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实现城市快速路立交出口安全风险防控,提升城市道路整体安全性,对快速路立交出口风险水平进行预测,并探究运行状态、控制设施、道路属性、天气等因素对立交出口安全风险的影响.基于导航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以交通秩序指数作为事故替代指标,采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交通秩序预测模型,并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SHAP解析安全风险致因.结果 表明:XGboost算法能够精准预测立交出口安全风险,准确率93.69%,精确率93.73%,召回率93.69%;拥堵指数是立交出口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缓解拥堵,
【机 构】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100124;Zachry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exas A&M U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城市快速路立交出口安全风险防控,提升城市道路整体安全性,对快速路立交出口风险水平进行预测,并探究运行状态、控制设施、道路属性、天气等因素对立交出口安全风险的影响.基于导航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以交通秩序指数作为事故替代指标,采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交通秩序预测模型,并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SHAP解析安全风险致因.结果 表明:XGboost算法能够精准预测立交出口安全风险,准确率93.69%,精确率93.73%,召回率93.69%;拥堵指数是立交出口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缓解拥堵,减少交通分流合流以及降低天气的影响对提升道路安全均有积极效应;不同拥堵状态下的预告标志数或车道数对交通秩序指数具有差异化影响.
其他文献
为了探明海砂作为细骨料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水化与微结构演变机理的影响,采用不同氯离子含量的模拟海砂制备UHPC,通过水化热、X射线衍射、基体氯离子含量和pH含量测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氮气吸脱附研究了海砂UHPC基体内部微环境的演变.结果 表明:海砂UHPC水化进程随着氯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d龄期时基体内未生成Friedel盐,而是在28 d时生成;海砂UHPC对氯离子结合作用主要发生在7d前,且随着氯离子含量增大而降低;基体pH值在水化14d后随氯离子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并在28 d时趋
为实现预制装配式电缆排管安装过程中软弱地基的快速化处理,提出了一种在排管连接节点区局部地基加固的方式.根据文克尔模型和复合地基理论,建立了地基局部加固设计方法,利用数值分析对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探索了地基加固率和地基模量比对地基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基加固率和地基模量比的变化对加固效果均有明显的影响,加固率宜控制在50%以内;荷载分担比可以准确反映加固区与非加固区荷载分担情况;地基局部加固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排管沉降量,消除因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管体破坏.提出的地基处理方法既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又能实
为探究毛细导水土工材料调控路基水分场的能力与效果,在季冻区开展现场试验研究,通过传感器监测与钻孔取样的方法分析了路基水分场变化与路基不同深度处水分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了毛细导水土工材料的抗淤堵能力.结果 表明,毛细导水土工材料在路基中稳定地发挥了吸水与排水作用,使路基土质量含水率在1 a内降低约5%.毛细导水土工材料上侧60 cm至下侧80 cm的范围为其有效作用范围.服役1 a的毛细导水土工材料结构保持完整,未见明显的机械损伤与毛细导水纤维排水通道淤堵现象.毛细导水土工材料可以在温度-20 ~
为研究温度和塑料含量对垃圾土气相渗透特性的影响,研制了一种可温控的垃圾土气相渗透仪.通过重复试验以及与现有的常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通过控制垃圾土试样不同的孔隙比、温度以及塑料含量,开展一系列气相渗透试验,探究孔隙比、温度和塑料含量对垃圾土气相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孔隙比的增大,垃圾土气相渗透系数增大明显,当孔隙比从1.5增大至3.5时,垃圾土气相渗透系数增大了22倍;在填埋场常见的20~ 60℃温度区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相渗透系数逐渐增大;随着塑料质量分数从
考虑到孔压静力触探(CPTU)能够同时获取静力触探(CPT)及孔隙水压力测试结果,结合济宁-徐州高速公路液化场地CPT和CPTU测试资料,采用我国规范法、通用Robertson法(CPT法)和Juang法(CPTU法)对场地进行了液化评价.利用CPTU土分类图及其状态指标等值线、超孔压、归一化超孔压和新的联合图法对土体空间分布及原位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以规范法为参考时,CPT法、CPTU法分别在预测非液化、液化区域时较为准确,CPTU法在液化区域判别正确率高达96.4%;土分类图能够同时反映土体种
为了满足区域路网中不同养护工程的沥青路面旧料调配与再生混合料供给,以最大程度提升混合料再生利用率,建立了面向区域路网再生养护需求的旧沥青混合料存储站点选址模型.分析了不同再生技术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路网再生需求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经济运距计算与基于GIS的环境因素分析,提出了多目标的旧料仓库选址流程,实现了面向不同周期需求的仓库选址规划.依托江苏省高速公路网养护数据进行了选址规划,基于费用效益定量分析了建立旧料仓库后的路网协同再生养护投资净现值
为了研究晶体形成的相变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系中局部晶体结构识别算法.首先,结合模拟体系原子/离子间连通性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几何相似度,构造出表示两者间重合程度的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多种群差分进化算法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进而确定模拟体系中排列方式与晶体结构相似的原子/离子.最后,利用Al、Mg、Fe、α-Fe2O3、Fe3O4、α-FeOOH、Fe(OH)2七个聚集体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所提算法不仅能够从模拟体系中识别出面心立方、密排六方、体心立方等简单晶体结构,
针对滚动轴承信号易受噪声干扰和智能诊断模型在不同工况下自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MSACNN)模型.首先,将一维时间序列转化为二维图像作为模型的输入,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利用多尺度卷积结构拓宽网络的宽度并实现不同维度敏感特征的提取;然后,通过注意力机制对数据不同维度的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使模型更关注于最具类别区分度的区域,从而提高模型的特征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全连接层的多分类函数实现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模型不仅能在同负载各测试集上达到很高的准确率,
2022年1月5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2021年度编委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潘永信院士、魏勇研究员、黄清华教授、宗秋刚教授、宋晓东教授、杨顶辉教授、郄秀书研究员等15位编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以及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博士等3位编辑人员,共19人参加了线下现场会议;杨元喜院士、王赤院士、张可可教授、钮凤林教授、张效信教授等30位海内外编委参加了线上会议.
为了量化分析水体微气候冷却效应,指导村镇规划设计,采用实地测量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宜兴市周铁镇中水体气温冷却值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将村镇形态要素指标与水体冷却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不同半径范围形态要素指标对水体冷却值的影响效果,从而构建出基于村镇形态要素指标的水体冷却值回归模型.结果 表明,季节变化、日夜交替以及风向风速均会对水体的冷却范围与强度产生影响.除气象要素以外,水体自身及其外部空间与植被特征共同影响水体冷却效应;水体率与绿化率的增加、周边建筑密度的减小,会导致水体冷却效应增强.基于数值模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