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振铎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收藏家和训诂专家,更是一位爱国主义编辑家。作为编辑家,先生的编辑思想受人重视,然而其编辑思想中的主体性特征,并未受到特别关注。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先生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作一论述。
我们说某一编辑有着自己的编辑思想,恰恰是说他的编辑思想不同于其他的人。所谓“自己的编辑思想”即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郑振铎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生存方式渗入、个体性暗示、个体理想指向。
一 个体生存方式渗入
编辑在个体生活与工作之间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而生活的角色域与工作的角色域必然发生重叠。角色域的重叠意味着编辑个体生存方式亦必然渗入其编辑思想中,从而成为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
郑振铎除编辑之外,还具备多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构成了他的生存方式。编辑之外的身份与编辑身份时有重叠,这种重叠亦影响到了其编辑思想,成为其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首先看到的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的郑振铎:
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他的应该改造,是大家知道的了!但是我们应该向哪一个方面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改造的方法和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这都是改造的先决问题,主张改造的人俗不可不明白解答的:在现在改造的动机方在萌芽的时代,尤不可不慎重又慎重的决定的。
这种改造社会的激情渗入作为编辑的角色中,进而影响了其编辑思想:
我们社会实进会,现在创刊这个小小的期报——《新社会》——的意思,就是想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
郑振铎对于比较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此兴趣亦带人到了他的编辑思想中。这种思想在选题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编辑的丛书中的“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库”“大同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美国之部)等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编辑思想的特殊旨趣。
个体生存方式表现为个体一系列的行为生活实践。编辑思想的来源之一,即捕捉生活的火花。“捕捉”即是编辑基于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行为。郑振铎先生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捕捉实践火花,从而成就了独具一格的编辑思想。
二 个体性暗示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编辑在工作中确实潜在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潜在的表达,即是主体性暗示。
郑振铎在《公理日报》的停刊宣言中感慨:“呜呼,是谁使我们与诸君不能相见者!?呜呼,诸君,知否我们在与诸君将别未别之顷,乃曾讨论至于二三次之多,乃踌躇,乃叹息,至于二三日之久!”
然而作为编辑者,毕竟不能直接把此种感愤呈现于世,唯有在编辑作品时将此种感情带人,这种感情是主体自身所感,故有强烈的主体暗示性。郑振铎由于重视刊物的可读性,故多用插图。这些插图的选取,体现了他的情感。《文艺复兴》第一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黎明》,体现了先生对于抗战胜利的欢呼;第二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愤怒》,则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暗杀闻一多、李公朴的愤怒;第三卷的封面又改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真理睡眠,妖异出世”,更是体现了对当局的控诉。
郑振铎曾写了《评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一文评析旧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文章中,他强烈地抨击了那些“依附在封建势力之下生存着的编辑先生们”,认为他们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幼稚的编辑法”,这种编辑法是“地方主义”的编辑法,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很容易失去重要新闻。郑振铎在这篇文章中还严厉批评了那些所谓“照实”登出的编辑方法。他说:
任何这种事件,假定有一件在伦敦或纽约诸大都市发生时,怕不各家报馆都发一个第一张的全幅,例如绑票,活在闹市上因钞把子,与强盗开火,而强杀了几个平民之类!但不知如何,我见了这些新闻,总觉得有些痛心。这种痛心却不在于事实上,而在新闻记者的叙述态度上。
他举例说:《时报》本埠新闻栏里,有一个标题是“救火忙,五处报警”;一个“忙”字用得如何的俏刻可恶!又,《时事新报》的第三张,有一个标题是,“噌彼小星,悔已无及”,内容叙述的是“妇人陶周氏诉其夫将伊遗弃,不顾赡养。原告于前年年底,嫁与被告。据被告说,并无妻室,不料过门之后,得悉被告已有大妇。然木已成舟,悔之无及,只得退居妾媵之列”云云,这样的一件可以引起一个社会问题的案件,编辑者却轻薄地加上了“嘒彼小星,悔已无及”八个大字,真是不知其是何心肝!
可见作为编辑的郑振铎并不赞同严格客观地对待编辑作品的,他认为编辑者须把自已的感情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编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郑振铎对于那些漠视人民生死的编辑的态度是严厉的: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血与情的人!隔岸看火,呐喊称快;群观杀人,拍掌欢呼,难道我们的民族真是这样的一个不可救药的民族么?我不能相信,也不忍相信!
