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主抓了一起官场腐败案。
这起腐败案是由一起刑事案件牵连出来的。这一年,大清官场爆出了一条特大新闻:山东兖州滋阳县的县长陈时在自己的办公楼内上吊自杀。
官员自杀历来就是官场最敏感的话题。所以,这起案件很快就惊动了乾隆皇帝。乾隆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一定要将这起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很快,成立了由山东巡抚玉德为组长的专案组,负责调查陈时自杀一案。通过调阅材料和走访群众,专案组了解到,陈时是云南人,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官场,是1794年来到滋阳上任的。也就是说,陈县长上任仅仅一年就出了问题。
本案的关键是,身为一县之长,陈时为什么要上吊呢?是情杀?是他杀?还是谋财害命?抑或其他?
不妨先曝光一下陈时的真正死因:兖沂地区水利厅厅长(兖沂曹道员)德明要去省城办事,派秘书陈锦向陈时传话,说厅长去省城开会,你给准备三辆马车。那陈锦仗着是厅长的秘书,说话口气硬得很。陈时好歹也是一县之长,哪受得了一个厅长秘书的颐指气使,一气之下就上吊自杀了。
在调查报告上,山东巡抚玉德给出的结论是陈时“畏罪自缢”。显然这是在掩盖某种真相,而且没有说服力。人家好好的,为什么要畏罪自缢?很明显,陈时是死于官场腐败。
为什么要这么定论呢?看看清朝的机构设置就知道了。
兖沂曹道员的办公地点设在兖州,而且德明厅长也压根就不是陈时的顶头上司。两人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德明凭什么要陈时出车?陈时即使拒绝,也是理直气壮的,根本用不着担心得罪德明,何来“畏罪”之说?而且从级别上来说,陈时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七品县官,陈锦只不过是厅长的一个小秘书,陈时完全可以不睬陈锦,怎么会因此而轻生呢?陈时自杀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羞于启齿的内幕,这起案件的幕后推手到底又是谁呢?
作为主政山东的巡抚玉德,当然不想自己治下出现见不得光的腐败案件。所以,在乾隆亲自批示之后,玉德抱着侥幸的心里,跟上司乾隆玩起了躲猫猫。但是,这样的恶性事件是瞒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的,很快,有个叫张晋的不平人将事情的真相通过各种关系密报了乾隆。
见下属欺瞒自己,掩盖真相,乾隆拍案而起,这还了得!一月之内乾隆接连做了三次批示,追问案件的进展情况。在顶头上司的强大压力之下,玉德不得不很不情愿地向乾隆汇报对当事人的处分情况:“德明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陈锦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这种走过场的处理结果让乾隆更加恼火,认为玉德的处理“所办大错”。与此同时,乾隆还给玉德写了一封信,其大意是,德明不过一厅级干部,上趟省城竟要三辆马车,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如果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今后还怎么整肃大清官场?还是让朕给你们定夺吧,德明改为死缓(绞监候),陈锦立即执行死刑(斩监侯),以儆效尤。
随即,借陈时案件,乾隆颁发了一道谕旨,训诫大清官员:你们不要以为朕马上要退居二线,不把我放在眼里,即使是我儿子当皇帝,我也照样有办法收拾你们。“陈时自杀案”我要亲自抓,你们不要跟我打马虎眼。
随后,乾隆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玉德“办理此案意有宽纵”。玉德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庇护下属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玉德本人与此案也脱不了干系。德明找陈时要三辆马车上省城,一定是去找玉德行贿的,那几个大马车里,装的一定是准备送给玉德的古董珍玩。
