的岗位,同时又根据班级需要明确新的岗位名称;接着,根据个人需求确立岗位,并对个人岗位进行归类;最后,确定岗位后,进行班级岗位的整合。学生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对传统的班级岗位进行新的命名,既新颖又明确。具体表格如下:
2.实施运作、定责评议
实施阶段由班级临时班委会进行动员宣传,张贴班级岗位结构图。在岗位竞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想要竞选的岗位设计了竞选小报、制作了竞选PPT、写好竞选宣言。在竞选小报张贴处,提前两周开放了“手动点赞”环节。正式竞选在竞选演讲之后,由同学与任课老师共同进行投票。即使落选的同学,同样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第二志愿岗位竞选。最终确定班级岗位名单。
班级岗位确定之后,召开班级会议,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制度建设。首先是岗位工作实施细则,具体为工作内容、时间及工作保障。然后在班级公共平台上进行意见征询,补充完善岗位细则。于此,设置出《班级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实施细则》。同时,确定岗位评价周期,根据班级中不同的问题:比如工作强度的不同,工作责任心的不同等,确定岗位评价原则。并给出保障条例和处罚条例。最后,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以及个人的发展情况,确定班级岗位的轮换制度,以保证学生个体的发展均衡。
三、学生成长,班级发展——岗位建设的效果:
岗位调整之后,B同学在新一轮竞选中仍未竞选上体育委员,但是在保障部中,他主动申报班级公物管理的职位。他的岗位职责条例主要内容为:1、制作班级保修册,每日关注留言;2、公共物品发生损坏,及时保修维护;3、对于经常损坏的物品,制作标语提醒同学爱护。B同学不仅热心帮助同学,还对班级公共物品的管理做到尽职尽责。在期末的时候,他被同学推选为学期优秀个人。
由此,班级岗位建设的意义在于:
首先,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意识,个体价值得以实现。专人专岗,人人都能用个体能力为班级做出了贡献。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岗位责任感提升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规意识。
其次,突出班级建设中学生主体地位,责任意识得以增强。对于班集体而言,全新的岗位设置给予了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岗位选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把“为班级做点什么”当成自我参与的重心,也对班级有了归属,为班级分担的责任意识大大强化。
最后,发展了班级“育人”的真正价值,班级得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利用班主任开发的公共资源,得以施展自身能力,奉献自我力量,价值感、认同感、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得以提升,班级就是真正的育人场域,一个有独立性、凝聚力,创新和竞争意识的良好“生态系统”怎么不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呢?!
四、岗位设置调整后的思考
“班级的事有人做”是岗位建设中“成事”目标的体现;除了“成事”,岗位建设还要“成人”,即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学生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从“量变”达到“质变”。
当然,班级岗位建设中还有一些亟待完善之处,诸如,班级岗位是不是能突破事务性而进入到真正基于学生需求,不同学生如何在岗位轮换中得以取长补短,班级岗位的评价机制如何与岗位培训相结合,这些还是亟待通过思考得以完善的命题。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班主任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班级制度的实践中,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发展学生相互合作和学习的能力,在岗位锻炼中促进学生间相互理解、适应的能力,成就班级更成就学生的未来。
班级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班级成员在不断的分化与整合、冲突与包容中形成的组织。
这个组织需要不停地完善、发展、成熟,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成为学生获得养料和阳光的生态系统。为此,笔者以现代班级为蓝本,着力于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构,开发班级资源,以班级岗位创建为抓手,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参与班级建设,从而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满足学生需求,立足班级建设——岗位建设的缘起
新生入学教育时选举临时班委,同样有游泳特长的两位同学中学,A以高票当选体育委员,而B落选。开学后的课间操,A在管理未遵守队列纪律的B同学,受到B同学的怨怼。B抱怨:“我们是一个团队,他凭什么这么凶的说我,我不服。而且我提出一些整队的意见,他从来不听,我也不想听他的。”
以上案例发生在班级成立伊始。作为中预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有不同的学习和家庭背景。在入學教育之初,征询学生意见,决定成立临时班委,由学生自荐或他荐候选人,根据竞选发言投票产生。临时班委和班主任协同配合,发挥了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与此同时,大量问题也相应产生,临时班委成员因能力不够、方法不好等不被认可,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希望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中来,更有很多学生对班级事务缺少热情,认为这是班干部的事情。由此,笔者认为,班级干部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班级管理的模式需要突破。