三 个体理想指向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为指向,编著出皇皇巨著《史记》。虽然编辑与作者合一的古典编辑时代已属过去,但编辑出好的作品依然是每一位编辑所孜孜以求的理想。所谓“好作品”首要的条件,即符合编辑自己的理想指向。
作为一个爱国者,郑振铎对于国家有着深厚的真挚情感。在商务印书馆,郑振铎的薪金并不高,但正如佟家桓所言:“他当编辑,并不是只为一己的温饱,而是怀着更远大的抱负。郑振铎认为编辑工作是严肃的事业,担负着造福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
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我们是向着德谟克拉西一方面以搞糟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实际上《新社会》正是郑振铎事业的开端,此后他一直坚持着实现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编辑者》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老实说,拿笔杆的人们,实在并不曾忘却他们的力量与责任。他们相信,人类社会之需要智慧也正和他们之需要食粮一样的迫切;特别是在今日文化落后,知识未开的中国,拿笔杆的人们的责任似乎比一切都更重要。
“编辑者”只是拿笔杆的人们里的很微小的一部分,但为力虽微,我们却也并不愿放弃了那些重要的责任,更不敢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职务与力量。
郑振铎的个人理想影响到了他的编辑行为,成为他编辑思想主体性的表征。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民主》发刊词中得到阐述:
我们是赤手空拳的。我们没有任何方式的政治组织;我们没有任何军队或政党的支持。我们只有几颗赤热的心。我们愿意看见中国向好处走。强大、自由、民主的中国,乃是我们所希求,所要联合了全国的国民乃至一切的政党来缔造之的。
为达成这样的理想,他希望“全国的贤人长者们有以进而教之。所有的诤言和讨论,我们都十分的欢迎”,这正是编辑《民主》刊物的理想指向。
郑振铎为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存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抗战爆发,他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创办了《救亡日报》。不仅在态度上,在自己的编辑领域,他尽最大努力做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工作: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1938年编写《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中国研究俗文学的最高水准;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在此之前与鲁迅先生合作的《北平笺谱》,更是为学者所珍视。
讨论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非否认他在编辑作品时的认真态度,在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时,他说“出版一书,必须采取极端负责的精神也。校对必须精审,最好没有一个错字”。“像这样一部书(指《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乃是属于人民的,也是现在所正需要的,绝不是个人的著作,决不能使它有任何不妥善或不正确或有错误之处存在”。本文只是想指出这种认真的态度乃是基于其个人生存方式及个人理想而发生,并伴随着个体性暗示而出现的,而这正是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主体性特征的体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我们说某一编辑有着自己的编辑思想,恰恰是说他的编辑思想不同于其他的人。所谓“自己的编辑思想”即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郑振铎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生存方式渗入、个体性暗示、个体理想指向。
一 个体生存方式渗入
编辑在个体生活与工作之间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而生活的角色域与工作的角色域必然发生重叠。角色域的重叠意味着编辑个体生存方式亦必然渗入其编辑思想中,从而成为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
郑振铎除编辑之外,还具备多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构成了他的生存方式。编辑之外的身份与编辑身份时有重叠,这种重叠亦影响到了其编辑思想,成为其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之一。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首先看到的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的郑振铎:
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他的应该改造,是大家知道的了!但是我们应该向哪一个方面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改造的方法和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这都是改造的先决问题,主张改造的人俗不可不明白解答的:在现在改造的动机方在萌芽的时代,尤不可不慎重又慎重的决定的。
这种改造社会的激情渗入作为编辑的角色中,进而影响了其编辑思想:
我们社会实进会,现在创刊这个小小的期报——《新社会》——的意思,就是想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
郑振铎对于比较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此兴趣亦带人到了他的编辑思想中。这种思想在选题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编辑的丛书中的“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库”“大同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美国之部)等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编辑思想的特殊旨趣。
个体生存方式表现为个体一系列的行为生活实践。编辑思想的来源之一,即捕捉生活的火花。“捕捉”即是编辑基于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行为。郑振铎先生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捕捉实践火花,从而成就了独具一格的编辑思想。
二 个体性暗示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编辑在工作中确实潜在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潜在的表达,即是主体性暗示。
郑振铎在《公理日报》的停刊宣言中感慨:“呜呼,是谁使我们与诸君不能相见者!?呜呼,诸君,知否我们在与诸君将别未别之顷,乃曾讨论至于二三次之多,乃踌躇,乃叹息,至于二三日之久!”
