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提出具体的防制措施。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防制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病鸡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对养鸡业危害巨大。
1流行特点
鸡传染病性法氏囊病主要见于2~15周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最轻;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情最重。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经过,随鸡日龄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10%~50%,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将会更高。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草等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易染鸡。各种饲养管理工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和扩散病毒,还可经污染的种蛋传播。
2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典型性感染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病初常见个别鸡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鸡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状。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病鸡畏寒、挤堆、伏地、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常在发病后1~2d内死亡。整个鸡群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5d,以后2~3d逐渐平息。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者可达60%以上。部分病鸡可拖延2~3周,耐过后发育不良,病鸡消瘦、贫血、生长缓慢。非典型症状主要见于老疫区、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常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此型目前比较多见,因有一定死亡率,往往影响鸡群的采食量和均匀度。
3病理变化
病鸡脱水,皮下肌肉干涩;胸肌发暗,胸肌、腿部肌肉有明显出血点、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明显出血;肠道内黏液增加,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肝脾肿大;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见白色尿酸盐沉积,输尿管积有多量的尿酸盐。法氏囊肿大明显,直径约1~2cm,周围有淡黄色胶冻样水肿,黏膜皱褶上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形成棕红色果酱样,有的黏膜上有灰白色小坏死点,有的囊内积有黏稠黏液,有的囊内有黄色干酪样物;泄殖腔有小出血点,其他脏器肉眼变化不明显。
4防制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特别应做好种鸡的免疫,以保障有足够高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鸡。一般在10~15日龄首免,25~30日龄二免,如在本病高发季节或本病的高发地区应在40~42日龄再免疫1次。本病的疫苗种类很多,有弱毒株和中等毒株活苗及灭活苗,还有囊组织灭活苗,其中囊组织灭活苗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价格较贵,仅对种鸡群使用。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价格较贵,仅对种鸡群使用。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较高雏鸡的首免。弱毒株疫苗,一般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低雏鸡的首免。
由于母源抗体状况、使用疫苗种类、饲养管理水平、疫苗流行情况及感染毒株差异等,没有一种能适用于所有鸡群特点的通用免疫程序,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各自鸡群特点的免疫程序。对有些用疫苗难以控制发病的鸡场,可在常发病日龄前3~5d肌肉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用中药预防。主要是利用中药所含的特殊成分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提高鸡只整体的抗病能力。可用瘟毒清,每瓶对水200kg,集中一次饮用,连用4d。
(3)鸡群发病后立即隔离发病鸡,同时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每天1次,死鸡要焚烧或深埋。若是育雏期发病,适当提高舍温3~5℃,可减少鸡只死亡。发病初期要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mL,先注射健康鸡后注射病鸡,注射时要每只鸡换1个针头,同时煮沸针头进行消毒。对发病鸡群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死亡,加快康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用肾肿解毒药缓解肾脏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并用清瘟败毒散调理肠道和增加采食量,临床效果较好。
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同一栋鸡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在管理上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因素,合理调配饲料,做到营养合理、全价。加强卫生消毒措施,平常加强喷洒消毒,夏季1d 1次,冬季2d 1次。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防制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病鸡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对养鸡业危害巨大。
1流行特点
鸡传染病性法氏囊病主要见于2~15周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最轻;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情最重。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经过,随鸡日龄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10%~50%,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将会更高。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草等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易染鸡。各种饲养管理工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和扩散病毒,还可经污染的种蛋传播。
2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典型性感染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病初常见个别鸡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鸡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状。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病鸡畏寒、挤堆、伏地、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常在发病后1~2d内死亡。整个鸡群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5d,以后2~3d逐渐平息。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者可达60%以上。部分病鸡可拖延2~3周,耐过后发育不良,病鸡消瘦、贫血、生长缓慢。非典型症状主要见于老疫区、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常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此型目前比较多见,因有一定死亡率,往往影响鸡群的采食量和均匀度。
3病理变化
病鸡脱水,皮下肌肉干涩;胸肌发暗,胸肌、腿部肌肉有明显出血点、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明显出血;肠道内黏液增加,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肝脾肿大;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见白色尿酸盐沉积,输尿管积有多量的尿酸盐。法氏囊肿大明显,直径约1~2cm,周围有淡黄色胶冻样水肿,黏膜皱褶上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形成棕红色果酱样,有的黏膜上有灰白色小坏死点,有的囊内积有黏稠黏液,有的囊内有黄色干酪样物;泄殖腔有小出血点,其他脏器肉眼变化不明显。
4防制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特别应做好种鸡的免疫,以保障有足够高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鸡。一般在10~15日龄首免,25~30日龄二免,如在本病高发季节或本病的高发地区应在40~42日龄再免疫1次。本病的疫苗种类很多,有弱毒株和中等毒株活苗及灭活苗,还有囊组织灭活苗,其中囊组织灭活苗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价格较贵,仅对种鸡群使用。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价格较贵,仅对种鸡群使用。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较高雏鸡的首免。弱毒株疫苗,一般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低雏鸡的首免。
由于母源抗体状况、使用疫苗种类、饲养管理水平、疫苗流行情况及感染毒株差异等,没有一种能适用于所有鸡群特点的通用免疫程序,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各自鸡群特点的免疫程序。对有些用疫苗难以控制发病的鸡场,可在常发病日龄前3~5d肌肉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用中药预防。主要是利用中药所含的特殊成分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提高鸡只整体的抗病能力。可用瘟毒清,每瓶对水200kg,集中一次饮用,连用4d。
(3)鸡群发病后立即隔离发病鸡,同时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每天1次,死鸡要焚烧或深埋。若是育雏期发病,适当提高舍温3~5℃,可减少鸡只死亡。发病初期要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mL,先注射健康鸡后注射病鸡,注射时要每只鸡换1个针头,同时煮沸针头进行消毒。对发病鸡群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死亡,加快康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用肾肿解毒药缓解肾脏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并用清瘟败毒散调理肠道和增加采食量,临床效果较好。
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同一栋鸡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在管理上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因素,合理调配饲料,做到营养合理、全价。加强卫生消毒措施,平常加强喷洒消毒,夏季1d 1次,冬季2d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