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学习汉语的热潮似乎不逊于当年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然而语言的学习必然带来文化的熏陶,汉语在世界各国推广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对外汉语教学该如何解决文差异给汉语教学带来的难题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入手、剖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的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正确的交际策略和相关的文化要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汉语教学 交际策略 文化要素
一、中西文化差异及其起源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斗争不断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逐渐走向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已经突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为了深入交往和友好合作。人们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然而,随着语言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习得一种习惯和文化,而且这种习惯和文化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必要。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是靠语言记录和传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想要收到很好的效果,就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自进行。此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上议程。
谈及文化差异还要从其起源说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产生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因素,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归结为“南道文明”和“北道文明”,他认为:“南道的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地形起伏连绵千姿百态。为了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约。这样,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的农耕文明,作为后世沿袭千年的经济模式就此形成。家庭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十分稳定,并长期保留下来。而且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国家机构构成的核心和基础。中国自夏朝便开始了“家天下”的君主世袭制。以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君主称天下臣民为自己的子民,时常要求皇位继承者要爱民如子,可见,君主认为自己是天下百姓的家长,那么天下就是君主的家庭,暗示了天下都为自己私有的君主专制思想。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外,中国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以此显示天下为其私有。从君主往下的达官贵人的祭祀活动也和君主如出一辙。
然而孕育西方文化的土壤与中华文明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大相径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西方文化是以海洋为根基逐渐形成的。身处海洋的欧洲半岛作为西方文明的诞生地,陆地面积狭小,山陵纵横,这使得耕种面积受到限制,加之夏季气候干旱炎热十分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这里没有形成中华大地那样的农业模式和经济模式。所以这里的人把目光转向了无边的大海,他们通过海上抢夺以及后来的海上贸易维持生计,经过长期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成为他们的主业。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他们向外开拓的经济模式必然带来了文化的开放,这也正是西方文明逐步繁荣的起点。
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西方社会必然诞生与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的城邦社会,这也决定了西方社会不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地缘为基础。
二、中西文化精神内涵
所谓精神文化内涵,就是指本身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的人群的行为、言语、习惯等所体现出来了文化本质和文化内核。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不同的。翻译家严复曾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正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与祸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五四时期李大钊提出,东西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见解独到地总结出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一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既然两种文化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就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多元的教学,它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最终要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海纳百川的教学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要从心理理解和尊重,不要有文化优越感,认为本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认同一种文化是学好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的前提。在理解和尊重的同时要求同存异的对待文化差异,采取宽容的态度,中西结合,发展本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严复. 论世变之寒. 湖南人民出版社.
[2]陈独秀. 新青年. 河南文艺出版社.
[3]李大钊.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學概论. 商务印书馆.
[5]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大学出版社.
[6]赵金铭,齐沪扬,范开泰,马箭飞. 跨文化交际概论. 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汉语教学 交际策略 文化要素
一、中西文化差异及其起源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斗争不断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逐渐走向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已经突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为了深入交往和友好合作。人们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然而,随着语言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习得一种习惯和文化,而且这种习惯和文化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必要。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是靠语言记录和传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想要收到很好的效果,就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自进行。此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上议程。
谈及文化差异还要从其起源说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产生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因素,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归结为“南道文明”和“北道文明”,他认为:“南道的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地形起伏连绵千姿百态。为了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约。这样,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的农耕文明,作为后世沿袭千年的经济模式就此形成。家庭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十分稳定,并长期保留下来。而且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国家机构构成的核心和基础。中国自夏朝便开始了“家天下”的君主世袭制。以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君主称天下臣民为自己的子民,时常要求皇位继承者要爱民如子,可见,君主认为自己是天下百姓的家长,那么天下就是君主的家庭,暗示了天下都为自己私有的君主专制思想。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外,中国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以此显示天下为其私有。从君主往下的达官贵人的祭祀活动也和君主如出一辙。
然而孕育西方文化的土壤与中华文明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大相径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西方文化是以海洋为根基逐渐形成的。身处海洋的欧洲半岛作为西方文明的诞生地,陆地面积狭小,山陵纵横,这使得耕种面积受到限制,加之夏季气候干旱炎热十分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这里没有形成中华大地那样的农业模式和经济模式。所以这里的人把目光转向了无边的大海,他们通过海上抢夺以及后来的海上贸易维持生计,经过长期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成为他们的主业。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他们向外开拓的经济模式必然带来了文化的开放,这也正是西方文明逐步繁荣的起点。
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西方社会必然诞生与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的城邦社会,这也决定了西方社会不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地缘为基础。
二、中西文化精神内涵
所谓精神文化内涵,就是指本身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的人群的行为、言语、习惯等所体现出来了文化本质和文化内核。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不同的。翻译家严复曾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正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与祸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五四时期李大钊提出,东西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见解独到地总结出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一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既然两种文化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就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多元的教学,它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最终要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海纳百川的教学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要从心理理解和尊重,不要有文化优越感,认为本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认同一种文化是学好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的前提。在理解和尊重的同时要求同存异的对待文化差异,采取宽容的态度,中西结合,发展本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严复. 论世变之寒. 湖南人民出版社.
[2]陈独秀. 新青年. 河南文艺出版社.
[3]李大钊.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學概论. 商务印书馆.
[5]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大学出版社.
[6]赵金铭,齐沪扬,范开泰,马箭飞. 跨文化交际概论.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