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欺凌是校园内常见的攻击行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文章从校园欺凌的表现、原因、危害和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校园欺凌的研究和干预有所帮助。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长的地方,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值得留恋的,校园这方净土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
第一,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具体有以下几类:1.身体欺凌。以一种不当的攻击性方式反复地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触碰、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等。2.语言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指责、嘲笑别人、写侮辱性的文字、语言攻击或侮辱其人格,中伤、讥讽、贬抑评论他人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家人或其他等。3.社交欺凌。人际互动中的抗拒、排挤与孤立。分派系结党:孤立、诬陷或排挤某人。还有同伴间的情绪虐待如冷暴力。恐吓、威迫某人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某人跟随命令。当众给某人难堪等。4.网络欺凌。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利用网络造谣、传播消极谣言。
第二,校园欺凌的原因:
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害者弱小。为什么在大学校园以及周边地区很少发生针对学生的欺凌行为呢?为什么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学生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大学生具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中小学生在身体上与成年人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使他们成为欺凌行为的首选目标。其次,社会欺凌文化引发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近几年来社会欺凌文化的泛滥显然成为引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欺凌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电视节目不但宣扬哥儿们义气,而且有过多的殴斗场面,这些场面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欺凌的心理,使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沉溺于通过侵害在校学生来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当中。这些青少年成为这种欺凌文化的直接受害者,而在校学生又成为这种欺凌文化的间接受害者。再次,法律没有被充分认可也导致了校园欺凌的频频发生。侵害弱者是人类的天性,而社会道德的演化和法律的完善会制约、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性,使人类得以逐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在这一进程中,法律显然因为其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而具有更强的作用。但很多人还缺少法律观念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实施侵害的青少年、老师和受到伤害的学生。而这种社会背景就导致弱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的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第三,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同时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形成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具体而言: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對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3、破坏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欺凌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第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1、家庭教育与预防。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在确属孩子受到欺凌时,家长一定要冷静处理,如果事情在孩子的能力处理范围之内,应当教会孩子自尊和自我保护,锻炼自身的强大,不能一味柔弱怕事,不能一味的忍受欺负,要学会反抗,必要时报告老师,寻求老师帮助。如果事情超出了孩子自身能力所能处理的范围,家长一定要和学校、老师沟通,及时反映孩子所遭受的问题,要求学校和老师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与预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从大的方面来言,学校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和老师,要密切注意在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多多深入到班级,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状态,遇到学生厌学、胆小怕事、同学纠纷、情绪变化异常等情况,或接到学生的反映、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及时、有效处理,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出现欺凌苗头的一定的进行打压、批评教育,必要时沟通家长共同处理。
3、社会教育与预防。学校欺凌的防治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岗位安全职责,落实资金、资源情况。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和预警公告,督促中小学安全教育、安全风险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发生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的事件,要从有利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的立场出发,理智、冷静的处理和看待争端,避免情绪化宣泄和媒体的过度曝光,对欺凌者,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对于受欺凌者,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学校作为在校学生的监督管理、监护主体,不能置身事外,而是作为责任方,要认真组织实施事件调查、善后处理和追究工作。
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我们都有孩子,我们的孩子们也会有孩子,我们应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出发,有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在当今青少年人生最重要转折点这个关键性阶段,随时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我们更有义务维护校园平安,让青少年能拥有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安心无忧的接受教育。学生也应提高自身良好素质,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朱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2]黄娟.校园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学术研究,2014年底8期.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长的地方,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值得留恋的,校园这方净土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
第一,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具体有以下几类:1.身体欺凌。以一种不当的攻击性方式反复地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触碰、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等。2.语言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指责、嘲笑别人、写侮辱性的文字、语言攻击或侮辱其人格,中伤、讥讽、贬抑评论他人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家人或其他等。3.社交欺凌。人际互动中的抗拒、排挤与孤立。分派系结党:孤立、诬陷或排挤某人。还有同伴间的情绪虐待如冷暴力。恐吓、威迫某人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某人跟随命令。当众给某人难堪等。4.网络欺凌。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利用网络造谣、传播消极谣言。
第二,校园欺凌的原因:
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害者弱小。为什么在大学校园以及周边地区很少发生针对学生的欺凌行为呢?为什么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学生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大学生具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中小学生在身体上与成年人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使他们成为欺凌行为的首选目标。其次,社会欺凌文化引发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近几年来社会欺凌文化的泛滥显然成为引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欺凌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电视节目不但宣扬哥儿们义气,而且有过多的殴斗场面,这些场面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欺凌的心理,使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沉溺于通过侵害在校学生来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当中。这些青少年成为这种欺凌文化的直接受害者,而在校学生又成为这种欺凌文化的间接受害者。再次,法律没有被充分认可也导致了校园欺凌的频频发生。侵害弱者是人类的天性,而社会道德的演化和法律的完善会制约、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性,使人类得以逐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在这一进程中,法律显然因为其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而具有更强的作用。但很多人还缺少法律观念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实施侵害的青少年、老师和受到伤害的学生。而这种社会背景就导致弱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的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第三,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同时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形成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具体而言: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對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3、破坏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欺凌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第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1、家庭教育与预防。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在确属孩子受到欺凌时,家长一定要冷静处理,如果事情在孩子的能力处理范围之内,应当教会孩子自尊和自我保护,锻炼自身的强大,不能一味柔弱怕事,不能一味的忍受欺负,要学会反抗,必要时报告老师,寻求老师帮助。如果事情超出了孩子自身能力所能处理的范围,家长一定要和学校、老师沟通,及时反映孩子所遭受的问题,要求学校和老师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与预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从大的方面来言,学校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和老师,要密切注意在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多多深入到班级,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状态,遇到学生厌学、胆小怕事、同学纠纷、情绪变化异常等情况,或接到学生的反映、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及时、有效处理,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出现欺凌苗头的一定的进行打压、批评教育,必要时沟通家长共同处理。
3、社会教育与预防。学校欺凌的防治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岗位安全职责,落实资金、资源情况。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和预警公告,督促中小学安全教育、安全风险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发生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的事件,要从有利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的立场出发,理智、冷静的处理和看待争端,避免情绪化宣泄和媒体的过度曝光,对欺凌者,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对于受欺凌者,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学校作为在校学生的监督管理、监护主体,不能置身事外,而是作为责任方,要认真组织实施事件调查、善后处理和追究工作。
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我们都有孩子,我们的孩子们也会有孩子,我们应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出发,有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在当今青少年人生最重要转折点这个关键性阶段,随时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我们更有义务维护校园平安,让青少年能拥有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安心无忧的接受教育。学生也应提高自身良好素质,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朱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2]黄娟.校园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学术研究,2014年底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