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7万亿怎样炼成?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从储备项目到地方投资拉动和房地产拉动,谁能阻挡银行信贷的增长势头?
  
  《财经》记者 温秀 张曼 方会磊
  
  6月中旬,中国建设银行因为看到“兄弟行”新增贷款冲高的雷霆之势,紧急关闭了本行的信贷审批系统几日,以防止分支机构“竞相冲高”。
  
  然而,这种急刹车并不能改变银行信贷滚滚而来的洪流。就在当月,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再创下1.53万亿元巨量,使得上半年总计新增贷款达到了7.37万亿元,这是去年同期的2.3倍。
  
  整个市场的神经都集中到货币政策导向上。7月13日,中国央行公布行长助理、负责协管货币政策司的李东荣的一番讲话,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李东荣重申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敦促合理把握货币信贷投向,特别指出要“保证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然而,上半年的信贷形势,还能以“适度宽松”“稳定运行”来描述吗?
  
  “四大行”角力
  
  在7.3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大潮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了半壁江山,上半年全部新增贷款(含外币贷款)超过3.47万亿元。这是多家商业银行高层向《财经》记者证实的同业统计数据。
  
  不过,同为大行,其实分野清晰。中行和农行原本落后,此次成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的先行军,而工行和建行则占据优势地位,在年初的信贷汹涌之后,保持相对谨慎的姿态。
  
  中行的投放遥遥领先,上半年全部本外币新增贷款已经超过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近5倍。去年底原本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到7%的中行,如今的市场份额已经翻番,6月贷款更达到了业内领先的1700亿元。
  
  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等依然被作为考核一家银行的主要指标的情况下,以实现规模扩张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也便应运而生。基层员工因此必然会在季末、月末竞相把贷款做大。工行、农行、中行在3月末两天平均突击投放900亿元,均源于此。
  
  华夏银行一位分行行长证实,“季末冲高”的动力来自基层。他向《财经》记者透露,年初各家总行在制定信贷投放规划的时候,其实落实到各家分行的贷款数,都是比较保守的。不过,一位资深监管人士则解释说,由于平时的贷款周转量极大,基层机构要在特殊时点造成一定的投放规模并不困难。比如有的机构会向拟季末到期还款的客户打招呼,建议他们晚两天再还,以保证考核时的各项指标。
  
  由于监管部门对季末冲动进行了温和劝诫,以及央行开始释放“微调信号”,特别是前期储备项目被突击用尽,在6月,相比同处季末考核压力的3月,四大行的信贷增量已有所克制。
  
  而中行贷款超常规扩张之举,与该行年初以来推进的“扩规模、调结构”的战略相吻合。随着外汇传统优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行渴望迅速扩大国内市场的份额,但直到去年下半年,一直受制于央行贷款规模管控。今年则被视为中行大扩张的契机。不过,中行因超常放贷,7月中旬已被央行以定向发行央票的惩戒形式抽走了部分流动性,这在四大行中只此一家。
  
  正在股改进程之中,同样急于扩大市场份额的农行是另一个先行军主力。上半年新增贷款达到8588亿元(含外币贷款),4倍于去年同期。其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中行相当,约为1770亿元左右。
  
  建行在今年首季信贷投放持续领先,随后在二季度进行收缩,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投放速度。在投向方面,则以中长期基建项目为主。该行有关人士透露,首季领先于其他行是因为前期储备客户资源的集中释放。其上半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为7090亿元,6月新增贷款仅为790亿元。
  
  工行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更少,为640亿元,上半年全部新增贷款8646亿元(含外币贷款)左右。该行在3月末贷款一度冲高后,二季度以来重归理性。
  
  一位资深银行家坦承,由于储备项目的潜力已经集中释放,后期的一些项目申请在正常年份根本不可能进入最终的审批流程,潜伏的风险较大,所以一些底气较足的银行开始重归理性,适度取舍。
  