所以,乾隆给玉德施加了压力——你还是老老实实给我把问题交代清楚了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要是让我查出来,就有你好看的。
乾隆的压力让玉德架不住了。于是,玉德向乾隆递交了一份报告,称自己“初任封疆,不谙世理”,请求乾隆处分自己。同时,为了转移乾隆的视线,玉德还讨好说山东海盗猖獗,希望自己能“亲率官兵缉拿海盗”,以将功赎罪。
玉德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让乾隆更觉得玉德是做贼心虚。在玉德的请罪报告上,乾隆批示“所奏殊属错谬”。你玉德也是一名老干部,怎么说是没有经验呢?至于海盗,就不劳你操心了,还是老老实实地把这件案子查清楚吧。最后,乾隆警告玉德,这件案子朕要一抓到底,如果发现你还在忽悠朕,那就直接把德明押到京城,朕亲自审问他,一旦查出事情,不论是谁,绝不姑息。
乾隆的最后通牒让玉德感到刀锋的凉气划过颈脖。看来,乾隆这回是动了真格,再玩下去,就是自掘坟墓了。权衡再三之后,玉德老老实实地向乾隆汇报:“讯之德明,供曾倍带如意、朝珠、蟒袍等件,送巡抚司道之用,因未经用去,现蒙抄出。”玉德终于说出了实情,那德明果然是带着金银珠宝上省城活动来了,只可惜东西还没有送出去,就发生了“陈时自杀案”,现在这些东西都被抄了出来,就等着皇上您定夺吧。
其实案件的真相早在乾隆的意料之中,作为最高领导,乾隆对自己治下的官场还是比较了解的,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早已是官场潜规则了。但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该表态还是要表态,且不管它的效果如何。所以,在结案之后,乾隆就召开了一次总结会,在会上,他感慨地说:“此外未经破露者,自更不少。”——你们这些省部级的高官,如果都能洁身自好,就不会发生此类悲剧。
由此可见各省馈遗之风并未禁绝,本案由我亲自督办,玉德才不敢隐瞒。至于那些没有被查出的案件,肯定不在少数!
乾隆的眼睛直盯着自己的下属,却没有反省自己。吏治的腐败,其根源还在乾隆这里。
所以,这起案件之后,大清官场依然腐败盛行,并未因为乾隆主抓过一起案件而有所改观。
这起腐败案是由一起刑事案件牵连出来的。这一年,大清官场爆出了一条特大新闻:山东兖州滋阳县的县长陈时在自己的办公楼内上吊自杀。
官员自杀历来就是官场最敏感的话题。所以,这起案件很快就惊动了乾隆皇帝。乾隆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一定要将这起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很快,成立了由山东巡抚玉德为组长的专案组,负责调查陈时自杀一案。通过调阅材料和走访群众,专案组了解到,陈时是云南人,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官场,是1794年来到滋阳上任的。也就是说,陈县长上任仅仅一年就出了问题。
本案的关键是,身为一县之长,陈时为什么要上吊呢?是情杀?是他杀?还是谋财害命?抑或其他?
不妨先曝光一下陈时的真正死因:兖沂地区水利厅厅长(兖沂曹道员)德明要去省城办事,派秘书陈锦向陈时传话,说厅长去省城开会,你给准备三辆马车。那陈锦仗着是厅长的秘书,说话口气硬得很。陈时好歹也是一县之长,哪受得了一个厅长秘书的颐指气使,一气之下就上吊自杀了。
在调查报告上,山东巡抚玉德给出的结论是陈时“畏罪自缢”。显然这是在掩盖某种真相,而且没有说服力。人家好好的,为什么要畏罪自缢?很明显,陈时是死于官场腐败。
为什么要这么定论呢?看看清朝的机构设置就知道了。
兖沂曹道员的办公地点设在兖州,而且德明厅长也压根就不是陈时的顶头上司。两人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德明凭什么要陈时出车?陈时即使拒绝,也是理直气壮的,根本用不着担心得罪德明,何来“畏罪”之说?而且从级别上来说,陈时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七品县官,陈锦只不过是厅长的一个小秘书,陈时完全可以不睬陈锦,怎么会因此而轻生呢?陈时自杀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羞于启齿的内幕,这起案件的幕后推手到底又是谁呢?
