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和适中”和“执着向外”看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处世艺术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英语的不断普及,跨文化交际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在交流时常会出现“文化休克”,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中断。处世艺术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交流的,而且这还进一步折射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作为跨文化交际者只有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深谙中西交往中不同的处世艺术,牢记文化差异意识,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执着向外;调和适中
  
  1.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我们生活周围,许多领域都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从大的方面说,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外交专家的谈判、国际贸易商务的开展、国外旅游观光,从小的方面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这些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简单地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就是研究文化冲突的一门新学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清晰可见跨文化交际的步履,丝绸之路、佛教的传人、鉴真和尚东渡、郑和下西洋,以至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传说成就了中国的文学名著《西游记》,孙悟空等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后又在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可以说已成为东方文化的组成一份子。这些都应归功于跨文化交际。它之所以在今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以及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这些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 S.Harms先生认为,全球的交际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 — 文字的使用—— 印刷术的发明——20世纪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当今时代正是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特征,跨文化交际正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转引自王建军2007:2)。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处世艺术方面的不同。中国人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上更是注重和谐。西方国家的发展是靠侵略和扩张的来的,所以在人际关系上会表现地霸道,直接。正如胡文仲先生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交际,中西方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有着各自的渊源和特色,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所在,因此铸就了中西方人在处世艺术的不同。因此,在交流中,如果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要想使交际顺利进行,就要牢记:西方人执着向外,东方人调和适中。
  2.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人与人的交际上就是处世艺术的不同。因为每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同时文化间往往存在着系统性的异同。本文主要利用高语境和低语境这个理论来具体阐述。
  Hall(1976:98)认为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的区别就在于高语境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来传递,很少用经过编码的明确语言来传达,比如中国很注重“言尽而意无穷”。低语境交际则刚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信息则是由明确语言来传达,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是这样的,他们常用的话就是“直接说吧,不要拐弯抹角”等(胡超2005:52)。同时,Hall指出:“在高语境系统长大的人比在低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怀有更多的期望(转引自胡超2005:52)。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存在于一切文化中。东方人的文化是高语境交际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在处世艺术上,它侧重“调和适中”。西方人的文化是低语境交际文化,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它侧重“执着向外”。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高语境和低语境是相对的,在任何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一种。当我们说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东西方的主流文化。实际上,东西文化里也有需要语言明确表达的场合和喜欢用采用低语境文化交流模式的人们。在西方文化里,也是如此的。
  3.西方的“执着向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生活态度的基本取向。如同人有自己的个性一样,社会群体也有其独特的性格,西哲弗洛姆称其为“社会性格”,形成各种独特社会性格的因素之一,是人们在对待生活的总体态度上所存在的本质性差异。我们姑且将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内的绝大所数人共同具有的处世态度的核心成为“群体处世态度”。西方人走的是向外的生活路向,他们的群体处世态度可以用“执着向外”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人的处世艺术1992:36)。
  3.1 问题至上
  西方人倾向于把事件看作是很重要的,而且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在计划或说话时,出现某个“错误”的判断时,他们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并且适时地提出建议。从对待错误就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往往显的很忌讳,很害怕别人知道,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饰。这就和处于高语境的中国人是相同的,他们往往用眼神,手势等来告戒别人。与此相反的是,西方人却恰恰相反。比如美国人的许多交流都是这种形式的。例如“我想去旅游”或“我正在考虑结婚”,与此相应的答复即解决话语中所隐含问题的对策,如“我给你介绍几个好地方吧”或“我知道一个特别好的度蜜月的地方”。美国人一般都认为问题和对策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要素。但对中国人来说,问题的陈述常被当作谈话工具将谈话从一个使人难堪的话题上引开。所以西方人往往显的摸不着头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作为高语境的中国人,在交际中要尽量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才能使西方人明白,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3.2 直截了当