  上海一家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贷款增长快慢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营销节奏,二是项目本身的周期。“虽然季末冲高动力不小,但信贷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前期营销开始生效。”他解释称,大银行一季度在大项目中占绝对优势,营销过程中抢得先机,在大银行的营销高峰过去以后,中小银行信贷投放的增速就出来了。大银行拿大型政府项目拿得很快,而商业性项目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在6月贷款的投向上,该人士认为房地产业(包括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和一些灰色地带的贷款如经营性物业贷款)有明显恢复,中小企业、制造业由于订单不多,实际需求较弱。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外汇贷款回暖。
  
  央行7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08%。其中,绝大部分增额来自后两个月。6月外汇各项贷款猛增372亿美元,同比多增358亿美元。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年初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所致,部分企业倾向于不结汇,所以对外币贷款的需求不高。但最近两个月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导致银行的外汇贷款有较大程度的攀升。
  
  新主力
  
  在6月的1.53万亿元新增贷款中,“四大行”占比仅三分之一。事实上,中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商行等机构从5月起,急起直追,已成为助推贷款增长的新主力。
  
  政策性银行上半年新增贷款75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占比超过七成,且多为中长期贷款。
  
  上半年,從大型银行及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投向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一名大型银行相关人士称,贷款出现“买方市场”决定了大客户握有充足的话语权,这为大银行约束授信对象加大了难度。
  
  对中小银行而言,在“买方市场”的话语权更加堪忧。
  
  “一季度近5万亿元的信贷增量,大部分是四大行做,中小银行很难抢到业务。”一家股份制银行华北区信贷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他解释说,中小银行是五六月信贷投放得多一些,因为此时大银行觉得前期投放太多,“它们可能要停下来喘口气,考虑接下来怎么办。小银行就借机冲上去接力。”
  
  央行数据显示,中等股份制商业银行6月新增贷款5676亿元,占到银行业当月新增总额的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包括交行在内的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总额超过2.075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这个速度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
  
  7月14日,央行发行上千亿元的一年期定向央票,被视为抽紧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信号。认购行中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银行,绝大多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此次定向央票还规定认购行在9月中旬缴款,旨在防止下一轮的“季末冲高”。
  
  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股份制银行,依次包括交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浦发银行。业内人士透露,民生银行因为投放过猛,目前已达到了贷款能力的天花板。
  
  交行上半年新增贷款约为4155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近半,票据融资占四分之一强。而中信银行势头相当激进,上半年新增贷款3246亿元,短期贷款为中长期贷款的2倍多,新增票据融资1453亿元,超过了短期贷款。
  
  各家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多为政府基建项目,短期贷款则风险相对更大。票据融资更多是为了抢规模之用,由于要收保证金,风险稍小于短期贷款,但因资金流向不可控,易成为流入股市的资金渠道。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股份制银行的投放常常表现出进退两难,同业发展势头迅猛,自己不能示弱;但穷追不舍又怕将来泥足深陷。
  
  “一季度贷款的主要投向是去年以来的储备项目;四五月份,则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贷款需求,股份制银行还是抢不过大行。”前述华夏银行分行行长说,所以现在很多股份制银行都在搞“下乡”和差异化生存,一方面多往县级市投放,去挖掘三线城市的政府投资项目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依靠大行,借力使力,参加大行组织的银团贷款。
  
  从5月下旬开始,重心有所转移。上述人士称,股份制银行开始抓实体经济中的公司贷款需求,多涉及钢铁、焦化、制造加工业。“因为经济有企稳复苏的迹象,我们也需要打个提前量,抓住重点行业里面先期复苏企业的贷款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
  
  浦发银行董秘沈思认为,楼市回暖也使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增加。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6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27.1亿元,创单月增量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00亿元。
  
  同样于五六月发力的城商行,上半年新增贷款总计约5430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近五成,票据融资量超过了短期贷款。
  
