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公司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创造不存在的产品上去。”Google CEO Larry Page在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上演讲时说。
Google确实就是这么干的。
继发布Google自动驾驶汽车和Google glass之后,神秘的Google X部门又宣布了第三个公开的项目:Project Loon(热气球网络计划)。这是一个疯狂但伟大的构想——目前全球大约2/3的人仍无法上网,Google希望利用热气球“散播”无线网络信号,为农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
回想起2012年在Google I/O大会上,当Google创始人之一Sergey Brin戴着Google glass上台时,有些参会嘉宾惊讶得把饮料倒在了身上。现在看到这些犹如水母般漂亮的热气球升空,而且还要提供全球性的互联网服务,又该有多少人跌破眼镜。
其实,Google要推出“Project Loon”的消息很早就传出,但是业内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可行性非常低。但Google必须做到——它的种种行为都在宣告:我不想只是一家搜索公司,靠展示广告赚钱,我要的是逐渐渗透至人类数字和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每一款产品去颠覆你的习惯,并告诉你,这就是未来。
技术公司的魔力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Google需要不断验证战术的可执行性,同时还要兼顾企业基因的生长与平衡。
现在,Google在云计算领域已经建立了全面优势,覆盖IaaS、PaaS和SaaS三个层面。在IaaS和PaaS方面,Google与亚马逊、微软、IBM并驾齐驱,位于云计算的第一阵营;在SaaS层面,通过搜索、GMail、地图、Google Now、Google 、Google Play Music、Google Play Games、Google Apps等一系列产品,为终端用户提供完整的云服务。更便捷的是,这些所有的服务,只要一个Google账号就能全部搞定。
因此,通过云技术的运用,Google现在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整合多条产品和服务线。这一点在Google Now上体现得很明显。Google Now是一款语音驱动的个人助手,当你在输入一个搜索关键词的时,Google不再只是返回一个带有10~20条相关结果的列表,而是主动推送一些与你相关的数据,比如提醒你你的备忘录事项等。就像极客们梦想中“星际迷航电脑”的化身一样,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和真实环境,甚至可以在你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之前就去协助自己的工作。
但是,在云的后端,网络通信对Google造成了限制。云计算要求大规模的数据运算和传输,如果用户的带宽不足,那么势必会降低Google云端的体验。不难发现,Google一直以来在网络通信业务方面有很多动作。2012年年初,Google在堪萨斯提供高达1GB/s的宽带服务,这一速率几乎是美国家庭宽带的100倍。而在2013年,Google将会把基于光纤网络的高速宽带服务Google Fiber扩张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免费供用户使用。
虽然Google目前并不能将其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但世界上还有2/3的人在无法使用互联网,对Google来说是“无法容忍”的。要弥补网络通信的限制,必须大胆地去改变的问题,就像“Project Loon”计划的那样。
可以看出,Google希望依靠技术改善生活,而最重要的是让用户的触网习惯朝有利于Google商业模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Google主营的所有业务之外,Google还需要顺着用户与信息的接触通道,用云端确保自己的操作系统稳定,用网络通信确保云端数据的畅通,用硬件设备确保网络通信的价值。这就是Google glass和“Project Loon”的来历。
信息公司的实力
说Google,必然拿苹果与其对比,但是现在Google和苹果已经完全是两条路。
苹果引以为傲的“垂直整合”模式,目标是创造最好的用户体验:以产品为轴心,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形成对各个环节不计成本的绝对控制和优化,提升溢价。
而在Google,找不出任何一种产品有“上下游控制”这一说。因为Google从来就不是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硬件,反而,卖信息才是Google的正统基因。
