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脱“困”是比较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实际检验。下面,笔者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用爱心疏导“学困生”的感情
大多数“学困生”都存在着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敢表现自己,参与意识淡薄,与教师和同学比较疏远。对这些“学困生”,教师应主动与他们交流,给他们关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疏导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主动学习。
学生A。学习跟不上,上课无心听讲,作业不会做,只能抄袭同学的作业上交,下课自己站在教室走廊一角低头不语……我主动地关心、接近她,和她一起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我与她进行心灵沟通后,她向老师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其起因是这样的,她三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她和小弟给外婆照看。她外婆和舅舅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对她学习支持不够。她原本学习成绩很好,缺少了家庭的支持,此后学习成绩就逐渐退步,以致现在学习跟不上而无心向学。她为此感到很自卑、很无奈,不知如何才能赶上同学们。我先到她外婆家进行家访,向她外婆和舅舅讲明了道理,又通过电话向她父母反映了情况,让他们对她学习给予大力支持,解除家庭给她的压力。教室里编排座位时,我安排几个学习比较好与她关系也不错的同学坐在她周围,形成“爱心小圈子”。上课时,我挑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周围同学在必要时适当地给她“友情提示”,她渐渐地能够“出色”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她的“良好”表现,我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她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上课时爱思考问题了,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也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了。同时,“爱心小圈子”里的同学个个伸出援助之手,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给她补课。她感受到同学们的温暖,渐渐地笑逐颜开,学习不断进步。期末考试,她语文、数学均获得80分的好成绩,获得了学校特设的“学习进步奖”。
以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
“学困生”表现为不同情况,基础知识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要求自己不严。为此,我建立了“学困生”档案,把学习情况制作成表格,对他们学习兴趣、效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然后针对他们不同情况,细心地给予不同的指导。有些“学困生”基础知识不牢,我课堂教学让“学困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到“四到位”:提问到位,板演到位,课堂讨论到位,课后辅导到位;对“学困生”实行“五个优先”:优先检测、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实践、优先批阅。有些“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我定期召开全班“学习经验交流会”,请学习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要求“学困生”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有些“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我在课堂提问时设置小坡度,多给他们鼓励。对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我注意提醒他们提高自制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B,在学习上偏科严重,他喜欢读课外书,写日记,语文成绩较好;可是数学课上就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学习成绩较差。我对他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给予赞扬,并要求他在每篇日记后面解答一道数学题目。刚开始,他只解答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我就逐步地引导并鼓励他解答近日数学课上的题目,在他日记本上写“这样的数学题难不倒你,你进步好快哟”等激励的话。他开始关注数学课,上课时坐得住了,自己另开“数学本”,就每天做错的数学题,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弄懂重新写到“数学本”上,数学成绩渐渐赶了上来。
持恒心引导“学困生”进步
引导“学困生”进步,教师必须持之以恒。教师应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表扬,引导他们增强自信,发挥潜能,不断进步。即使对特别顽皮的“学困生”,也要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帮助代替惩罚,使他们切实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学生P,父母经常出外跑生意,他在校上课睡觉,下课东游西逛,不交作业,还经常旷课,到水塘摸鱼玩水,爬树掏鸟窝,是全校最调皮、学习最差的学生。校会几次点名批评他,请家长来校教育他,他没有任何改变。由此,一些教师和同学对他冷眼相待;他对教师和同学们也产生排斥的心理。怎样才能引导他好好学习呢?为全校晚会排练节目时,我主动要求与他合唱歌曲,与他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并引导他做好人好事,比如协助教师搞办公室卫生,帮助小同学提水等。校会上,他得到了表扬。他体会到:只要自己好好干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他渐渐地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学生。然后,我把他的注意力想方设法一步步引导到学习上来。布置作业时给他“特殊关照”,由简易题目到较难题目,引导他逐步爬坡;课外辅导给他“开小灶”,辅导他完成练习题,补上以往落下的功课。他头脑很灵,接受能力很强,很快补回了落下的功课,在学习上渐渐地赶上了同学们。他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劳动委员。
总而言之,教师要用爱心疏导“学困生”感情,用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用恒心引导“学困生”进步,使他们感受关爱,树立自信心,掌握学习方法,不断地进取,他们就会脱离“困”境,逐步成为优秀学生。
