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84.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在5例。经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3-0265-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3.021
  肺栓塞是常见的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高危肺栓塞死亡率高达15%,因此对高危肺栓塞的治疗极其重要[1]。静脉溶栓是常见的溶栓治疗方式。有报道显示,介入溶栓作为新兴的溶栓方式,具有用药少,见效快等优点[2,3]。为探讨介入溶栓方式与静脉溶栓方式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及观察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共计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其中观察组男7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57.12±5.63)岁;对照组男8例,女5例,年龄37~78岁,平均(58.36±5.02)岁。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解读》诊断标准,肺CT造影检查确诊为高危肺栓塞患者;(2)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D-二聚体等指标变化大;(3)急性右心力衰竭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4)患者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症状。排除标准:(1)患者肺栓塞为中低等级;(2)患者存在溶栓治疗禁忌;(3)患者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肾功能障碍。整个研究进行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得到我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血常规,心电图,肺动脉CTA,测定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肺栓塞CT表现分级。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总剂量为2万U/kg的尿激酶静注,2小时内完成。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溶栓治疗。经健侧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或上肢浅静脉穿刺插入5F导管鞘,在超滑导丝引导下,插入4~5F的猪尾导管,至主肺动脉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明确肺动脉栓塞的血栓部位、形态、大小和范围后,将导管插至肺动脉栓塞所累及的肺动脉分支;再次行造影检查后,予猪尾导管在血栓区域反复转动,并结合超滑导丝行猪尾导管及导丝碎栓术,碎栓过程中共经导管予尿激酶25万单位,20min内注入,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之后再行肺动脉造影;对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为防止再发肺动脉栓塞,完成肺动脉栓塞介入接触性溶栓术后,在其下腔静脉内置入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采用综合性介入治疗[2]。
  1.3 疗效评定标准:肺栓塞CT表现分级[4]:肺动脉未见无充盈缺损为0级;段及段以下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50%为2级;两侧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或左、右肺动脉干充盈缺损为3级。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完全恢复血管血流,无并发症情况;有效:患者症状部分缓解,血流部分恢复,少量并发症情况;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血管仍栓塞,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5 for windows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3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組(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栓塞变化: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却仍存在5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经溶栓治疗后,患者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均得到改善,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并发症情况发生,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例(7.6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例(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未出现肺动脉高压,6个月时行CT血管造影术复查发现患者肺动脉血栓明显减少甚至血栓基本消失。
  3 讨论
  肺栓塞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主要为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根据危险分层指标可以将肺栓塞分为低、中、高三类等级[6]。肺栓塞轻者症状不明显,而高危肺栓塞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压、咯血、胸痛等症状,因其误诊率、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所以使患者得到及时地治疗至关重要[7,8]。临床上治疗高危肺栓塞的常见办法是静脉溶栓,采用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从而疏通栓塞。高危肺栓塞确诊困难,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至关重要。静脉溶栓可有效缓解症状,赢得更多抢救时间,并对心肺功能预后有很大帮助[9]。因此,静脉溶栓在临床上得到大力推广。   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所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10]。介入溶栓是一种新兴的溶栓方式,能够短时间疏通血管,恢复血流,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局部溶栓药物浓度以及药物与血栓接触的面积,并能提高局部溶栓疗效[11]。本文结果说明静脉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不大,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有关研究认为,溶栓治疗具有减少用药剂量和缩短治疗时间的优势,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12]。本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不大,说明了二者都能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发生肺栓塞时,PAP、PaO2、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会变得异常,特别是D-二聚体,它是诊断血管栓塞及检测溶栓治疗的关键指标。本文中,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比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更加明显。此外,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体内PAP、PaO2、PaCO2水平改善比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明显。这些指标表明介入溶栓治疗疗效好于静脉溶栓治疗。
  综上所述,介入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差异不明显,二者均能短时间内恢复栓塞血管血流,缓解症状,但用药剂量小,引起并发症情况发生极少,安全性相对高。
  参考文献
  [1]曾昭凡,陈浩,戚悠飞,等.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26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2):119-122.
  [2]周晓明,任乃刚,冯学威,等.阿替普酶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111-113.
  [3]傅军,李选,韩金涛,等.高危肺栓塞的介入治疗10年回顾[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1):13-18.
  [4]熊长明,郑亚国,何建国,等.201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1):864-866.
  [5]金杰,丁文彬,袁瑞凡,等.不同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8):667-671.
  [6]刘心甜,刘成伟,吴明祥,等.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出血风险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1):21-24.
  [7]Liang NL, Avgerinos ED, Marone LK, et al. Comparative outcomes of ultrasound-assisted thrombolysis and standard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 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6,50(6):405-410.
  [8]Konstantinides SV, Barco S, Rosenkranz S, et al. Late outcomes afte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FOCU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J Thromb Thrombolysis,2016,42(4):600-609.
  [9]李旭,邢壯杰,赵晖,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3,8(5):633-634.
  [10]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33-235,240.
  [11]Bajaj NS, Kalra R, Arora P,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reatment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Systematic review and single-arm meta-analyses[J]. Int J Cardiol,2016,225:128-139.
  [12]鄢厚梓,刘丽平.中高危肺栓塞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30):142-142,143.
  (收稿日期:2018-11-2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C161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收集关于PPARγ基因C161T多态性与EH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评估关联强度,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OR合并,漏斗图评估发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急性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48h内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的310例PP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6h~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
期刊
[摘 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0例原发型高血压患者与90例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原发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体检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按照血压水平分为Ⅰ级、Ⅱ级、Ⅲ级。观察CysC、RBP、β2-MG的水平变化并评估高血压病程变化的敏感度、准确度及临床意义。结果 高血压组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 把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结果 观察组溶栓后12h MMP-9(239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患者自主意愿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消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案。统计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睡眠质量、社会活动、体力活动及疲劳感、术后治疗效果、复发情况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心肌中的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以阐明β-catenin在肝硬化大鼠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通过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β-catenin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中的β-catenin和Wnt诱导的分泌型蛋白1(WISP-1)表达差异。结果 模型组体重增长较慢,且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
期刊
[摘 要] 目的 了解2018年杭州市社区人群血压水平构成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布情况。方法 纳入2018年杭州市非随机选定的5个社区医院(3个为普通居民社区,2个为高校校医院)的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岁),采集人口学基本信息、诊室血压、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等指标录入伊柯夫临床试验系统,分析高血压、低血压患病构成比、知晓及治疗现状,分析血压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在不同人群(社区、性别)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硝普钠对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08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对照组给予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尿量及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h平均肺动脉压与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均低于治疗前(P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3_0201_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3.001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 114.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死亡率为114.8/10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血压指导的高血压变异性治疗方案及其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A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方案。B组12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B1组(杓型)、B2组(非杓型)、B3组(超杓型)、B4组(反杓型)、B5组(晨峰高血压组),给予个体化分时段给药方案。治疗6个月后,比较各组各时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