然而作为编辑者,毕竟不能直接把此种感愤呈现于世,唯有在编辑作品时将此种感情带人,这种感情是主体自身所感,故有强烈的主体暗示性。郑振铎由于重视刊物的可读性,故多用插图。这些插图的选取,体现了他的情感。《文艺复兴》第一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黎明》,体现了先生对于抗战胜利的欢呼;第二卷采用了米开朗琪罗的《愤怒》,则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暗杀闻一多、李公朴的愤怒;第三卷的封面又改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真理睡眠,妖异出世”,更是体现了对当局的控诉。
郑振铎曾写了《评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一文评析旧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方法。文章中,他强烈地抨击了那些“依附在封建势力之下生存着的编辑先生们”,认为他们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幼稚的编辑法”,这种编辑法是“地方主义”的编辑法,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很容易失去重要新闻。郑振铎在这篇文章中还严厉批评了那些所谓“照实”登出的编辑方法。他说:
任何这种事件,假定有一件在伦敦或纽约诸大都市发生时,怕不各家报馆都发一个第一张的全幅,例如绑票,活在闹市上因钞把子,与强盗开火,而强杀了几个平民之类!但不知如何,我见了这些新闻,总觉得有些痛心。这种痛心却不在于事实上,而在新闻记者的叙述态度上。
他举例说:《时报》本埠新闻栏里,有一个标题是“救火忙,五处报警”;一个“忙”字用得如何的俏刻可恶!又,《时事新报》的第三张,有一个标题是,“噌彼小星,悔已无及”,内容叙述的是“妇人陶周氏诉其夫将伊遗弃,不顾赡养。原告于前年年底,嫁与被告。据被告说,并无妻室,不料过门之后,得悉被告已有大妇。然木已成舟,悔之无及,只得退居妾媵之列”云云,这样的一件可以引起一个社会问题的案件,编辑者却轻薄地加上了“嘒彼小星,悔已无及”八个大字,真是不知其是何心肝!
可见作为编辑的郑振铎并不赞同严格客观地对待编辑作品的,他认为编辑者须把自已的感情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编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郑振铎对于那些漠视人民生死的编辑的态度是严厉的: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血与情的人!隔岸看火,呐喊称快;群观杀人,拍掌欢呼,难道我们的民族真是这样的一个不可救药的民族么?我不能相信,也不忍相信!
三 个体理想指向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为指向,编著出皇皇巨著《史记》。虽然编辑与作者合一的古典编辑时代已属过去,但编辑出好的作品依然是每一位编辑所孜孜以求的理想。所谓“好作品”首要的条件,即符合编辑自己的理想指向。
作为一个爱国者,郑振铎对于国家有着深厚的真挚情感。在商务印书馆,郑振铎的薪金并不高,但正如佟家桓所言:“他当编辑,并不是只为一己的温饱,而是怀着更远大的抱负。郑振铎认为编辑工作是严肃的事业,担负着造福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
在《新社会》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我们是向着德谟克拉西一方面以搞糟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实际上《新社会》正是郑振铎事业的开端,此后他一直坚持着实现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编辑者》发刊词中,郑振铎说:
老实说,拿笔杆的人们,实在并不曾忘却他们的力量与责任。他们相信,人类社会之需要智慧也正和他们之需要食粮一样的迫切;特别是在今日文化落后,知识未开的中国,拿笔杆的人们的责任似乎比一切都更重要。
“编辑者”只是拿笔杆的人们里的很微小的一部分,但为力虽微,我们却也并不愿放弃了那些重要的责任,更不敢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职务与力量。
郑振铎的个人理想影响到了他的编辑行为,成为他编辑思想主体性的表征。德谟克拉西的理想在《民主》发刊词中得到阐述:
我们是赤手空拳的。我们没有任何方式的政治组织;我们没有任何军队或政党的支持。我们只有几颗赤热的心。我们愿意看见中国向好处走。强大、自由、民主的中国,乃是我们所希求,所要联合了全国的国民乃至一切的政党来缔造之的。
为达成这样的理想,他希望“全国的贤人长者们有以进而教之。所有的诤言和讨论,我们都十分的欢迎”,这正是编辑《民主》刊物的理想指向。
郑振铎为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存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抗战爆发,他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创办了《救亡日报》。不仅在态度上,在自己的编辑领域,他尽最大努力做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工作: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1938年编写《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中国研究俗文学的最高水准;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在此之前与鲁迅先生合作的《北平笺谱》,更是为学者所珍视。
讨论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并非否认他在编辑作品时的认真态度,在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时,他说“出版一书,必须采取极端负责的精神也。校对必须精审,最好没有一个错字”。“像这样一部书(指《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乃是属于人民的,也是现在所正需要的,绝不是个人的著作,决不能使它有任何不妥善或不正确或有错误之处存在”。本文只是想指出这种认真的态度乃是基于其个人生存方式及个人理想而发生,并伴随着个体性暗示而出现的,而这正是郑振铎先生编辑思想主体性特征的体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