(责编 李景和)
用爱心疏导“学困生”的感情
大多数“学困生”都存在着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敢表现自己,参与意识淡薄,与教师和同学比较疏远。对这些“学困生”,教师应主动与他们交流,给他们关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疏导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主动学习。
学生A。学习跟不上,上课无心听讲,作业不会做,只能抄袭同学的作业上交,下课自己站在教室走廊一角低头不语……我主动地关心、接近她,和她一起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我与她进行心灵沟通后,她向老师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其起因是这样的,她三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她和小弟给外婆照看。她外婆和舅舅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对她学习支持不够。她原本学习成绩很好,缺少了家庭的支持,此后学习成绩就逐渐退步,以致现在学习跟不上而无心向学。她为此感到很自卑、很无奈,不知如何才能赶上同学们。我先到她外婆家进行家访,向她外婆和舅舅讲明了道理,又通过电话向她父母反映了情况,让他们对她学习给予大力支持,解除家庭给她的压力。教室里编排座位时,我安排几个学习比较好与她关系也不错的同学坐在她周围,形成“爱心小圈子”。上课时,我挑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周围同学在必要时适当地给她“友情提示”,她渐渐地能够“出色”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她的“良好”表现,我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她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上课时爱思考问题了,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也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了。同时,“爱心小圈子”里的同学个个伸出援助之手,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给她补课。她感受到同学们的温暖,渐渐地笑逐颜开,学习不断进步。期末考试,她语文、数学均获得80分的好成绩,获得了学校特设的“学习进步奖”。
以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
“学困生”表现为不同情况,基础知识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要求自己不严。为此,我建立了“学困生”档案,把学习情况制作成表格,对他们学习兴趣、效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然后针对他们不同情况,细心地给予不同的指导。有些“学困生”基础知识不牢,我课堂教学让“学困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到“四到位”:提问到位,板演到位,课堂讨论到位,课后辅导到位;对“学困生”实行“五个优先”:优先检测、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实践、优先批阅。有些“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我定期召开全班“学习经验交流会”,请学习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要求“学困生”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有些“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我在课堂提问时设置小坡度,多给他们鼓励。对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我注意提醒他们提高自制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B,在学习上偏科严重,他喜欢读课外书,写日记,语文成绩较好;可是数学课上就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学习成绩较差。我对他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给予赞扬,并要求他在每篇日记后面解答一道数学题目。刚开始,他只解答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我就逐步地引导并鼓励他解答近日数学课上的题目,在他日记本上写“这样的数学题难不倒你,你进步好快哟”等激励的话。他开始关注数学课,上课时坐得住了,自己另开“数学本”,就每天做错的数学题,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弄懂重新写到“数学本”上,数学成绩渐渐赶了上来。
持恒心引导“学困生”进步
引导“学困生”进步,教师必须持之以恒。教师应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表扬,引导他们增强自信,发挥潜能,不断进步。即使对特别顽皮的“学困生”,也要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帮助代替惩罚,使他们切实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学生P,父母经常出外跑生意,他在校上课睡觉,下课东游西逛,不交作业,还经常旷课,到水塘摸鱼玩水,爬树掏鸟窝,是全校最调皮、学习最差的学生。校会几次点名批评他,请家长来校教育他,他没有任何改变。由此,一些教师和同学对他冷眼相待;他对教师和同学们也产生排斥的心理。怎样才能引导他好好学习呢?为全校晚会排练节目时,我主动要求与他合唱歌曲,与他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并引导他做好人好事,比如协助教师搞办公室卫生,帮助小同学提水等。校会上,他得到了表扬。他体会到:只要自己好好干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他渐渐地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学生。然后,我把他的注意力想方设法一步步引导到学习上来。布置作业时给他“特殊关照”,由简易题目到较难题目,引导他逐步爬坡;课外辅导给他“开小灶”,辅导他完成练习题,补上以往落下的功课。他头脑很灵,接受能力很强,很快补回了落下的功课,在学习上渐渐地赶上了同学们。他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劳动委员。
总而言之,教师要用爱心疏导“学困生”感情,用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用恒心引导“学困生”进步,使他们感受关爱,树立自信心,掌握学习方法,不断地进取,他们就会脱离“困”境,逐步成为优秀学生。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