作为主政山东的巡抚玉德,当然不想自己治下出现见不得光的腐败案件。所以,在乾隆亲自批示之后,玉德抱着侥幸的心里,跟上司乾隆玩起了躲猫猫。但是,这样的恶性事件是瞒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的,很快,有个叫张晋的不平人将事情的真相通过各种关系密报了乾隆。
见下属欺瞒自己,掩盖真相,乾隆拍案而起,这还了得!一月之内乾隆接连做了三次批示,追问案件的进展情况。在顶头上司的强大压力之下,玉德不得不很不情愿地向乾隆汇报对当事人的处分情况:“德明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陈锦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这种走过场的处理结果让乾隆更加恼火,认为玉德的处理“所办大错”。与此同时,乾隆还给玉德写了一封信,其大意是,德明不过一厅级干部,上趟省城竟要三辆马车,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如果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今后还怎么整肃大清官场?还是让朕给你们定夺吧,德明改为死缓(绞监候),陈锦立即执行死刑(斩监侯),以儆效尤。
随即,借陈时案件,乾隆颁发了一道谕旨,训诫大清官员:你们不要以为朕马上要退居二线,不把我放在眼里,即使是我儿子当皇帝,我也照样有办法收拾你们。“陈时自杀案”我要亲自抓,你们不要跟我打马虎眼。
随后,乾隆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玉德“办理此案意有宽纵”。玉德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庇护下属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玉德本人与此案也脱不了干系。德明找陈时要三辆马车上省城,一定是去找玉德行贿的,那几个大马车里,装的一定是准备送给玉德的古董珍玩。
所以,乾隆给玉德施加了压力——你还是老老实实给我把问题交代清楚了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要是让我查出来,就有你好看的。
乾隆的压力让玉德架不住了。于是,玉德向乾隆递交了一份报告,称自己“初任封疆,不谙世理”,请求乾隆处分自己。同时,为了转移乾隆的视线,玉德还讨好说山东海盗猖獗,希望自己能“亲率官兵缉拿海盗”,以将功赎罪。
玉德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让乾隆更觉得玉德是做贼心虚。在玉德的请罪报告上,乾隆批示“所奏殊属错谬”。你玉德也是一名老干部,怎么说是没有经验呢?至于海盗,就不劳你操心了,还是老老实实地把这件案子查清楚吧。最后,乾隆警告玉德,这件案子朕要一抓到底,如果发现你还在忽悠朕,那就直接把德明押到京城,朕亲自审问他,一旦查出事情,不论是谁,绝不姑息。
乾隆的最后通牒让玉德感到刀锋的凉气划过颈脖。看来,乾隆这回是动了真格,再玩下去,就是自掘坟墓了。权衡再三之后,玉德老老实实地向乾隆汇报:“讯之德明,供曾倍带如意、朝珠、蟒袍等件,送巡抚司道之用,因未经用去,现蒙抄出。”玉德终于说出了实情,那德明果然是带着金银珠宝上省城活动来了,只可惜东西还没有送出去,就发生了“陈时自杀案”,现在这些东西都被抄了出来,就等着皇上您定夺吧。
其实案件的真相早在乾隆的意料之中,作为最高领导,乾隆对自己治下的官场还是比较了解的,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早已是官场潜规则了。但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该表态还是要表态,且不管它的效果如何。所以,在结案之后,乾隆就召开了一次总结会,在会上,他感慨地说:“此外未经破露者,自更不少。”——你们这些省部级的高官,如果都能洁身自好,就不会发生此类悲剧。
由此可见各省馈遗之风并未禁绝,本案由我亲自督办,玉德才不敢隐瞒。至于那些没有被查出的案件,肯定不在少数!
乾隆的眼睛直盯着自己的下属,却没有反省自己。吏治的腐败,其根源还在乾隆这里。
所以,这起案件之后,大清官场依然腐败盛行,并未因为乾隆主抓过一起案件而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