  西方社会中,特别是美国人讲究实效,所以在对话中很快就切入正题。他们通常避免过长的问候语和告别而喜欢越短越好地交流一番。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标准对方问候语时间过长,听话的人就会提醒“你要说什么”或说其它一些提示该“谈正事”的话。整个交谈过程都存在这种倾向。离题太远或是大谈事情的来龙去脉,美国人都会感到不耐烦。如果交谈时,某一方说话容庞杂或过于细节化,另外一方就会插话“让我想想你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面对面的交往中,每逢谈话离题,人们也会采取直接的策略,用非语言方式表示不耐烦或如上文所讲干脆直接打断。像美国交际风格的其它方面一样,直接性也在电视中得到了夸张的体现。政客在电视新闻发言中与对手交锋时必定使用直接简短的措辞。亚洲、拉美文化中复杂的问候礼节为我们最终得以探讨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个社交情境。询问对方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其它笼统的事情,这些远远地超越了美国人所要求的礼貌范围。在亚洲高语境境话的风格中,沉默和委婉的表达使用较多。因为间接的措辞可以掩饰某些一旦表达出来会令交谈双方都尴尬的感受。一个学交际法的日本学生在她的论文中对这一点作了阐发,提出“在日语中避免说‘不’的十六种方法”。一些美国人认为在内心深处人人欣赏诚实坦率的方式,主张非直接方式的外国同事只能继续承受这番好意,努力宽容他们(美国人的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2000:214)。
  3.3 清楚明了
  美国人对数字表达(digital representation)的依赖成为明快交际风格的基础。数字表达与语言(表现思想的文字符号)而不是与非言语信号(手势、面部表情)有关。后者更近于感知状态。美国人认为语言是第一位的,比如在美国法律体系中,文字法典至高无上,其内容具体详备,偶发性成分含量低。它依赖于各种合同和其它文件而获得内涵。与中国文化相类似的文化被称作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而接近美国文化的那些文化被称作低语境文化(1ow-context)(Hall,1976,79-80)。在高情境文化中,人们并不过高地期望话题讲得清楚而具体,谈话内涵依据情境而定,偶发性强。中国人相对更加信赖基于双方共同信任而签订的口头协议,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比如在中国,人们推崇非言语行为,认为它是一种真诚的交际方法,而不是推崇语言。中国人并不要求领导人拥有很高的语言技巧,如果他们口齿过于伶俐反而可能得不到信任。这一特点恰与美国人对领导人语言技巧的看重相反。
  3.4 私人化
  私人化交际风格是美国珍视个体自我的最佳表现。在西方社会里,他们喜欢凭借个人经验来了解世界,而且他们的交际模式也是依此权衡的。第一次见面时,美国人通常会从一大串话题中筛选出某个双方共享的体验。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简短交流之后,他们又开始搜索新的话题,直到所有可谈的话题包括运动、旅游地、工作、婚姻和孩子等都谈了个遍。若交谈双方发现彼此有许多相似的经历,就可能断定他们两人“有许多共同点”,于是会更亲密地继续谈起一些共同经历。相反,如果“毫无共同点”,就明确意味着双方关系将不会继续下去。这种私人化的交际风格连同直接和明确的风格,使得美国人在几乎所有的交际场合都能够毫无拘束地表露自己。其它文化中的人很少像美国人这样自我表露。曾有研究把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自我表露的态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暴露自我的一些东西时,美国人比中国人要自如得多。
  4.中国人的“调和适中”
  在西方人眼里,东方人天生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感。其实,要了解中国人,只要记住“调和适当”四个字,拿它去考证中国人的生活,准会发现原来中国人就是这么单纯,这么透明。
  中国人处世不象西方人那样不遗余力地向外拓展,在人生的主客体关系之间,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擅长以一种调和持中的艺术来化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对立冲突。因为中国人明白天上人间,阴阳分仪,无行杂错,没有一样东西是常驻不变的。调和持中的生活习惯使中国人不喜欢把矛盾激化。待人持中,做事也持中,这是中国人处世的艺术。在既不想去克服对方,又不能被对方克服的条件下,调和主客体之间的矛盾除了用“持中”的艺术之外,中国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中国人的处世艺术1992:44)
  4.1 好面子
  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它是居于多种复杂含义的名词,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要多。如何做到有“面子”,其技巧和造诣往往是西方人所望尘莫及的。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海岛的戒律,一种潜在的,不可否认的力量,只是“面子”可以反复无常,不可简化为规则,并且只是按照公共的情理而取消和变更。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承认存在着差异,因为他们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同样的事情。比如在调解各个村庄常有的无休止的争吵是,“和事佬”必须认真考虑“面子”的平衡,就像过去欧洲政治家考虑权利平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目的不在与执行公正的原则,而是按照适当的比例,对所有有关的“面子”进行分配。执行公共的原则,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即使从道理上讲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是在诉讼的裁决中,按比例分配“面子”的事也常有发生,这使得相当大比例的裁决在所谓不分胜负的比赛中不了了之。西方人特别难理解的是中国的地方官享有一种特殊的恩惠,这就是被杀头时准许穿戴官袍,以保住他的“面子”(2000年西方看中国 下1999:919)。
  4.2 拐弯抹角
  中国人说话做事,总喜欢饶弯子,这一点离西方人的习性相去甚远。这也是高语境国家所特有的。言非所指,意在言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语双关,点到为止。与西方人直来直去相比,中国人往往使用遁词,迂回的说法和代替词去表达很简单的思想。其实这和中国是高语境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人说话和做事总是希望别人能悟出自己的意思。但是这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就是虚伪的,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不同于中国人,这也可能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比如一个人帮了你一个忙,关于如何感谢在在西方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但是中国人的做法是西方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首先你不能立刻付钱;这样的话他会决的很见外,当你觉得应当送他一点赏金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时,他会婉言谢绝。他会说,为他着一点小事接受你的礼物,是亵渎“五德”;若你非要他接受,他就会说你错看他了,给他难堪。中国人在谈及自己的利益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别人。中国人喜欢讲各种闲话,他们凭着一种直觉能辨别出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而且在下决心把不好的消息传给他人的时候总是举止非常有趣。他通常会心神不安地看着四周有没有人偷听然后压低声音神秘地窃窃耳语;他伸出三个手指头作为手势,不明不白地暗示。说到关键的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来,不进一部说出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很可能是说:“现在,你可明白了,不是吗”?在这个全过程中,西方人除了不明白还是不明白。
