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距离全国爱牙日还有近百天,但如今网络正在热议爱牙日是否该更名为“全国口腔健康日”。
如果不是一个留美博士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篇《致信卫生部长:爱牙日应该更名为口腔健康日》的文章,也许大家对牙齿的关注要延后一些时日——毕竟到9月20日全国爱牙日还有好几十天,在这段时间人们可能更关心房价何时下跌,股市是不是到顶,汽油还会不会半夜调价?
只要牙齿不疼,吃嘛嘛香,谁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牙齿或者说是口腔健康呢?可是身在美国心系国人的留美博士却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爱牙日”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口腔健康”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导致近十年来中国口腔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应该将“全国爱牙日”更名为“全国口腔健康日”。
卫生部还没作出回应,也许暂时也不会回应,但网络却已经炸开了锅,围绕“爱牙日”更名讨论的帖子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越炒越热,似乎成为继H1N1甲型流感之后,国人最关注的公众健康话题。和每一次论战一样,网友旗帜鲜明地分为“倒”和“挺”两大派别。
“倒”派认为留美博士“真的是没事闲的,在美国赚的钱太多,转而想在国内提高知名度”,也有个别网友调侃留美博士“肯定是在美国下岗了,剩下的钱没法养活自己,就想出这么个办法做最后的挣扎”。“挺”派则从亲身经历出发,认为更名可以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口腔保健知识,而不仅仅是牙齿健康。无论“倒”还是“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关于牙齿,或者说是口腔,我们还有许多亟待理清的常识。
口腔健康
留美博士在博文中指出,在中国,90%以上的老百姓的意识里,“牙”即“齿”,而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不少人关注在“齿”的局部,而丢掉了牙的整体。其结果是认为“齿”健康就是口腔健康。
事实上,“牙齿健康”≠“口腔健康”,到目前看,牙周病几乎成为了影响口腔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其中的两个标准——“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均指向牙齿的“土壤环境”即牙周的健康。
他还进一步指出,“全国爱牙日”设立20年来,龋齿已经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在8%到20%;而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牙周病患病率却呈不减反增的趋势,成年人牙周不健康者高达97%;“预防龋齿”作为“爱牙日”提出的初衷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怎样形成牙齿到口腔健康的全面认识,扭转国民认为“牙齿健康”=“口腔健康”的错误观念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留美博士的初衷是好的。但由此也引发出另外一些问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主治医师、口腔正畸学博士丁鹏作为资深从业人员,对更名一事就持保留态度。“我觉得‘口腔健康’一词比较专业,包含面太广。事实上,从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到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藓再到唇裂也就是俗称的兔唇在内的一系列口腔疾病都在口腔健康的范畴之内。因此,口腔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及没有口腔疾病。对普通人而言,‘爱牙日’琅琅上口的简练概括,更加贴近老百姓,易于传播普及。”
在丁鹏博士看来,名称的变更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公众应该以此为契机,增强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在意识上形成一些改变。“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中老年人患龋率分别为88.1%和98.4%,牙周健康率分别为14.5%和14.1%,并且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因此,改善群众口腔健康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是,我国牙医与居民的比例为1:28000,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牙医与居民的比例也不过1:6000至1:8000左右,而发达国家牙医与患者比例大致为:美国为1:1000,日本为1:2000,西欧为1:4000。因此,我们与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在国内一些偏远地区,可能人均5万到10万才有一个牙医。在如此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根本没法顾及口腔健康。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众对口腔健康的认识程度非常之低。特别是对口腔健康的重要环节——牙周健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大部分人在牙周病早期——牙龈炎阶段,对牙龈肿胀、出血根本不在意,等到炎症逐渐向深部发展,破坏你的牙槽骨、牙周纤维,导致牙齿松动明显不得不拔除甚至自行脱落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关数据表明,目前,牙周炎已经超过龋齿位居中国35岁以上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炎还能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要高于牙周正常人群,牙周疾病作为感染病灶,还能引起多种炎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及某些皮肤病等。对孕妇而言,牙周疾病是导致低体重婴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率为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大于吸烟、饮酒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但大多数人对牙周病尚不够重视,因此可以用“隐形杀手”来形容牙周病的危害。
护理常识
