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从平面向空间过渡的桥梁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学习图形,经历着从“空间——平面——空间”的学习过程,这遵循的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在学习平面时,教师讲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纯数学化动态观点,到空间学习时,教师再次叠加“面动成体”这一科学原理。笔者在教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时,对“面动成体”的教学有深刻的体会。
  铺垫:为后续的教学奠基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书上对“面动成体”强调的是“一个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就能形成一个圆柱”,而笔者对这处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把“动”分解为两种形式:绕轴旋转和定向移动。其中“绕轴旋转”的知识原点是圆的形成,圆是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而圆柱实际上就是无数的相等的线段进行上下叠加,绕它的一端进行旋转组合成的图形。
  这样的分析和解剖,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向空间转化,只是无数平面的叠加,多了上下这一纵向维度,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向移动”的知识原点更加的简单和直观,点不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线,线不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面,而面不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就能形成体。而圆柱就是一个圆不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叠加所形成的图形,如果是斜向叠加就是斜圆柱,如果是正向叠加就是直圆柱,也就是六年级正在学习的。这两种知识原点的剖析都与动态的叠加有关,这一出发点为学生后续知识的递进学习进行奠基。
  引导:为杂乱的思维梳理
  《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对《圆柱的认识》的叠加理念的再次巩固和提升,使学生的思维成螺旋状态,把杂乱的思绪一一整理串成知识链。
  书上对《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采取的是和圆面积推导相似的过程,笔者想:为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推导方式会和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式相同呢?怎样让学生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仅仅从外观上圆和圆柱差不多来解释,缺乏科学性,而且发现学生往往会对这块知识的联系遗忘,因为我们只是表面的同化,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内化。如果借助叠加这一动态进行解释,可能对学生的记忆有很大帮助,因此,笔者进行了铺垫基础上的延伸。
  首先,对“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的”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清晰理解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转化是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接着,演示两个等圆经过切割拼成长方形,然后进行叠加,再第三个等圆进行叠加,随着圆的叠加变成圆柱,长方形也随之叠加成为长方体,叠加的高度就是圆柱的高。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底面积就等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还把圆到圆柱的过程进行充分演示,很好地架构了平面到空间的桥梁,更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立体图形都能在平面上找到一个图形对应,平面的方法在空间中同样适用,只是把这种方法进行反复叠加。如果说书上的拼合教学是方法的运用,那这种叠加就是知识本质的挖掘,能给学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巩固:为精致的方法验证
  如果说方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解题是对课堂效率最好的证明,那习题的分析就是对知识原理最佳的迎合。当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答,能够想到从平面入手来考虑,那就证明已经达到方法灵活运用的目的。
  问题一: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 ),表面积( )。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得到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但表面积增加的是哪一部分呢?学生如果不借助图或者学具是很难解答的。学生是通过圆到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多了两条半径,而反复的叠加,就是多了两个以半径为长、高为宽的长方形。这一回答又建构了平面周长和空间表面积之间的联系,它们为什么在计算时不像体积一样切成两份就两份,而会增加切口处,原来也是叠加的原理。笔者借机又再次强调了半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容易忽略的切口长方形,学生顿时从半圆开始叠加。如果说学生的生成成就了叠加的策略,那叠加的策略也疏通了他们凌乱的思维,让知识清晰而明确。
  问题二:一个正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问题对空间观念弱的学生来说,理解并不容易,他们需要在脑海中构图,清晰了才能找准方向。但往往这个“清晰”总是藏在混沌之间,无法显现。不过,如果使用叠加的策略,似乎简单很多。学生首先把它还原成平面,用“压扁”来形容,这就成了“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平面概念是学生非常清晰的,当找到圆和正方形的关系后,再向高度叠加,那问题就相对容易,就像广告中大楼从地面瞬间拔地而起一样,不再高深而无法跨越。
  问题三:长方体中削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问题要比问题二复杂,因为三组不同的面,就导致削成的最大的圆柱形状不同,体积也就不同。这个问题能真正从空间考虑完整解决的学生非常少。在讲解时,很多学生无法换方位的想象,而现在利用“叠加”原理变得简单了。学生先在长方体的面上找最大的圆,这时学生发现会出现三种情况;然后三种情况分别叠加,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圆柱;学生再进行计算后比较,把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就简单了。
  课堂教学是智慧的,当教师挖掘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就不存在讲不透的题、理解不了的题。叠加,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之上,同时架构了平面和空间之间的桥梁,它是教学的一种策略,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
其他文献
针对影响圆柱状型煤燃烧的几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法合理安排试验,减少了试验次数,并找到了对型煤燃烧影响明显的显著性因子.试验表明,成型压力是影响圆柱状型煤燃烧失重率的最
吴江市艺云园艺有限公司,地处芦墟镇太浦河畔.艺云园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和引进新品,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讨论了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型和分离器型式的选择,燃烧温度、流化速度及对流受热面气流速度的选定,床料类型和粒径的选用及烟气排放控制等问题.
风力发电技术的革新和原油价格的不断飚升,促使美国加快了风能的开发和利用.
一、办学现状渭塘中学暨相城区职业高级中学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唯一的江苏重点中心镇--渭塘镇,学校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38个,学生1866人,教职工13
苏州东山镇古尚锦位于太湖洞庭东山海拔292.4米的主峰莫厘峰西麓,空气清新,光照柔和,气候宜人,唐代中叶以来这里就是洞庭(山)碧螺春的主要产地,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茶、卖
有人说书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书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书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那么如何让孩子喝到那清凉可口的泉水,畅享那新鲜美味的果汁,品味那香气扑鼻的绿茶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先让孩子有读书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将笔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表演助读  比如在朗读北京版教材《种子》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句子: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
介绍了在秦山二期蒸汽发生器制造中流量分配板和管子支撑板与管板对中校验过程.
著名环保专家、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罕表示.发展糖环经济,是全球经济呈现的新态势.中国要在未来20年内实现经济再翻两番的目标。就必须紧紧跟踪这一新的
郑茳,江苏宜兴人,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随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IT科技开发,成绩显著,先后于26岁、28岁、30岁被破格晋升为东南大学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