《建设现代型班级》提出,班级组织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为:班级初期——松散体,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权威管理;班级中期——班集体,以“班干部”为中心的精英管理;班级后期——班级团体,以“班级会议”为中心的民主管理。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从班主任角度,希望班级能从初期开始向中期良好过渡,激发学生对于班级的认同感,参与班级活动与事务的内在动力。在家校沟通中,更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与人交往、处理事务、开展活动、参与竞赛等能力,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得以锻炼。
因此,在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面的共同需求之下,借由学校改选新一届班委的契机,笔者经过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决定采用班级岗位建设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班级建设的需要。
二、因人定岗,岗位轮换——岗位建设的实施
1.岗位设计、定人定职
在本次的岗位建设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先是对原有班级岗位的评价中筛选出可以保留的岗位,同时又根据班级需要明确新的岗位名称;接着,根据个人需求确立岗位,并对个人岗位进行归类;最后,确定岗位后,进行班级岗位的整合。学生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对传统的班级岗位进行新的命名,既新颖又明确。具体表格如下:
2.实施运作、定责评议
实施阶段由班级临时班委会进行动员宣传,张贴班级岗位结构图。在岗位竞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想要竞选的岗位设计了竞选小报、制作了竞选PPT、写好竞选宣言。在竞选小报张贴处,提前两周开放了“手动点赞”环节。正式竞选在竞选演讲之后,由同学与任课老师共同进行投票。即使落选的同学,同样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第二志愿岗位竞选。最终确定班级岗位名单。
班级岗位确定之后,召开班级会议,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制度建设。首先是岗位工作实施细则,具体为工作内容、时间及工作保障。然后在班级公共平台上进行意见征询,补充完善岗位细则。于此,设置出《班级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实施细则》。同时,确定岗位评价周期,根据班级中不同的问题:比如工作强度的不同,工作责任心的不同等,确定岗位评价原则。并给出保障条例和处罚条例。最后,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以及个人的发展情况,确定班级岗位的轮换制度,以保证学生个体的发展均衡。
三、学生成长,班级发展——岗位建设的效果:
岗位调整之后,B同学在新一轮竞选中仍未竞选上体育委员,但是在保障部中,他主动申报班级公物管理的职位。他的岗位职责条例主要内容为:1、制作班级保修册,每日关注留言;2、公共物品发生损坏,及时保修维护;3、对于经常损坏的物品,制作标语提醒同学爱护。B同学不仅热心帮助同学,还对班级公共物品的管理做到尽职尽责。在期末的时候,他被同学推选为学期优秀个人。
由此,班级岗位建设的意义在于:
首先,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意识,个体价值得以实现。专人专岗,人人都能用个体能力为班级做出了贡献。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岗位责任感提升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规意识。
其次,突出班级建设中学生主体地位,责任意识得以增强。对于班集体而言,全新的岗位设置给予了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岗位选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把“为班级做点什么”当成自我参与的重心,也对班级有了归属,为班级分担的责任意识大大强化。
最后,发展了班级“育人”的真正价值,班级得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利用班主任开发的公共资源,得以施展自身能力,奉献自我力量,价值感、认同感、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得以提升,班级就是真正的育人场域,一个有独立性、凝聚力,创新和竞争意识的良好“生态系统”怎么不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呢?!
四、岗位设置调整后的思考
“班级的事有人做”是岗位建设中“成事”目标的体现;除了“成事”,岗位建设还要“成人”,即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学生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从“量变”达到“质变”。
当然,班级岗位建设中还有一些亟待完善之处,诸如,班级岗位是不是能突破事务性而进入到真正基于学生需求,不同学生如何在岗位轮换中得以取长补短,班级岗位的评价机制如何与岗位培训相结合,这些还是亟待通过思考得以完善的命题。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班主任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班级制度的实践中,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发展学生相互合作和学习的能力,在岗位锻炼中促进学生间相互理解、适应的能力,成就班级更成就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