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其赤子之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是的,童心太重要了。童心,是作家禀赋的一个方面,是诗人气质的一项质素。意大利哲学家维克说:“在世界的儿童时期,人都是天生的诗人。”法国作家都德说:“诗人是还能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的人。”我国清代大文学家王国维也说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赤子之心就是童心,童心就是诗词创作(包括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点。
  为什么说童心这么重要呢?
  首先是儿童由于阅历较浅,不涉世事,他们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因此常常能在成人所忽视的事物上发现独特的美。他们对事物有一种轻松的洞察力,就是不受已有的陈规的束缚,也不受呆板的习惯的束缚,而是尊重自己的感受。通过观察发现,对于儿童,任何一件平常的事物,都能成为他们乐趣无穷的东西,诸如星星、月亮、小鸟、蝈蝈、火柴盒、碎木块……在童心里,复杂的世界有时会显得单纯而透明,个人的直觉常常会引出非常美好的联想和情思。
  其次是儿童跟成人比起来,幻觉与想象的能力更为丰富,更为活跃。他们最善于幻想,往往选取关于现实的某些意象为材料,另造一个奇异的世界,在他们的心中,现实和幻境并无森严的壁障,当他们沉醉于幻想之中时,便把物我的分别以及真伪的分别全忘了。面对一片落叶,一朵小花,一只青蛙,一只小鼠,他们都能产生神奇美妙的幻想和天真烂漫的情趣。
  前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金蔷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童年时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沛,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大人都好像有点神秘,……不管他是带着一套刨子,有一股刨花味道的木匠也好,或者是知道为什么把草叶染成绿色的学者也好。
  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却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归根结底,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微细的。
  童年是多么美丽啊,童年的积累和感悟对一个诗人或者作家一生的创作是多么重要啊。冰心小时候生活在大海边,是大海的馈赠使她成为杰出的作家;徐志摩小时候就深度近视,从未看到过星星,当他第一次戴上眼镜,看到满天星斗时,一下子激发了诗人的原始的创作灵感。
  既然童心在写作中是那么重要,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是非常富有童心的,都是描写童心的高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就很有童心,他观察庐山瀑布,用儿童的极度夸张的眼光来审视,那瀑布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坠下,想象奇妙,神奇瑰丽。杜甫一生饱经离乱,忧患意识非常突出,诗风素来沉郁悲慨,但他也写有非常富有童真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意境深邃,色彩明丽,非常适宜儿童欣赏和诵读,被称为古今绝句之首。
  鲁迅描写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童年时光写得充满无限乐趣,简直就是童年生活的乐园。全文物我交融,文情并茂,意境隽永,作者那一颗童真之心跳荡纸上。朱自清描写春天(《春》),写春的逐渐近了的脚步,写偷偷钻出来的小草,写竞相绽放的百花,写温柔的春风,写细如牛毛、花针的雨丝……作家的观察视角仿佛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文章典丽含蕴,诗意盎然,脍炙人口,魅力永存。冰心描写母爱(《寄小读者》),执著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纯真的童心和优美的大自然,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空灵纯美、深情雅致的艺术世界。老舍描写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小麻雀》),从它失去翅膀到被猫衔走之后的险状,层层诉来,细腻入微,完全站在小麻雀的角度去理解评判世界,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深切怜悯和同情。
  被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一心向往童年时代,在他看来,童年的心是一片净土,没有枯枝,没有垃圾,只要一阵淡淡的微风吹过,就会有无数希望的种子睁开眼睛,张开绿色的小手。著名诗人舒婷在《童话诗人……给GC》诗中这样写顾城: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污染的地方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葚、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曳着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被称为“孩子天使”,“儿童诗人”。在《新月集》中,泰戈尔以他纯洁的童心般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宁静芳馥的爱与温情,善于用天真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儿童的稚语来表达他对于生命、母爱及美的全新的理解,作品中充满天真奇异的想象,独特新颖的比喻,温存细腻的爱以及和睦浓郁的亲情。你看: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读着这样的散文诗,纯真烂漫,童趣横生,让人整个一颗心都醉了,正如郑振铎所说:“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丽天真的儿童国里去。”(《新月集·译序一》)。
  我们的世界太需要天真了。当今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人类行为的怪异,人类处境的尴尬,金钱与权力欲带来的异化,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委顿,人文的堕落,理想与信念的坍塌,价值观的变异,生存的焦虑与困惑等等,都在消弥着人类的天真。我们呼唤童心的回归,我们要保持心灵的净土,守好精神的家园,带着一颗童心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创造人生,去抒写至情至性,去描绘幻想的世界和理想的天国!■
其他文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
期刊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期刊
“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鲁迅离开鲁四老爷家之前的一段内心的想法。这与本文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展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并无多少关联。然而,这一闲淡无奇之笔却是作者极用心之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这一闲笔,体会作者这一用心之处。    一、极闲之笔尽极苦之人    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