所以说Google是一家信息公司。站在信息公司的立场上,Google不得不尽可能降低人们接触信息的门槛,而只有消除了信息盲区,才能使Google的业务畅通无阻。
一切都是为了数据,一切都是为了提升信息溢价。因此Google的种种举措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从2005年开始,Google就在研究协助盲人访问互联网的方法。表面上看这种举动有很强的公益性,实际上是在探寻信息传输的边界。之后,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进展顺利,而且为了让信息突破生理和物理限制,推出了Google Glass,让信息与用户之间不需要非智能化的中介。投入巨资自建光纤和制造科幻片式的通信热气球,也是为了更多的人上网,才能有更多的数据。而这正是Google理想中的“大信息全景”布局。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愿景,Google必须具备充足的数字处理能力,才能提供真正的人工智能服务,这也是Google在前端产品上仍然贪婪汲取信息数据的原因,就像Google即将发布的Knowledge Graph(知识图谱),将取代Google搜索结果的右侧广告区域,呈现根据用户个人特征导出的个性化搜索信息。
现在有人惊呼“Google正在计划接管世界”,或许真的是这样,或许还差得太远,但不得不承认,它的所有创新的疯狂真的很有趣。
链接
热气球网络计划的原理
Google测试的这些热气球会进入大气平流层,离地面约20公里,是飞机飞行高度的两倍。热气球会在地球上空漂浮,并通过软件算法决定移动位置,而后上升下降到特定高度,随着风向移动,构成一个巨大的通信网络。
气球的材质是超压力气球所使用的聚乙烯泡沫,完全充气后高12米、宽15米。这一材质比气象用气球更加耐久,可以承受更高的压力。气球顶部有个降落伞,可以控制气球起降,以便进行维修和更换。而气球上的电子设备是由太阳能面板供电的,因为平流层没有云遮蔽阳光,这些面板4个小时就能完成充电,生成100瓦的电力,足够保证仪器运转,还可以充电用于夜间使用。在面板充电时,气球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转。
气球上还有一个装载电子设备的小盒子,包括控制整个系统的电路板、电池,还使用2.4与5.8GHz的ISM波段的无线电天线,用于与其他气球通信以及与地面网络天线通信。每个气球可以为直径40公里的地面地区提供网络连接,网速可以达到3G网络的水平。在气球下方的用户在房屋上安装一个特殊的网络天线,就可以接入气球提供的网络服务。网络信号会在气球之间不断反射,然后接入地面的全球互联网服务。
Google确实就是这么干的。
继发布Google自动驾驶汽车和Google glass之后,神秘的Google X部门又宣布了第三个公开的项目:Project Loon(热气球网络计划)。这是一个疯狂但伟大的构想——目前全球大约2/3的人仍无法上网,Google希望利用热气球“散播”无线网络信号,为农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
回想起2012年在Google I/O大会上,当Google创始人之一Sergey Brin戴着Google glass上台时,有些参会嘉宾惊讶得把饮料倒在了身上。现在看到这些犹如水母般漂亮的热气球升空,而且还要提供全球性的互联网服务,又该有多少人跌破眼镜。
其实,Google要推出“Project Loon”的消息很早就传出,但是业内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可行性非常低。但Google必须做到——它的种种行为都在宣告:我不想只是一家搜索公司,靠展示广告赚钱,我要的是逐渐渗透至人类数字和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每一款产品去颠覆你的习惯,并告诉你,这就是未来。
技术公司的魔力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Google需要不断验证战术的可执行性,同时还要兼顾企业基因的生长与平衡。
现在,Google在云计算领域已经建立了全面优势,覆盖IaaS、PaaS和SaaS三个层面。在IaaS和PaaS方面,Google与亚马逊、微软、IBM并驾齐驱,位于云计算的第一阵营;在SaaS层面,通过搜索、GMail、地图、Google Now、Google 、Google Play Music、Google Play Games、Google Apps等一系列产品,为终端用户提供完整的云服务。更便捷的是,这些所有的服务,只要一个Google账号就能全部搞定。
因此,通过云技术的运用,Google现在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整合多条产品和服务线。这一点在Google Now上体现得很明显。Google Now是一款语音驱动的个人助手,当你在输入一个搜索关键词的时,Google不再只是返回一个带有10~20条相关结果的列表,而是主动推送一些与你相关的数据,比如提醒你你的备忘录事项等。就像极客们梦想中“星际迷航电脑”的化身一样,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和真实环境,甚至可以在你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之前就去协助自己的工作。