  不过,城商行在全国信贷投放情况并不均衡,部分地区规模扩张有限。知情人士称,这与其客户多为中小企业,实际的生产动力和贷款需求不足有关。
  
  和受到严格资本充足率限制的股份制银行不同,农信社自年初以来狂飙突进,新增贷款近5000亿元,短期贷款占到六成以上。
  
  监管机构权威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农信社今年以来的投放极为踊跃,虽然多数农信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方面都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因为其带着“农”字,符合国家政策倡导的方向,所以监管机构的重点放在引导其做好贷后管理。
  
  与这一切火热场面形成对比的是在华外资银行,上半年贷款较年初下降623亿元人民币。
  技术性调控难奏效
  
  虽然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调整,但灼热的贷款走向已经引起了央行的关注。
  
  就在7月8日提前公布6月贷款数据的半小时前,央行先高调宣布了重启一年期央票,做出可能回收流动性的姿态。
  
  一家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证实,央行近期下文,要求银行在月末五天,逐日上报信贷数据。“其实没用的,我可以月初放嘛。关键是政策要给市场一个准确的信号。”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政策不会转向,事实上,想转也很难。”他进一步解释称,现在大量投资都是中长期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需要很多年,现在项目大都处于启动阶段,如果马上收紧,必然会产生大批坏账。所以,调控的办法,只能是对未来将要新开工的项目,从紧审批。
  
  但哈继铭直言,地方政府在此轮投放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响应保增长号召的同时,也争取到了发展机遇。只要大政方针不变,地方政府的冲动依然,商业银行恐怕也难以止步。
  
  “与总量相比,对信贷投放的控制更为关键。”山东省银监局局长周忠明对《财经》记者表示,下一步应该重点加强对贷款流向的管理和跟踪。他认为,主要助推贷款激增的三大动力都是相对短期的特殊因素,如与“4万亿”政策相配套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因调控而被抑制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集中反弹,以及流动性充裕条件下商业银行临时进行的票据贴现业务。他认为,这些因素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但其中蕴含的风险需要甄别和防范。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表示,由于当前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尚未全面恢复,如果在政策上直接“踩刹车”,要面临不小的挑战。他认为,与货币政策的转向相比,对系统性风险的技术性调控更加师出有名。
  
  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和技术性指标的控制,被视为实施技术性调控的重要手段。
  
  6月中旬,银监会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审慎投放,防止在月末、季末时点,为应对考核冲规模的做法。不过,在6月惊人的贷款统计数据面前,这份措辞温和的通知显然作用有限。
  
  此后,监管部门还就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及加强按揭贷款管理等发出了专门通知。
  
  资本充足率指标在调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放行为方面,也被视为有效的硬约束。今年以来,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计划相继获批,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至今仍未放行。
  
  高善文表示,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严格考核,甚至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将缓冲垫增厚一些,不但有助于调节信贷投放节奏,同时,也可以未雨绸缪。
  
  多位银行界人士均表示,目前,银行贷款的不良率总体上还在稳步下降,因为当前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数年前的投放,由于经济调整期还不长,还没有到达反弹高峰。而周忠明则预计,这一輪投放的遗留问题最早要到明年才会有所反映。
  