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石。牙菌斑常存留在牙缝及靠近牙床的部位,仅靠漱口和草率刷牙是不能彻底清除掉的。即使人工彻底清除了牙菌斑,但在口腔特殊的環境中,牙菌斑经十几个小时还会重新生长。牙石是牙菌斑、脱落的细胞、食物残渣等矿化后形成的。即使刷牙再认真,也难免会有刷不到的死角,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牙石。牙石能对牙龈组织造成机械的刺激,妨碍口腔卫生,同时也更易附着牙菌斑,引起牙周组织发炎。牙石一旦形成,只有通过牙医治疗进行清除。为保牙齿健康最好一年洗一次牙,牙周炎患者则最好半年甚至3个月就洗一次。
丁鹏告诉记者,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洗牙就是为了美白牙齿,实际上洗牙在口腔专业上又称洁治,是严格的医疗行为,而不是美容行为,要由专业医生检查和操作,主要目的是清除牙石,获得健康而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减少牙石的形成、预防牙周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有效刷牙。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90%以上的人没有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或者没有有效刷牙。绝大部分的问题是方法不正确或意识不到位。“试问一下,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早晚刷牙,更不要说饭后刷牙了。其实即使不用牙膏,也能将软垢、菌斑清除干净。因为牙膏的主要磨料是硅摩擦剂,起到摩擦和清洁牙齿的作用,让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比较容易被刷下来。其他添加剂则是起到氟化物防龋、口感舒适、消炎或者减轻口腔异味的作用。除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外,牙刷的选择也很重要。人们应该选择刷头小、刷毛软且末端圆润、手柄把持舒适的保健牙刷。”
丁鹏还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时尚人士会随身备一小瓶漱口水,在吃饭或抽烟、饮酒之后随时使用。其实用漱口水代替刷牙来清洁口腔,相当于天天吃抗生素。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大量菌群,长期使用具有抗菌消炎效果的药物漱口水,就会导致某一种类的细菌被过度抑制,从而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反而不利于口腔健康。此外,长期使用一些药物漱口水也容易使牙齿及口腔黏膜表面着色,使味蕾的味觉降低,并抑制唾液的分泌,造成口干、灼痛等不适症状。”
丁鹏还特别指出,“对每一个人来说,口腔卫生的维护从出生后就应该开始。对于新生儿,应该用柔软的纱巾或小海绵蘸清洁的水擦拭宝宝的牙床和腭部,让宝宝适应并习惯每天的口腔护理。小孩子第一次看牙医的时间应该是第一颗牙齿萌出,如果牙齿一直未能萌出,最迟也该在1岁之前看牙医。在5岁之前,小孩子每2到3个月需要看一次牙医,因为乳牙龋齿的进展速度往往很快。6到12岁差不多每半年检查一次,12岁左右替牙完成以后,就可以一年检查一次。当然,孩子的恒牙长出来以后,应该去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做窝沟封闭。”
心脏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善待它;牙齿虽有几十颗,但也不能随意处置——生活越来越好,口福越来越多。没了牙齿,一切白搭。关注你的牙齿、关注口腔健康,能够提升你的生活质量。爱牙,就是爱自己。
如果不是一个留美博士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篇《致信卫生部长:爱牙日应该更名为口腔健康日》的文章,也许大家对牙齿的关注要延后一些时日——毕竟到9月20日全国爱牙日还有好几十天,在这段时间人们可能更关心房价何时下跌,股市是不是到顶,汽油还会不会半夜调价?
只要牙齿不疼,吃嘛嘛香,谁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牙齿或者说是口腔健康呢?可是身在美国心系国人的留美博士却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爱牙日”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口腔健康”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导致近十年来中国口腔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应该将“全国爱牙日”更名为“全国口腔健康日”。
卫生部还没作出回应,也许暂时也不会回应,但网络却已经炸开了锅,围绕“爱牙日”更名讨论的帖子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越炒越热,似乎成为继H1N1甲型流感之后,国人最关注的公众健康话题。和每一次论战一样,网友旗帜鲜明地分为“倒”和“挺”两大派别。
“倒”派认为留美博士“真的是没事闲的,在美国赚的钱太多,转而想在国内提高知名度”,也有个别网友调侃留美博士“肯定是在美国下岗了,剩下的钱没法养活自己,就想出这么个办法做最后的挣扎”。“挺”派则从亲身经历出发,认为更名可以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口腔保健知识,而不仅仅是牙齿健康。无论“倒”还是“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关于牙齿,或者说是口腔,我们还有许多亟待理清的常识。
口腔健康
留美博士在博文中指出,在中国,90%以上的老百姓的意识里,“牙”即“齿”,而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不少人关注在“齿”的局部,而丢掉了牙的整体。其结果是认为“齿”健康就是口腔健康。
事实上,“牙齿健康”≠“口腔健康”,到目前看,牙周病几乎成为了影响口腔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其中的两个标准——“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均指向牙齿的“土壤环境”即牙周的健康。
他还进一步指出,“全国爱牙日”设立20年来,龋齿已经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在8%到20%;而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牙周病患病率却呈不减反增的趋势,成年人牙周不健康者高达97%;“预防龋齿”作为“爱牙日”提出的初衷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怎样形成牙齿到口腔健康的全面认识,扭转国民认为“牙齿健康”=“口腔健康”的错误观念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留美博士的初衷是好的。但由此也引发出另外一些问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主治医师、口腔正畸学博士丁鹏作为资深从业人员,对更名一事就持保留态度。“我觉得‘口腔健康’一词比较专业,包含面太广。事实上,从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到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藓再到唇裂也就是俗称的兔唇在内的一系列口腔疾病都在口腔健康的范畴之内。因此,口腔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及没有口腔疾病。对普通人而言,‘爱牙日’琅琅上口的简练概括,更加贴近老百姓,易于传播普及。”