  4.3 能忍且韧
  中国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忍”。在处世艺术上中国人可能就是扮演“老好人”的形象的。其实这和中国人的生存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的。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坚韧条件下,忍耐和坚毅都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将文明民族的勤劳刻苦与落后民族的忍耐坚韧结合在一起。人与人的相处杂乱就难免矛盾冲突。忍耐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就个人来说,忍就是忍气,忍辱。气是气愤,辱即屈辱。中国忍气是为了求安,凡事要看的远,想的开,正如人们长说的“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就是显的是很懦夫的行为,追究原因就是思维方面的差异.(2000年西方看中国 下1999:981)
  4.4 讲究礼貌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然就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系统。不论是国与国的交往还是具体到人与人的交往,都已经把礼貌升华到一个完美的高度,恪守礼节内化为本能,自然而然了。传统礼仪的内核就是一个“敬”字。敬就是体现了对交往对象的尊敬。敬人尊人,先人后己,体现了礼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60)。特别是和西方人的交往中,他们就很不能理解中国人的“大方”,比如在饭桌上几个人争着去买单,同样,中国人也很难理解西方人的“AA制”。在中国人看来,仁之为德,是指在与人的交往中以对方为重,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如果西方人的坚定的独立性中能掺入一定量的东方人的温文尔雅,就在好不过了。但西方人不易于理解中国人礼貌的真正含义,有很多的西方人把这种礼貌看成一种虚伪.所以也就经常听到很多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就是表现在中国人的送礼上。一位常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总会收到一些礼物,即使这些礼物他根本不喜欢,或者是不愿意接受,送礼人也不会把它拿走。中国人的礼貌绝不允许人们对礼物“吹毛求疵。”收到礼物的人通常都是表现地很开心,在告别是还会说:“给您添麻烦了;让您破费了!”如果双方能互相增进理解,就能有效的促进交流。
  5.结语
  当今世界受全球化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之间随着越来越多的碰撞、冲突,势必会找到更多的融合点。东西方文化本身无优劣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交融趋势,但只有清醒地保持自己好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会被世界接受,这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的共识。分析清楚东西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和运用的交际风格,有利于养成一种跨文化意识,正确对待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排除潜在的隔阂和冲突因素,跨越交际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中和谐交往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超跨文化交际 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2005.5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李军中国人的处事艺术[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莫剑鸣谈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2007,1
  [6]武斌现代中国人[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7]王建军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交际风格的差异[J]前沿2007,2
  [8]王新婷 金鸣娟,孙音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5
  [9]卫景宜 译美国文化模式视野中的分析: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4
  [10]周 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M]团结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梁素文,1981- ,河南项城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精神科护理学》成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大部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掌握并提高专业技能的迫切希望和要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利的帮助,从
摘 要:高校学生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探讨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策略,是从方法角度对高校学生党建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作风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
美国 Vin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的科学家 T.E.Taylor 和 R.E.Veilleux 设计了一项实验,目的在于确认能否用从茄属植物 Solanum phureja 叶圆片
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试验似乎表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够从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从而绕开恼人的血脑屏障。这是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Inc.(Tarrytown,NY)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生物技术产业正走向成熟。现有12个开价公司,更多的公司加入到每月的股票市场。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面临销售值下降最低,损失惨重,付不起股息。仅有
新兴的 Cellco Inc.公司(Germantown,MD)发言人说,常规的细胞培养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对快速扩增和高纯度培养细胞的需求,为了满足
在BenQ Joybook X31出来之前,我们印象中的便携笔记本都是那些应用了集成解决方案,主要定位于商用客户或是那些没有娱乐需求的消费者的产品——它们往往是牺牲了部分性能,尤其是
美国 Rockefeller 财团于2月1日~5日在泰国 Chiang Mai 召开了有关水稻生物技术的国际计划第6届年会。Rockefeller 财团为了解决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
日本总务厅这个月整理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日本进行的基因重组研究的比重从企业转移到大学、研究机关。企业的研究费、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都与去年持平(微增或微减),与此相比,
独活寄生汤出白《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9g、寄生6g、秦艽6g、防风6g、细辛6g、川芎6g、当归6g、生地6g、肉桂心6g、茯苓6g、杜仲6g、川牛膝6g、党参6g、甘草6g组成。功能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