但是,在云的后端,网络通信对Google造成了限制。云计算要求大规模的数据运算和传输,如果用户的带宽不足,那么势必会降低Google云端的体验。不难发现,Google一直以来在网络通信业务方面有很多动作。2012年年初,Google在堪萨斯提供高达1GB/s的宽带服务,这一速率几乎是美国家庭宽带的100倍。而在2013年,Google将会把基于光纤网络的高速宽带服务Google Fiber扩张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免费供用户使用。
虽然Google目前并不能将其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但世界上还有2/3的人在无法使用互联网,对Google来说是“无法容忍”的。要弥补网络通信的限制,必须大胆地去改变的问题,就像“Project Loon”计划的那样。
可以看出,Google希望依靠技术改善生活,而最重要的是让用户的触网习惯朝有利于Google商业模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Google主营的所有业务之外,Google还需要顺着用户与信息的接触通道,用云端确保自己的操作系统稳定,用网络通信确保云端数据的畅通,用硬件设备确保网络通信的价值。这就是Google glass和“Project Loon”的来历。
信息公司的实力
说Google,必然拿苹果与其对比,但是现在Google和苹果已经完全是两条路。
苹果引以为傲的“垂直整合”模式,目标是创造最好的用户体验:以产品为轴心,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形成对各个环节不计成本的绝对控制和优化,提升溢价。
而在Google,找不出任何一种产品有“上下游控制”这一说。因为Google从来就不是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硬件,反而,卖信息才是Google的正统基因。
所以说Google是一家信息公司。站在信息公司的立场上,Google不得不尽可能降低人们接触信息的门槛,而只有消除了信息盲区,才能使Google的业务畅通无阻。
一切都是为了数据,一切都是为了提升信息溢价。因此Google的种种举措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从2005年开始,Google就在研究协助盲人访问互联网的方法。表面上看这种举动有很强的公益性,实际上是在探寻信息传输的边界。之后,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进展顺利,而且为了让信息突破生理和物理限制,推出了Google Glass,让信息与用户之间不需要非智能化的中介。投入巨资自建光纤和制造科幻片式的通信热气球,也是为了更多的人上网,才能有更多的数据。而这正是Google理想中的“大信息全景”布局。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愿景,Google必须具备充足的数字处理能力,才能提供真正的人工智能服务,这也是Google在前端产品上仍然贪婪汲取信息数据的原因,就像Google即将发布的Knowledge Graph(知识图谱),将取代Google搜索结果的右侧广告区域,呈现根据用户个人特征导出的个性化搜索信息。
现在有人惊呼“Google正在计划接管世界”,或许真的是这样,或许还差得太远,但不得不承认,它的所有创新的疯狂真的很有趣。
链接
热气球网络计划的原理
Google测试的这些热气球会进入大气平流层,离地面约20公里,是飞机飞行高度的两倍。热气球会在地球上空漂浮,并通过软件算法决定移动位置,而后上升下降到特定高度,随着风向移动,构成一个巨大的通信网络。
气球的材质是超压力气球所使用的聚乙烯泡沫,完全充气后高12米、宽15米。这一材质比气象用气球更加耐久,可以承受更高的压力。气球顶部有个降落伞,可以控制气球起降,以便进行维修和更换。而气球上的电子设备是由太阳能面板供电的,因为平流层没有云遮蔽阳光,这些面板4个小时就能完成充电,生成100瓦的电力,足够保证仪器运转,还可以充电用于夜间使用。在面板充电时,气球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转。
气球上还有一个装载电子设备的小盒子,包括控制整个系统的电路板、电池,还使用2.4与5.8GHz的ISM波段的无线电天线,用于与其他气球通信以及与地面网络天线通信。每个气球可以为直径40公里的地面地区提供网络连接,网速可以达到3G网络的水平。在气球下方的用户在房屋上安装一个特殊的网络天线,就可以接入气球提供的网络服务。网络信号会在气球之间不断反射,然后接入地面的全球互联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