在丁鹏博士看来,名称的变更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公众应该以此为契机,增强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在意识上形成一些改变。“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中老年人患龋率分别为88.1%和98.4%,牙周健康率分别为14.5%和14.1%,并且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因此,改善群众口腔健康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是,我国牙医与居民的比例为1:28000,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牙医与居民的比例也不过1:6000至1:8000左右,而发达国家牙医与患者比例大致为:美国为1:1000,日本为1:2000,西欧为1:4000。因此,我们与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在国内一些偏远地区,可能人均5万到10万才有一个牙医。在如此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根本没法顾及口腔健康。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众对口腔健康的认识程度非常之低。特别是对口腔健康的重要环节——牙周健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大部分人在牙周病早期——牙龈炎阶段,对牙龈肿胀、出血根本不在意,等到炎症逐渐向深部发展,破坏你的牙槽骨、牙周纤维,导致牙齿松动明显不得不拔除甚至自行脱落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关数据表明,目前,牙周炎已经超过龋齿位居中国35岁以上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炎还能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要高于牙周正常人群,牙周疾病作为感染病灶,还能引起多种炎症,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及某些皮肤病等。对孕妇而言,牙周疾病是导致低体重婴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率为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大于吸烟、饮酒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但大多数人对牙周病尚不够重视,因此可以用“隐形杀手”来形容牙周病的危害。
护理常识
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石。牙菌斑常存留在牙缝及靠近牙床的部位,仅靠漱口和草率刷牙是不能彻底清除掉的。即使人工彻底清除了牙菌斑,但在口腔特殊的環境中,牙菌斑经十几个小时还会重新生长。牙石是牙菌斑、脱落的细胞、食物残渣等矿化后形成的。即使刷牙再认真,也难免会有刷不到的死角,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牙石。牙石能对牙龈组织造成机械的刺激,妨碍口腔卫生,同时也更易附着牙菌斑,引起牙周组织发炎。牙石一旦形成,只有通过牙医治疗进行清除。为保牙齿健康最好一年洗一次牙,牙周炎患者则最好半年甚至3个月就洗一次。
丁鹏告诉记者,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洗牙就是为了美白牙齿,实际上洗牙在口腔专业上又称洁治,是严格的医疗行为,而不是美容行为,要由专业医生检查和操作,主要目的是清除牙石,获得健康而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减少牙石的形成、预防牙周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有效刷牙。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90%以上的人没有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或者没有有效刷牙。绝大部分的问题是方法不正确或意识不到位。“试问一下,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早晚刷牙,更不要说饭后刷牙了。其实即使不用牙膏,也能将软垢、菌斑清除干净。因为牙膏的主要磨料是硅摩擦剂,起到摩擦和清洁牙齿的作用,让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比较容易被刷下来。其他添加剂则是起到氟化物防龋、口感舒适、消炎或者减轻口腔异味的作用。除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外,牙刷的选择也很重要。人们应该选择刷头小、刷毛软且末端圆润、手柄把持舒适的保健牙刷。”
丁鹏还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时尚人士会随身备一小瓶漱口水,在吃饭或抽烟、饮酒之后随时使用。其实用漱口水代替刷牙来清洁口腔,相当于天天吃抗生素。人的口腔里存在着大量菌群,长期使用具有抗菌消炎效果的药物漱口水,就会导致某一种类的细菌被过度抑制,从而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反而不利于口腔健康。此外,长期使用一些药物漱口水也容易使牙齿及口腔黏膜表面着色,使味蕾的味觉降低,并抑制唾液的分泌,造成口干、灼痛等不适症状。”
丁鹏还特别指出,“对每一个人来说,口腔卫生的维护从出生后就应该开始。对于新生儿,应该用柔软的纱巾或小海绵蘸清洁的水擦拭宝宝的牙床和腭部,让宝宝适应并习惯每天的口腔护理。小孩子第一次看牙医的时间应该是第一颗牙齿萌出,如果牙齿一直未能萌出,最迟也该在1岁之前看牙医。在5岁之前,小孩子每2到3个月需要看一次牙医,因为乳牙龋齿的进展速度往往很快。6到12岁差不多每半年检查一次,12岁左右替牙完成以后,就可以一年检查一次。当然,孩子的恒牙长出来以后,应该去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做窝沟封闭。”
心脏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善待它;牙齿虽有几十颗,但也不能随意处置——生活越来越好,口福越来越多。没了牙齿,一切白搭。关注你的牙齿、关注口腔健康,能够提升你的生活质量。爱牙,就是爱自己。