  不过,哈继铭强调,政策在大方向不变,继续朝着适度宽松的方向走的路径下,仅仅希望依靠央行和银监会实施技术性调控,恐怕作用很有限。■
  
  本刊记者沈乎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我们之所以能赢得“冷战”并非只因为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获胜的原因还来自我们的经济活力以及思想的耐受力。21世纪,如果通过对石油的依赖向恐怖分子和独裁者提供资金,我们将毫无安全可言。如果我们不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毫无安全可言。除非我们在年轻人身上投资并要求他们回报美国,否则,我们将无法成就美国伟大的承诺。     我们现在应该制定创造就业机会和机遇的新政策——一个建立在教育和能源、创新和基础设施
期刊
《食品安全法》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召回制度、标准的统一等制度,但未对食品监管体制作根本性的改革    《财经》记者 叶逗逗      “三聚氰胺”阴影尚未消散,“瘦肉精”恐慌却又袭来。至2月19日,广州市“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病人数增加到70人。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神经已经无比脆弱,食品安全不啻为最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一。    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期刊
一个自利的人,给他天下的万分之一,要他一万根毛都是可以的。只是那样的好机会,哪里会经常有呢      孟子把力辟杨、墨作为一生的大事业。一方面,有想法而无体系的人,每需要辩论的对手,来澄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看稷下学宫的巨子,半是后世所谓的道家者流,便知当时异见的流行程度,已令正人君子忍无可忍。“异见”是从孟子的立场上说,他看到孔子的智慧被无知无识的人们冷落,杨、墨之言反倒充盈天下,气得死去
期刊
收入将发生转移,需求将出现改变,供给面将不得不改变以适应“后泡沫经济时代”的多层次需求    全球政策制定者们似乎并没有理解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现在已经到了20年泡沫期的终结时刻,以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终结时刻,也是IT革命和全球化产生的生产力红利(productivity dividends)的终结时刻。    可能全球经济的十分之一收入来自泡沫活动,而现在已经永远消逝了。收入将发生转移,需求
期刊
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8年1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刘堪,生于河北乐亭农家,有燕赵人的豪气,又有江南人的秀气,性格内敛,从不张扬。从个人经历看,他是老革命;而最辉煌的一段经历,是1979年1月到国家农委(后改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以后,连续参与为中央起草80年代著名的五个“一号文件”,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和经济振兴。    1976年“文革”结束后,直到19
期刊
时隔15年后,钢材期货再次上市,钢铁企业冷眼以待    《财经》记者 张伯玲    在阔别市场15年、历经三年多酝酿之后,钢材期货终于再次挂牌上市。    3月27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正式交易,首钢集团生产的“首钢”牌、江苏沙钢集团的“沙钢牌”、马鞍山钢铁公司生产的“马钢”牌等九家的产品入选为首批指定的交割品牌。    当天,两种钢材期货合约均交易活跃,价格收盘均
期刊
时代无情,亦时间无情,听古典音乐现今有点类似上教堂;即使到了弥撒时间,低头默念的也未必是上帝      西班牙画家达利生前一向出语惊人,表达与修辞别具一格。有人说他放语言烟花,是时代表演癖的一部分,不可当真,但还是有人从中嗅出了一些魔鬼先知先觉的味道(魔鬼在急剧变化的时刻,尤其了解这个世界)。达利对古典音乐的酷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怕古典音乐,像怕得天花一样——听音乐与得天花,在这里画上了等号。
期刊
普罗迪说,尽管欧盟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经济结构更为平衡,但其独特的政治和经济生态,很可能使其在很多方面都“慢一拍”,包括经济复苏    《财经》记者 张翃    普罗迪在做什么?    “祖父。”他的兒子回答记者。    这个身份比“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这样的头衔,更符合这位鹤发童颜、笑容无邪、说话时有些手舞足蹈的八旬老翁的感觉。难怪他当总理时被政敌谑称为“the Mortadell
期刊
原本分别操作的两大对话现在双轨并行,奥巴马上台后中美高级别对话大幕将启    《财经》记者 钱亦楠 实习记者 王宇    今年4月初,中美领导人在伦敦20国集团峰会间隙敲定一年一度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机制,首轮对话定于7月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举行。    这是1月20日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高层首次就事关两国长远战略利益的重大安全和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奥巴
期刊
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开始的时候步子不必迈得太大。可以在全球变暖的迹象更明显时,再采取更积极的举措    6月末,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如果参议院能批准与之类似的法案,这将成为美国控制碳排放领域最为重要的立法。    这一法案的核心条款,是在2012年启动的名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这一机制,将对企业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设置额度。    这一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