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来朝——台北故宫藏职贡图题材的国家排序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权力更迭频繁,文化上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江左政权与北族南夷的交流并未因政权的更替而出现中断。相反,他们之间互动频频,交往程度超乎想象。最能体现南朝与周边国家、部族互动关系的形象材料莫过于《职贡图》。而最为著名的《职贡图》又莫过于传为梁元帝萧绎模本的旧藏南京博物院宋本,此本为学界所熟知[1]。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阎立本绘《王会图》和南唐顾德谦摹本《梁元帝蕃客入朝图》,或许是另外类似的传摹本,值得进一步关注。
其他文献
城四家子辽金城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2013~2014年,在城内中轴线上的一处建筑台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带有墨书文字的瓦片40余件,瓦上的文字书写于绿釉筒瓦内表面,记录了佛教信徒的"施瓦"情况。通过对文字内容的初步研究,可以推断使用这些文字瓦的建筑的性质为佛教寺院,所处年代为辽代晚期,并对施瓦者身份、施瓦缘由、施瓦数量、施瓦时间等当时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城四家子城址的宗教影响力,表明其很可能是当时东北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地区。同时,文字瓦中关于中央职官尤其军事部门官员的施瓦记录
有銎石锤斧是先秦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1]且造型特征鲜明的一种石制工具,形似锤,体厚重;一端无刃,可用于锤击,另一端有刃,可用于砍伐等,中有圆形或椭圆形銎孔以纳柄。相对于安装的柄部而言,有的刃部呈横向垂直,有的刃部呈纵向平行。据此,可将有銎石锤斧划分为横刃和纵刃两大类,其中纵刃石锤斧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分布地域广[2]。
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了一件铜盨,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此盨盖已失,直口,腹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腹较浅,平底,四蹄足,足内侧有浅凹槽,断面呈半圆形。腹部饰瓦纹。口长22、口宽16.5、高16.7厘米(封二∶1)。从X-ray探伤影像来看(图一),此盨铸造精良,无修复痕迹,垫片分布均匀合理,铭文字口清晰润朗,是为真器。内底铸有铭文10行51字(封二∶2;图二)。现隶写如下。
南阳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上鄀太子平侯匜,系2012年被盗自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饷铺墓地,后被公安机关收缴,于同年入藏该馆。鉴于此匜新见,也未见有同铭器著录,且对鄀国历史与地理研究颇有价值,故予以介绍,并作初步研究。拟在此基础上,对鄀国史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赫连山、赫连简墓志2014年出土于山西太原,于《文物》2019年第5期刊布发掘简报[1]。据《简报》介绍,两方墓志皆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赫连山墓志盖顶有3行阳刻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2竖行,行22字,计471字(图一)。赫连简墓志盖顶同样有3行阳刻篆书,文作"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3竖行,行23字,计482字(图二)。《简报》对两方墓志的释录及断句有可商处,今据拓片予以校补。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6件图档系咸丰帝定陵地宫烫样设计图。通过对定陵工程档案的梳理,结合其他相关图档可知,作为样式雷图档中的建筑烫样设计图的孤例,这一组图档是在特殊背景下,针对变革性的复杂建筑结构而专门制作烫样并因此绘制的。该图档反映了样式房匠人之间通用的图学语言。本文通过对图档的解析,揭示了可逐层拆装"揭看"的定陵地宫烫样背后的设计意匠。
2017年3~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保护工作,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河南省宝丰县杨庄镇小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发现一批仰韶、二里头、殷墟、汉唐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的一座唐代墓葬(编号M1)保存较为完好,出土的金银器及金银饰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配合河南省郑州市在西太康路中段北侧、彭公祠街东侧、人民公园南侧的基本建设(图一),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后,2012年8~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范围内的古代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商代二里岗期、晚商时期及宋代遗存。现将其中4座晚商时期的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2009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关林大道南侧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小型唐墓(图一),此墓编号为C7M5657(以下简称M5657),保存完好,出土了较多随葬器物,以三彩器为主。现将此墓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M5657为竖穴土洞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80°。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偏东,因被污水管道叠压,未全部发掘,根据钻探,墓道长2.5、宽0.8米。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瓷800余件,均入藏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其中部分明清时期青花瓷[1]与彩瓷[2]已做过介绍,本文新选介的10件藏瓷,时代涵盖唐、宋、元、明、清,对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1.唐代黑釉剪纸漏花执壶(藏品编号1-356)杯式口内敛,圆唇,束颈短粗,鼓肩,长腹,平底,条形把手上附泥条,颈肩部另附双条形系,管状流粗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