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要善于记住对方的名字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住对方的名字是赢得交际的第一回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善于记对方的名字,以至于交际中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不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名字是一个人的代称,当两人相互认识时,姓名对对方而言则代表一切。记住人家的名字等于记住了这个人,显示你对对方的尊重。美国交际学家戴尔·卡耐基告诫我们,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说:“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
  因此,能够热情地叫出对方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一见如故,从而产生好感。否则,即使有过交往的朋友也会生疏起来,从而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要在交际中轻松地记住对方的名字,以下技巧需要掌握。
  
   1.再重复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多湖辉在他的《攻心致胜术》里提出:想记住对方的名字,在谈话当中要尽量称呼对方的名字,而且在谈话中要一再使用对方的全名。
  每当我们新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对需要记住的姓名,重复、反复提及对方的名字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你就有更多的机会把这个名字锁进记忆中,尽管你是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初次见面被告知姓名时,最好自己重复一遍,如果对方的名字你没听清楚,你必须请他再说一遍;如果他的名字很特别,你可以问“怎么写?”然后,在彼此的交谈中,一再地重复对方的名字,将名字与其表情、身材、面貌特征,一起印在脑海中。这样一再地重复对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输入自己的耳朵,便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记住别人的名字。
  
  2.巧分解
  在记忆别人名字的时候,可以请对方把名字一字一字地分别解析一下以加深印象。如,有个小伙子这样介绍自己:“我叫张来富,父亲给我起这个名字,大概希望我给家里带来财富,但遗憾得很,到现在我还很穷。”这样在别人分析式的介绍之后,再加上自己默默的重复,用心将这些信息全部记在脑海里。再遇见对方的时候,就不难叫不出对方的名字。
  
  3.抓特征
  初次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人的整体印象上,应该试着找出这张独一无二的脸上的某些特征,把姓名脸谱化或将其自身形象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将对方的特征与姓名一起输入大脑。比如,你认识了一个叫鲍勃的人。他碰巧是个秃顶,还是个大个子。你可以把他认作“大秃鲍勃”!
  
  4.善联想
  我们在记忆别人名字的时候,制造一些带趣味性的联想加强记忆,以便事后能想起这条重要的信息。即把对方的名字与某些事物或熟悉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等关联起来。这样记忆的结果,速度快,而且不容易忘。
  
  5.深交谈
   深入交谈可以强化记忆,它是帮助自己记忆别人名字的好办法。因为你能搜集到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与对方产生关联,就越容易记住对方的名字。
  
  6.换名片
  与一位初次见面者相识,我们通常会交换名片。当你向别人递出名片时,出于礼貌,对方也会给你名片。当你接到别人的名片时,千万不要草草一看了事,一定要把他的名字读一遍,并应注视着对方的面孔,记下他的名字。然后在以后的交谈中,重复使用。这样,有助于在下一次见面时能够顺利地叫出他的名字,从而给对方一份亲切感。晚上入睡之前,再将当天所交换过的名片或通讯地址,拿出来看一遍,回忆交换名片的情景,并将名片分类整理;或把新结识的人的姓名及时记在通讯录上经常翻阅。这样,结识的朋友就不容易忘记了。
   只要有可能,刚听到某人名字的几秒钟内就应该尝试加强记忆。把别人的名字只听过一遍就牢牢地记住,并且在谈话中反复使用,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交际取得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记住别人的名字,并不需要特别的才能。其方法因人而异,但用心是记忆别人名字的最佳秘诀。
  编辑:霍瑞珍
其他文献
职业倦怠是指社会从业人员因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的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症状,是一种消极的从业体验。这种消极的从业体验会导致个体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
闯了交通道路中的“红线”,只要被发现,定罚无疑。可闯了农田、耕地保护中的“红线”,被罚、被扣的现象却十分鲜见。有谁听说过某某官儿是因为违反农田保护政策而被贬了职、罢了官儿的,这大概正是这条“红线”屡屡被闯的重要缘由。  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降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而且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中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为了使能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高校部积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