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应该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此被动,特别是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否则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鉴于此,需要在评价体系中改革,运用更丰富和谐的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种引领。
关键词: 评价 教育 发展
在课程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行动的脚步越来越迅速的时候,教育意识到了让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在评价体系中从认知到检测,学生不应该始终如此被动。学生的成长发展是需要参考目标,需要不断肯定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是需要规划指导,成效是需要检测的;教育的功能是需要展现,弊端更是要深入探究、改善的……作为这三者的切入点、联结点以及三方共赢的收益点应该是有一个健全、合理,能够让学生——教育——教师这三方面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来促使行动时,需要一些更具体的让学生切实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作为引领。鉴于此,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中介桥梁。
一、关于新课改后评价体系构架的设想
1.以赏识为评价的中心和主线。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表扬赞赏,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肯定激励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中享受快乐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激励向上的语言、期待信任的目光,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弱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里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与赞赏,身为教育者,特别要扮好这个角色,在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任何一方面,尽量给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愉快的、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当一个人被赏识、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关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自信,也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2.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评价内容的基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成长道路。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评价内容中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为依托,注重能力的提升发展。
爱因斯坦不仅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时,不可能说“等我想想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在内化之后外显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比方说,课前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饭前要洗手;做错事,会主动承认道歉等等,这就是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在每一个方面又有四个具体的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在构架学习评价体系时,这些具体而又可便操作的道德指标应该成为其基线。
3.以道德和纪律作评价的规范。
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都带有规范性,因此在实施操作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纠正和野性的改造,没有强制性也就谈不上教育。而这种强制性就表现为道德的潜在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执行力。
4.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中感悟评价的意义。
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性:
在方式上倡导多样化,将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
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多元化,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关注过程,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均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评价中感受进步和发展,将取得的成效转化为下一个发展过程的激情和动力,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
……
学习者在知识学习的掌握中逐渐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评价感受自己的进步,在自我肯定的体验中清晰自己存在的不足,全面而丰富地给予评价的结果,学生、教育、教师三者在评价过程中和谐发展。
二、评价体系应该在每一个环节的检测后,既要让学生有所检测与自省,更应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看到希望
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多角度、多层次,做到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评价和学习者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者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等。让学习者在自身的发展中,拥有越来越多的突破口激励点,在一次次的自我肯定中进步着引导着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幸克坚.数学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评价 教育 发展
在课程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行动的脚步越来越迅速的时候,教育意识到了让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在评价体系中从认知到检测,学生不应该始终如此被动。学生的成长发展是需要参考目标,需要不断肯定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是需要规划指导,成效是需要检测的;教育的功能是需要展现,弊端更是要深入探究、改善的……作为这三者的切入点、联结点以及三方共赢的收益点应该是有一个健全、合理,能够让学生——教育——教师这三方面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来促使行动时,需要一些更具体的让学生切实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作为引领。鉴于此,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中介桥梁。
一、关于新课改后评价体系构架的设想
1.以赏识为评价的中心和主线。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表扬赞赏,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肯定激励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中享受快乐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激励向上的语言、期待信任的目光,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弱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里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与赞赏,身为教育者,特别要扮好这个角色,在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任何一方面,尽量给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愉快的、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当一个人被赏识、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关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自信,也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2.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评价内容的基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成长道路。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评价内容中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为依托,注重能力的提升发展。
爱因斯坦不仅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时,不可能说“等我想想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在内化之后外显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比方说,课前准备好所需学习用品;饭前要洗手;做错事,会主动承认道歉等等,这就是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在每一个方面又有四个具体的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在构架学习评价体系时,这些具体而又可便操作的道德指标应该成为其基线。
3.以道德和纪律作评价的规范。
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都带有规范性,因此在实施操作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纠正和野性的改造,没有强制性也就谈不上教育。而这种强制性就表现为道德的潜在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执行力。
4.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中感悟评价的意义。
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性:
在方式上倡导多样化,将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
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多元化,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关注过程,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均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评价中感受进步和发展,将取得的成效转化为下一个发展过程的激情和动力,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
……
学习者在知识学习的掌握中逐渐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评价感受自己的进步,在自我肯定的体验中清晰自己存在的不足,全面而丰富地给予评价的结果,学生、教育、教师三者在评价过程中和谐发展。
二、评价体系应该在每一个环节的检测后,既要让学生有所检测与自省,更应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看到希望
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多角度、多层次,做到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评价和学习者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者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等。让学习者在自身的发展中,拥有越来越多的突破口激励点,在一次次的自我肯定中进步着引导着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幸克坚.数学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